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提高化学科学素养

时间:2022-10-26 09:25:40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提高化学科学素养

摘要:本文简单剖析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原因,针对这个客观事实,从五个方面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传统课堂中的问题很多都是教师事先预设好的。要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实现转变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问题意识 淡薄原因 策略

在我国颁布的《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正是让学生进行探究的切入口。问题意识是思想的资源,思维的动力,是学生产生积极的心态和创新精神的摇篮。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把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从而形成了一种“有问题可耻”的观念,导致了许多学生即使有问题也不敢问,或者有问题也说没问题的现象。这种现象与我们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存在着很大差距。

一、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淡薄原因剖析

化学教师听了公开课后最大的感受是:课堂中的问题很多都是教师事先预设好的,很少有学生提出问题。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淡薄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究其原因,包括以下方面:

(一)教师认识的不足

绝大多数教师没有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部分教师认为提出问题是自己的专利,学生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讲课效率,学生一旦问题提出,会轻描淡写的回答一句“这个问题留到课后再讨论”,甚至有些会强行制止;部分教师觉得自己的东西要讲得很多,在课堂上从头讲到尾,不留时间给学生提问;部分则认为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学业水平测试或高考没有帮助,只要“消化”自己所讲的内容就能完成考试的要求。这些都说明教师没有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没有对问题意识的培养引起足够重视。

(二)学生对问题的态度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淡薄,一般不随便提问。一方面,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被不同程度地剥夺,教师追求课堂教学秩序的有条不紊,希望和学生一起把自己设计的问题按照课堂程序一个个解决,因此教师不喜欢学生提出问题,也不愿学生提出问题,对学生提出问题会批评、挖苦;另一方面,学生也害怕有问题,心中产生疑问,必然要想方设法解决,这个过程要耗费学生的时间与精力,学生宁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就不愿意多想,养成思维惰性。与此同时,学生认为教师传授的知识是正确的、科学的,教师不要他们产生疑问是不想增重他们的思想负担,也就乐得不对问题进行思考,认为思考是没有必要的。

(三)学生能力的不足

问题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而提出问题则是一种能力,是对自己思维困惑的明确表述。但是迷信书本和权威,封闭式教学,题目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都使得学生提不出问题,没有问题可思考,没有解决问题的思维冲动;学生知识经验的缺乏,基础的薄弱,结构的不完善,提出的问题显得笨拙,没有价值。只有知识经验丰富,知识框架完整,有一定的能力,学生才会怀疑,产生问题意识。

二、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科学激发策略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是被动接受,“老师问,学生答”是长久以来形成的惯性,要想在每周两节的化学课堂上打破实属不易。

(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鼓励学生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进度,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让学生在自主预习新知识、练习新的习题或情景互动中,独立思考问题,在预习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尝试着解决问题,学生在问题的驱使下积极地探索,以解决心中的困惑,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最突出的一个亮点就是突出了“过程性目标”,要求学生“经历、体验、探索”。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具有了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学生在得知问题答案时,感到收获的喜悦,个性品质得到锻炼,主体性逐步形成和发展。在面对新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时,学生会从新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用创造性的想象力去解决问题。问题是创新的前提,发明创造始于问题。

(三)指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在寻求问题答案的时候,应将教师的指导帮助与学生探究进行结合和统一。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在碰到新的化学问题,学生应首先对问题的原因进行猜想、分析,然后通过观察、实验来收集数据和信息,对所得的资料进行归纳、比较、总结,形成对问题的解释,证实自己的猜测。学生有了自己遇到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一套想法和方法,就能保证新问题的顺利处理,形成良性循环。

(四)教师的鼓励和合理评价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的鼓励和诱导意义重大。作为化学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多一些允许,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允许学生求新求异,并为他们能够提出问题持赞同态度,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在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和获取问题答案时,能伸出援手,必要时提供解决问题的资料和资源。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适当评价,引导学生自己评价,逐步提高学生提问的质量。合理的评价可以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教师还可创设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有问题可问―想问―敢问―会问―善问―解决―总结发展”。对教师而言,我们要做的工作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提问,从而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养成“不懂就问”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意愿,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五)提高教师设疑的技巧性

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中的知识,教材不是权威和真理,应让学生不迷信书本,大胆质疑和猜想,促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思维分析的过程,解答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求异思维得到充分发展,探究精神得到培养,问题意识也就得到了发展。课堂教学中,由教师引领,制定切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将教学目标内化为自己的学习目标,难易适中且富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能使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对新旧知识进行加工重组,进而能激励学生向下一阶段发展,这是化学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提高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手段。

化学是一门思维的科学,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学生的思维活动的重要方面,而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具有意义。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作为出发点,让学生用审视的态度看待化学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多给学生一些提问的自信。

参考文献:

[1]刘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与方法[J].中国教育学刊,2010(3).

[2]杨芳.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2013(4).

(责编 赵建荣)

上一篇:浅谈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浅谈习题教学在培养学生化学学科能力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