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对接研究

时间:2022-10-26 12:20:39

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对接研究

摘要: 培养企业适合的人才早在20实际80年代已经提出。我国也因其丰厚的人力资源高速发展,基础教育也一直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方。但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对于刚刚走出“象牙塔”的学生进行“再培养”,或者距大多数的应届毕业生于千里之外。这样的做法必定是资源的进一步的浪费。同时也反映出我们高等教育中所体现出的问题。我们不得不将目光聚焦在有关于就业的三方中――高校,学生以及企业。本文将就高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对接进行研究,探讨三方之间的关系。并对于高校培养人才提供建议。

Abstract: Training qualified student for company has been advanced for a long time ago. In addition, owning abundant human resources, China education developed at top speed. Our students are leading the way in the foundation education. More and move graduates are retrained or refused by a several of society organizations. It must be a wasting. This mirror many problems in education. In various sections of society, we must focus on the three parts of taking up an occupation. According to these problems, the paper will provide the resolutions for the graduates educating on campus.

关键词: 高校;企业;人才;教育

Key words: college;enterprise;talents;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8-0165-01

1高校教育面临的问题

1.1 教学目标及方式单一在现行单一模式中国的高等教育,大多数的高校中仍然采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大学生的对于书面知识的掌握程度,与达成程度为标准的教学目标;忽略实践在学生发展与培养中的重要性,而这种实践并不是单一指学生在实践室中的能力,忽视对大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等等。最终我们得到的结果,就是造成大学生单向、平面、死板的知识结构。长期处于象牙塔的封闭式结构中,不了解社会的复杂信息,不清楚社会的运行模式,更加没有尝试过社会的集体生活。显然,大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极度缺乏,明显地限制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课堂的教学方面,高校片面强调课堂教学为主的现象,在教学中一般采用满堂灌式为主的教学方式,注重教学信息单向输入,忽视学生在学习知识后的反馈,而非简单的信息输出。启发学生思考,鼓励自学创新,在教授的教学中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而这样的忽视逐渐消磨了学生自身求学精神以及人生激情。依据教学大纲的授课前预设好一切,在授课时以独白的方式不停地讲,这种传统的填鸭式的讲解,学生无法主动思考。结论式的教育彻底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性。

1.2 课程体系与教学环境陈旧老化环境塑造一个人的人生。每年有大笔的教育经费被下放到学校,为培养优秀的学生提供的大量的便利条件。但是在现有的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的比较中,我们仍然发现明显的差距。图书馆以及数据库的资源匮乏,实验室的设备与资源限制,教育经费的紧缺,时时刻刻都反映出我国的教育还需要大笔的经费投入。同时经费的紧缺也使得大量的人才流失,大量的人才为了更为丰厚的待遇不得不选择放弃研究成果,投身于短期利益的洪流中,放弃长远的研究发展。在教育体制方面,我们的高等教育仍然不够开放不够自由,课程选择以及课程形式的相对固定,让学生较为容易对于选课程失去求学的动力,甚至选择不了了之。学校没有鼓励甚至没有倡导学生,甚至阻止学生放弃对于课外资源的追求,学校相对有名的课程只能够允许本学院以及本专业的同学进行的修读。一定程度限制了学生“求学”自由。

1.3 与社会组织特别是企业团体的严重脱节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让我们回归到教育的本质,究竟高校培养人才是为了什么?我们发现,教育的本质就是希望学生在教育下可以为社会或者他自身最大成为的提出。既然人才最终都要走出“象牙塔”之门,进入到社会中。为什么大学不能够自己去问社会,究竟怎样的人才才是你需要的?同时高校也没有提供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只是用一个框将学生全部框在里面。似乎在企业以及学生和高校之间产生一个明显的鸿沟。这就相当于卖方制造的产品,但是并不知道产品是否适合市场就耗费了大量的资源一味的进行了产出,等到产品进入了市场才,买家因为没有过多的选择,但是产品他们根本没有办法使用,只能从面前的“半成品”中挑选相对较好的,等待回到“家”中进行再加工后,进行使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产品被浪费的两次。而其中最大的问题就出在“买家”以及“卖家”之间的沟通中。显然双方从来没有达成过共识。

这样问题造成的结果:高校培养的学生没有了好的归宿,企业也出现了资源浪费,且因为人员不能够及时上岗形成连锁效应,对社会造成不利影响。

2高校以及企业对接改进模式

可能有人对于这样的立论产生质疑,高校与企业之间建立起联系将是多么困难的事情。其实对于人才培养的认知,高校和大学生都不够充分,但是相对了解的反而是企业,因为他们才是学生发挥作用以及实现价值的“市场”。他们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这里面的对接不是过分的强调要让企业以及高校共同办学,这样的方式并不现实,而是让企业与高校之间实现调研以及被调研的关系。

2.1 教育调研的必要性高校作为人才提供方需要并且有必要知道“市场”需要怎样的教育,学生需要掌握怎样的技能?而这些技能是否是高校在能力范围内可以提供的。而这些才是高校需要自己调研实现的。需要高校真正的进入企业,企业也需要和多数的高校实现对接,做到信息尽可能对称,为人才能够顺利进入社会打下基础。

2.2 实践与研究这个方向针对性培养无数数据显示,对于人才所因具备的素质的排序上,企业和高校存在较大的差别,企业更注重在实践方面的创新素质,而高校更多是侧重于学术研究方面的创新能力。高校既需要培养实践型人才,又需要研究型人才。因而高校在推广人才进入市场中时,应该有导向的将之分成两个方向,即实践型和研究型方向。在具体的培养上要更加实践型和研究型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采用相关的培养方式。在学生方面,根据自身特点和未来的发展规划,较早的确立自己的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方向,更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地加强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

2.3 制度化长期培养在高校对于企业进行一定的“市场调研”后。就要着手进行培养。人才培养在高校内提出已有较长的时间,但由于之前缺乏连续性,随意性比较大,一直都没有取得很好的培养效果。高校要进一步推广人才培养,就必需将其制度化,要求每一个高校学生做出自己的社会能力培养规划,并将此规划的实施与学分,奖学金评比等相挂钩。以这样的制度化的方式来保障高校人才的连续性,达到更好的培养效果,推动人才培养事业。

上一篇:电网无功补偿装置的应用 下一篇:APP基于流程的精益生产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