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时间:2022-10-26 05:46:12

对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是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教师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新课改的意识,但是还未能完全掌握新课改精髓,从而并未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本文以初中数学为例,首先分析现今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其次针对这些问题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探讨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汲取传统教学的精华,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新课改视野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未能做好传统与创新教育模式的融合

自新课改以来,初中数学教学模式出现了两个极端,一是完全抛弃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模式,完全采用创新的教学模式,这是不科学的。首先老师未能完全转变手段和理念,而生搬硬套新的教学方式,会影响课堂的教学,其次学生可能不能立刻适应新的模式,这不但不利于教学,而且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与掌握;二是未能做好传统与创新的融合,多表现为没有利用新的教学手段,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在口头上传达新课改的理念。

2.未能转变教学思维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该做到与时俱进,时刻更新理念,不能一直固守陈旧的知识和方法。很多教师并不能认真研究与掌握新课改的精髓,只是参加了几次学校或相关教育部门组织的新课改学习和教学示范,就认为自己领悟了新课改的目标和理念,便将一切课堂都搞成讨论或者实践的形式,殊不知学生并不能通过讨论彻底掌握很多知识,这也反映了教师在教学中“教导”职能的丧失。

3.忽视了学生的渴求和能力

新课改提出后,很多教师一味地追求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的创新,而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比如很多年轻教师完全丢弃了板书这种与学生教学过程的互动,完全借助多媒体,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做笔记能力的丧失。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无疑不利于学生对于新知识的记忆。

二、结合新课改,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1.“师生合作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授课为主,而在新课改背景下,很多教师完全让学生合作或讨论解决问题,笔者认为这两种方式皆不科学。我们应该构建“师生合作式”教学,所谓“师生合作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合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实现传授、学生实现自主掌握知识,这样不仅较好地实现了传统与创新教学模式的融合,而且能够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入理解而不是表层次的概念记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还能提升合作交流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完全与新课改的目标与理念相契合。一元一次方程是初中初始阶段最基本的内容,在这块内容中比较容易出现“漏乘”、符号没有变化等错误。

比如解方程式:

正解:3(x+1)-2(x-3)=12,x+9=12,x=3

错解:3(x+1)-2(x-3)=2,x-3=2,x=5

通过此例,可以看出学生发生了“漏乘”以及符号未变的错误,教师对于此类教学便可以采取“师生合作式”方法。比如教师在黑板上写题目,可以让学生来解,并请学生说出应注意的地方,这样共同完成教学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记忆深刻。

2.合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针对很多年轻教师完全抛弃板书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不光知识要与时俱进,更要时时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并进行合理的利用。比如,初中数学中,学生会接触到各种图形,并进行相应的角度或边长的计算,这就要求学生对各种图形的性质能够熟练掌握。教师这时便可积极利用多媒体的动态特效,一改以前静态的书本描述,利用多媒体进行图形的变换等,这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通过图象的变化,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3.准确理解新课改要求,积极发挥引导作用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提高45分钟课堂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对于教师,应该发挥好引导作用,不过多干涉学生的思维,相反应该积极鼓励创新。比如,对于“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一定理,教师可以让学生想方设法进行证明,在学生绞尽脑汁时,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导,比如“我们这个问题应该首先从哪儿入手呢?是不是要先想想平行的定义呢?”“我们能不能从结论往前推呀?”“我们能不能反证呢?”类似这样的问题,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总之,教师应该充分理解和贯彻新课改的目标和理念,切实更新教学手段,合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课堂技术,积极汲取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精华部分。从学生的需求和能力出发进行课堂设计,从而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上一篇: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下一篇:如何评价一节英语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