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校管理中的以人为本策略

时间:2022-10-25 08:56:14

浅谈学校管理中的以人为本策略

(甘肃省永昌县新城子中学,甘肃永昌737208)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战略方针。建国60多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不仅完成了“两基迎国检”的历史性任务,而且全面实施了国家“两免一补”的惠民政策, 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进行了教育资源的布局调整、优化整合,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大力加强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农村地区学校的办学水平进一步增强。

然而,在充分肯定我国农村教育巨大成就的同时,针对我国西部农村的实际状况,笔者认为农村教育的发展水平与广大农民群众的殷切期望还有很大差距,还存在着许多薄弱的环节以及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设施设备还比较薄弱,特别在现代化教学设施、音体美教学设备、自来水供给、食堂饭菜质量、医务室服务水平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

二是农村师生流失严重,教师向往福利待遇好的城市学校,学生希望享受城市学校的名师教育,使得部分教师、学生在曹思汉,思想不稳,严重影响了干事创业的劲头。

三是农村骨干教师缺乏,教师年轻化、老龄化日趋严重、教师整体素质偏低,缺少音乐、地理、英语课教师,严重制约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是受社会上拜金风气的影响,表现在思想观念上,部分教师主人翁意识比较淡漠,个人利益至上。教师之间不能够团结协作、顾全大局,只顾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表现在工作态度上,个别人被动应付、消极等待,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没有能够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表现在工作方法上,一些人仍然视题海战术为法宝,教研气氛不浓、水平不高,不能从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只顾眼前的短期效应。

五是农村地区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学生家庭教育严重缺失,使得学校教育不得不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

由上可见,问题的存在有着客观与主观两方面的原因,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深知肩负的责任之重。本着对教育的理解,笔者认为学校办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在德、智、体、心理和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要实现之,教师素质的提升就成为决定学校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学校必须造就一支师德高、业务精的教师队伍来推动学校发展。因此,相应的办学理念就应该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师发展为魂、以学校发展为基,推进学校现代化建设。”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就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作为学校领导必须廉洁自律,以身作则,正人先正己。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弗行。”校长工作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利益格局,特别是在校园基本建设、公用经费支出等高危敏感问题上,我们必须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严格遵守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

在校纪校规、教育教学等方面,我们更应该牢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句话。其实校长只要在夜间巡逻、校门口值勤、正常坐班、教育科研等方面起到带头模范作用,那么校长就是全校教师的行为准则,就是一种无言的威力,其效应比在会议上强调一万次重要得多。

第二,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

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第一要义,因为发展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但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因为发展是要靠人的力量才能推行的,而目中无人的发展或非人化的发展则是非正常的畸形发展。可见,作为发展主体的人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因此,研究人、培养人、发展人就成为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之必需。

人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复杂的高级动物,人不仅是理性的,也是情感的,还是个性的。因此,在工作中仅靠一系列制度、法规来约束人显然有失偏颇。

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发展都是矛盾运动的结果,其实矛盾无处不在,没有矛盾的事物只有在真空中才能找得到。我们在学校管理工作中总会遇到法理与人情的烦恼,也因为矛盾的处理而顾此失彼。其实我们完全应该学学汉代飞将军李广的治军经验。李广与程不识均为汉代抗匈名将。李广治军简易,行军中兵士自由随意,驻扎时常找靠近水源的草地,军队的文书簿籍一概从简。程不识则以治军严格而闻名,他注重部队的编制、队列和阵式。晚上敲刁斗巡逻,军官处理军事文件到天亮,军队得不到休息。可是士兵却苦于程不识之严,都喜欢跟随李广作战。细究之,李将军之所以闻名,也就闻名在他主次有别的人性化管理上。

作为学校领导要高瞻远瞩、提纲挈领,对部下严格要求这无可厚非,但若因此而忽视了生活细节,一味求严也会失之偏颇。 “细节决定一切”这句话很有道理。例如国务院对节假日的调休,就充分体现了浓厚的人文关怀色彩。其实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想一想,这难道不正是他们的心中所愿吗?作为学校领导在生活上必须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怀有深深的亲民情结。其实,我们在生活中不经意的一声问候、一个玩笑、一个敬酒,莫不是人际关系的剂。只有人际关系的和谐,大家才能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上下如若结为知己,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也就不再是古之高士的个人情结了。

依法治校是我们奉行的管理准则,但若单纯赖之,在具体事务中就会使我们产生迷惘。众所周知,秦皇迷信法家,二世而亡;西汉信奉黄老,却换来了“文景之治”、“汉武雄风”。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应该将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结合起来,互为表里。一碗水端平,不厚此薄彼,虚怀若谷,走群众路线,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困难,与群众打成一片,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这样干群关系才能够演变为鱼水关系,群众才能够和你亲如一家、情同手足。“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达到这种境界,方能在群众中凝聚力量,振奋精神,使学校发展永葆蓬勃朝气、昂扬锐气。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对客观事物我们须抱有“一分为二”的辩证态度,那就是“生活上待之以亲,工作上树之以威。”这里的“威”就是“榜样模范、法度威严”,或“亲和力、约束力、竞争力”,也就是李将军的“百战百胜”,西汉时的“汉武雄风”,毛时代的“人心齐、泰山移”。这种“威”在学校管理领域,在主观上即以研促教、提升师能;在客观上即加强建设、夯实基础。与时俱进,实现教育现代化,整合资源,做大做强农村教育。在目前,笔者认为可行的做法如下:

1.创新“洋思、东庐”模式,学以致用,减负增效

洋思中学的做法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东庐中学的做法是“师生共用讲学稿”。我们的做法是融汇二者之精华,形成“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讲学稿。我们之所以坚定地推行这种方法,对于学生而言,一是能够真正地实施因材施教,以学情决定教情,教师不再是教学舞台的表演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层面上求得发展,使每个学生在每节课上都能学有所获、学有所乐。二是这种先学后教、以学论教的模式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学生学习的知识、技能很大程度上属于自己探究获得,这样不仅使学生印象深刻,而且掌握了方法、技巧,举一反三,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三是课后作业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内涵发展,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教师只能有限度地布置课外作业,避免了单一、机械的重复训练。另外,学生手里的讲学稿也就是一学期以来的复习材料,基础知识、拓展运用尽在其中。

这种讲学稿对于教师而言,一是能够尽快地促进教师的成长,因为备课组教师老中青结合,互帮互学,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二是能够有效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教师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而且要分层次掌握学生的学情,这样的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也必将更加有效率。

2.创新制度管理,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学校管理要靠制度,但不能唯制度。学校教育是对人的教育,但也更是人对人的教育。作为实施教育的广大教师,他们一方面是人,是有文化、有修养、注重物质但更注重精神的智力型群体。他们注重自身利益的考虑,常常与城市学校看齐,为此,学校一方面要注重目标考核与物质奖励有机结合,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学校还应积极创设条件,鼓励教师争先创优,使他们尽快成长为教学能手、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自我价值得到了实现,即使在艰苦的农村任教,也能够以苦为乐、默默奉献。当学校的名师多了,名校效应即可发挥,届时,学校将会吸引大量人才,教育教学呈现良性循环,学校服务农村、服务社会的功能将会大大增强。

3.进一步加强学校基础建设,优化教育资源

现在,党和国家对农村教育十分重视,大搞学校基础建设,各校相继建成了教学楼、师生餐厅、学生宿舍楼,架设了自来水、校园供热系统。新建高标准理、化、生实验室,建成多媒体教室、白板教室、计算机教室、卫星地面接受站等信息技术教学设施,农村学校的面貌焕然一新,教育资源得到了优化整合,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

农村教育资源的缺乏,不仅表现在农村师资力量的薄弱上,也表现在农村学校的图书资料、实验器材、教学媒体等设施设备的缺失落后上。为此,大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化建设,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使学生既能在农村课堂聆听名师讲学,又可以与大城市同学共享学习资源,享受城市学校的良好教育。

4.关注农村教师内心诉求,坚定不移地实行国家对农村教育的优惠政策

党和国家深深知道,农村地区自然条件低下、人文环境落后,农村教育底子薄,农村教师待遇低。农村教师在择偶、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这在人的发展上是不公平的。为此,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加快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针政策。然而,一些地方政府却在此问题上措施乏力,未能将此政策落到实处。同时,区域内城乡教师的交流制度也流于形式,要么是老弱病教师,混一两年等着退休,要么是新分配教师,到农村镀金一年便转身走人,留下农村的孩子睁着渴求知识的双眼望城兴叹。笔者认为,这也可能就是农村教育面临窘境的一个人为因素吧。

上一篇:班级座位安排的教育 下一篇:走向自主发展:教师在行动研究中建构自我效能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