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城市化

时间:2022-10-25 10:07:35

反思城市化

冯仑 万通控股董事长。他是企业领袖,却常常被冠以“思想家”之名。他造房子,也写书,有《野蛮生长》这样的宏大叙述,也有“冯段子“经典语录流传于世。

市民的幸福感与公共政策的科学性

检讨一下公共政策定订中的问题,当年的功能定位哪个决定做错了,政府的权力是不是太大了,那就限制一下自己。比如,我买车是准备365天开的,价钱是按这个定的,实行单双号后,等于把车的一半功能给废了如果说我也按单双号交税政府干吗?所以,我觉得政府在公共政策上,一定要保持制定政策的科学性。

前年,我在新加坡理工大学读了一年MBA,专门研究他们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比如交通拥堵问题怎么解决。他们做了很复杂的一套模型,用计量模型来计算,人们从哪走,到底怎么在不增加路的情况下把车行效率提高。他们改善信号系统,这是一种方法;训练司机是另一种方法。还有一个方法是收一点钱,那收多少钱呢?这点很有意思,新加坡开车是自由选择的,如果你有时间又不想花钱,就走可能堵一点的路。如果你是商务人士,很在意时间,那么你就走快的地方,就交钱。那么这个收费怎样量化并精确化呢?不像我们说五毛、一块、十五块,你看我们收费站都是整数,它那个是有零有整,而且你开车过去的时候,电子眼照一下钱就收走了,一点都不影响效率。所以你看这个公共政策制是得就很好,很人性化。一不乱收钱,有零有整,它讲出道理来。二你可以选择,不着急的就走堵一些的,它给区分开。所以从新加坡交通的经验来看,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我们的思维要做一些调整,应该以人为本,让人们生活得更方便更美好。政策制定是要让人满意、舒服、安全,而不是管理者方便。要按GDP和人口聚集度横向比较,东京、纽约都比北京高,也没有要强制什么,让这个搬那个搬的。

居民的时间被摊大饼的城市浪费在了路上

城市化发展盲目贪大,造成土地浪费。基础设施投资巨大,政府过度关注房地产的发展,造成资源的浪费,更重要是交通混乱,让城市中的人生活、工作极不方便。现在北京的普通上班族每天有3-4个小时在路上。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城市的发展一定先有产业后有就业,有人的居住聚集,然后有商业,有公共医疗、服务、教育等等,产业是一个龙头。比如英国的曼彻斯特,有纺织业带动这个城市。我们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是房地产带动城市,房地产怎么带?弄一个新区修一条路,搬几个政府盖一堆住宅,然后这个城市啥产业也没有,多少年都是空的,所以变成睡城、鬼城、空城―这是我们要反思的,不应该用房地产和政府来牵动城市化,一定要有产业主导,产城一体,才能使这个城市活起来。

保护文化历史是一种“懂事”的城市发展模式

长大了就懂事了,懂事了和周围环境相处就变得自然了。我们也同样有这个问题,也许整个地产行业都是这样的,早期都特别不注意这个,只想拆,多盖房,赶紧卖。现在就会注意,如果这个地块上有一些历史痕迹遗存,那我们尽可能把这个历史,哪怕是一个很小的烟囱,一个岗楼都把它留下来,让大家有一个记忆的连续性,也增加很多人文的思考的场景。现在有相当多的企业,特别是那种历史相对比较长久的企业,已经开始注意到这方面。未来我相信越来越多的企业也会关注到这个,保证经济商业开发和文化保护、历史痕迹、历史遗存的一个延续平衡。现在出现了一个好的现象,这种情况(拆迁与保留)的矛盾越来越小了,之前矛盾很大。为什么矛盾小了呢?现在会把这些历史遗迹当成一个卖点,当成一个项目的品质。所谓有品质感,比如说怀旧。怀旧是品质。一个故事可以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景观,这些东西反而增加了项目的价值。所以这样的话,也为大家来保护文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逃离北上广是个伪命题

对于逃离北上广,实际上许多人并没有逃,这个话题很大,因为来的人还是不断增多,总体上北京每年增加60万到80万人。其中,有相当多是到这里读书,毕业留在这儿,和到北京创业的人。因为在互联网创业当中,北京的环境是最好的。

北上广深流动性特别强,比如说中午我和一个电影导演吃饭,对他们来说人都是流动的,今天剧组在这儿拍在那儿拍,然后很多来北京的“北漂”都在这儿,过两天又走了。媒体现在比较容易就一个问题发酵,实际上,宏观来看并没有发生“逃离”这件事。(来源于冯仑个人电子杂志《风马牛》)

上一篇:身体CEO 下一篇:人生起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