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究 积极建构 实现课堂高效

时间:2022-10-26 02:44:42

自主探究 积极建构 实现课堂高效

一、教学背景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数》选自浙教版第三章第二节,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无理数的无限不循环性,经历数的第二次扩展。对“无理数的无限不循环性”这个内容的教学有如下的片段。

二、教学片段

生1:将边长为2的正方形的四个角分别往中间对折,使得折叠后完全重叠,得到一个新的面积为2的正方形,它的边长就是。(有学生不明白怎么折叠)

生2:像上节课上探究题那样的叠法。(教师及时在黑板上画出图形,使所有学生获得认可)

师:既然是面积为2的正方形的边长,那么究竟有多大呢?

(学生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少数学生开始动手画图,有的拿出计算器,很快有学生举手。)

生1:我用计算器求得=1.414213562。

生2:我先画了一个边长为2的大正方形,再构造出面积为2的小正方形,然后量出它的边长是1.4。

(学生的回答与本内容的方法相差很大,但按照学生已学知识我觉得也很正常,觉得还是引导学生继续探究,也许会出现转机。此时我鼓励学生合作交流。片刻后有学生发言。)

生3:测量得到是近似值,所以应该等于1.414213562。

(学生在下面为找到“正确”答案高声欢呼。)

……

师:是个有理数吗?

(学生摇摇头说,不知道。此时,学生的注意力不再依赖“电脑”,而是开动“人脑”积极思考。)

师:是不是一个有理数,只要验证它是否为整数或分数。

生:老师,我能否定它不是整数,面积为1的正方形的边长是1,面积为4的正方形的边长为2,而面积为2的正方形比1大比4小,所以它的边长应该在1和2之间。

(教师对学生的说理点头赞许,以激发学生成功、自信的情绪,同时激励其他学生积极思维。)

师:是1点几的数,它到底应等于多少呢?

(由于受前面计算器求值的影响,学生想到了1.4,1.42=1.96,发现面积比2小,又验证是1.52=2.25比2大。学生感到奇怪,怎么会这样呢?是1.5还是1.4学生一时拿不定主意,经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猜测,验证,直至在争论中逐步达成一致意见,的整数部分是1,十分位上是4,百分位上是多少又成了新的问题,如何估计呢?)

生:可以分别求1.412,1.422,…1.492,找到与2最接近的两个数。

生:我求得是1.412

师:如果这个数在1.482与1.492之间,那最多要求到第九次才找到,有没有更快的办法呢?(学生再次陷入思考)

生:可以从1.4和1.5中间那个数1.45开始验证,如果1.452偏大,就往前验,反之往后,这样最多五次就可以找到。(其他学生都感到很有道理。)

(至此学生已经有了很好的经验,用刚才的方法,借助计算器,很快分别求出它的千分位、万分位等数位上的数,但是对于 究竟等于多少还是无法求出,因为每次总感觉小了一点点,对照以前的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即分数),感到无法求出的确切值,并初步感受到这个数的无限性和不循环性。)

生:既然求不完,又是没有规律的,那么这个数是不存在的。

(由于前面已经验证过,很多学生马上反驳,这个数是存在的,它表示面积为2的正方形的边长。)

师:(趁热打铁提出)你会估计的整数部分吗?

(此题旨在进一步加强与巩固学生的估算能力,估算对个体形成正确的解题策略是十分有用的,在生活实际中有着很强的实用性和个性。)

师:实际上,许多正有理数的算术平方根都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例如…由于这些数的精确值无法得到,所以我们只能引入符号“”来表示一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其实圆周率也是一个这样的数,所以我们用π来表示它,3.14是它的近似值,现在用世界上运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已求得小数点后面的第2061亿位了。

……

三、教后反思与启示

1.探究、构建须指向数学的本质

数学学习需要学生经历亲身的体验,才能获得切实的感受,感受越深,理解数学知识越深刻,探究是让学生亲身体验感知学习和认知的过程。在有些探究教学中,教师设置过多的学生探究环节和情境,安排了没有必要的合作探究,从时间和学生的注意力上影响了探究学习的有效性,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特别是思想方法的理解掌握。

2.教师须适时适当地点拨,引导学生的探究

著名德国教育家第恩多惠说过:“不好的教师传授真理,好的教师让学生发现真理。”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的探究活动决不是整节课让学生活动、研究。每节数学课堂教学都必定要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教学中只有将两个主体合理地整合,才能有最佳的效果。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导”,正确“引导”才能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数学活动时间的设计与指导,支持“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

3.关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和结构,建构知识网络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学习并不是知识的简单积累,它包含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是新旧经验的、双向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4.渗透数学方法、思想,提升探究学习层次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学生探究学习的重要目标。

“有多大”的探究过程体现着无理数转化为已学有理数的转化思想,还包含着逼近的思想,这样的思想在后续数学内容的学习中会有更多更广的运用。在得到了有多大后,教师适时地安排了“你会估计的整数部分吗?”的练习,以练习为载体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想(逼近思想)巧隐其中,让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突出了学生对已学方法和思想的渗透和巩固,更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方法。

上一篇:浅谈阅读教学中的多角度、有创意阅读 下一篇:美术与生物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