浅谈中职数学教学中的“淡化”与“强化”

时间:2022-10-26 02:44:26

浅谈中职数学教学中的“淡化”与“强化”

摘要:中职数学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改革势在必行,却任重道远。中职学生毕业后大部分选择了就业,而对于在校学习的数学知识是否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值得广大教师深思。同时,中职学生的特殊性和数学知识自身的特点使得大部分中职学生“望数生畏”。严峻的社会就业压力和大力发展中职教育的趋势下,中职数学教师应改变以往的教育教学理念,关注和参与到中职数学教学改革中来。

关键词:中职;数学;改革;重视

伴随着中职招生规模的扩大,中职数学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惑与挑战:学生起点低、差异大、厌学现象严重,教师抱怨现象突出、急躁情绪明显;大批基础薄弱的学生“望数生畏”,游离于数学学习之外;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也未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发展。因此,改革中职数学教育势在必行,而在中职数学教育改革中,下列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与关注。

一、淡化中职学习任务的完成与强化初中基础数学内容的系统梳理

据相关测试、调查统计,中职的学生中,数学基础知识与数学学习能力差距很大,且伴随着中职招生规模的扩大,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与巨大基础差异相对应的是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态度及认识水平之间的差异,很多同学“望数生畏”,多数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不强、兴趣不浓、信心不足、畏惧心理严重。对此,在中职教育的起始阶段,适当降低教材的起点,帮助学生系统梳理、复习初中基础数学内容,这样不仅有利于弥补学生知识上的缺陷,还可以使他们在复习的成功体验中,有效消除他们心理上的障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淡化教学内容的统一性与强化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首先,中职数学教学需要统一的约束与考核。其次,中职教育自身的特殊性,需要我们关注教学内容的针对性。第三,学生努力的目标也不尽相同,有的立志于对口升学、继续深造;有的倾向于全面发展,从事融智能与技能于一体的复合型就业;有的希望扬长避短,从事有一技之长的技能型就业。这些都需要我们通过教学有针对性的内容,提高教学的成效。就当前而言,由于学生存在巨大的数学基础差异,需要我们在统一性的基础上,加强教学内容针对性的改革。我们将中职数学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即基础的数学、实用的数学、发展的数学。基础的数学是最基础的知识与内容,是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要学习与掌握的最基本内容,意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基础的数学也即统一性内容。实用的数学是在完成基础的数学学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就业方向和学生的专业特点而选学的数学内容。发展的数学是在完成基础的数学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学有余力的学生或有志对口升学的学生,拓展、加深的学习的数学内容,意在强化学生的数学基础与数学学习能力,为进入上一层学历学习做准备。

三、淡化数学知识的系统性与强化数学知识的应用性

如果要我们的数学教师在数学知识的系统性与数学知识的应用性的关注上有所选择的话,我们会有更多的理由来选择关注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其实对中职数学教育而言,我们更需要关注实用性。首先,中职的培养目标是直接从事某一专业、工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其特点是直接面向社会。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职数学教育中数学化水平,而不像普高那样,有高等教育的缓冲与弥补。其次,长期以来,我国数学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冲击与影响,往往是“掐头、去尾、烧中段”,而这种病态延伸到中职,往往使中职数学教育面临“中间烧不熟,头尾难立足”的尴尬局面,致使中职学生望“数”兴叹。因此,中职数学教育要摆脱困境,必须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与束缚,处理好平衡:重视经验材料的数学组织化,淡化数学材料的逻辑组织,强化数学知识的应用,特别是围绕专业的相关应用。这样,我们既可以扬长避短,又可以学以致用,使学生学有兴趣。

四、淡化数学学习的结果与注重数学学习的过程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育往往是重结果、轻过程,这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中职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这就要求我们注重数学学习的过程,淡化数学学习的结果。首先,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可有效弥补中职学生数学基础的薄弱;其次,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便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有利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获得知识、提高对一般规律的探究能力;第三,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便于更多的数学问题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学生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第四,注重过程、淡化结果便于数学学习向数学活动转变,有利于提高数学教育的实效性,克服学生因基础薄弱带来的心理障碍,消除自卑心理,重新确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应当看到,中职数学教育改革,虽势在必行,却任重道远。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与思考谈了粗浅的看法,以期引起更多的教师对中职数学教育改革问题的关注与思考。而对这些热点问题的辨析,将有助于我们理清中职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路,明确改革的方向。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汤原县香兰镇职业技术学校)

上一篇:浅谈在教学中渗透德育 下一篇:学习型教师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