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经营风险的来源及应对策略

时间:2022-10-25 08:08:57

银行经营风险的来源及应对策略

银行经营风险是整个金融业风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防范银行经营风险,保证银行业既能抵御外资银行对市场的侵占和冲击,又能在国民经济的运行中起到稳定市场、保证资金的供求、调节投资、调剂货币供求余缺的作用,是我国金融业界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银行经营风险的外部因素

造成银行经营风险的原因主要有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其中外部风险是指社会因素造成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㈠、政策体制所造成的银行经营风险

1、政府对银行经营管理不善,监督不力,缺少必要的法规,政策缺乏透明性。银行经营管理体制与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不分离,银行不能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去按市场的经济规律运行,而政府对银行的控制在更多的时候只关心其政治利

益而忽略了经济利益,从而使银行的经营风险增加。

2、政策体制导致的官僚作风和政府官员的腐败使政局不稳,投资者对未来失去信心,从而使投资减少,资本外流、银行资金来源困难,贷款无以为继,银行收益下降,最终会引发银行经营危机。

㈡、市场变化引起的银行经营风险

银行用大量资金投资于房地产、股票、证券、期货等行业和金融产品,这些投资一旦受到国家货币政策、外汇汇率和市场利率变动的影响,就有可能陷入经营风险,这种经营风险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贷款期限结构的不对称。一些大公司和大金融机构从事的贷款60%--70%是短期的,而这些贷款往往用于长期投资,一旦出现市场动荡,导致金融机构和公司还款困难,引发银行经营危机,使银行经营风险加剧。

2、币种结构不合理。由于币种结构不合理,由汇率和市场利率而引发的银行经营风险便不可避免,如银行利息收入下降,银行资产将受损。

㈢、市场缺陷而造成的银行经营风险

1、金融市场的外部效应。金融业作为高风险行业,具有内在不稳定性 ,一家金融机构如因经营管理不善或竞争失败而倒闭时,往往会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从而带来整个银行金融业信用危机。

2、金融信息的不对称。⑴由于金融信息的不可独占性,就可能出现一些不付费而使用信息的“搭便车”者。这会严重挫伤那些付出高额成本的信息搜寻者的投资积极性,从而导致市场信息供给不足。市场交易主体在信息供给不足的约束下,就难以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⑵信息的使用者和供给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由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与资金使用者各自的财务信息是非公开的,客户难以估计其财务状况和资产质量,无法对金融机构做出准确的判断和理智的选择。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银行业身上,它们对企业的资信、经营利润等问题也无法做出全面的了解,银行业时刻会遭到金融危机的袭击。

3、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个体银行金融机构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的理性与整个社会的需求可能是矛盾的,银行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而做出的经营决策很可能失败,经营风险便不可避免。

二、银行经营风险的内部因素

㈠、授权无度、缺乏制衡、管理松懈、权责不清。一些银行由于指导思想的偏差,重业务轻管理,重存款轻效益。“新增速度、市场占比、网点优势、存款第一”等曾一度成了指导和衡量各级银行工作的唯一标准,因而对分支机构网点人员不断膨胀,高风险业务不断扩张抱一种默许态度,甚至对违规经营也熟视无睹,出现一系列恶性案件。

㈡、规章制度不完善,内控机构未建立。在“存款首位”的思想指导下,在

业务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一些银行管理者认为内部控制约束了他们开拓业务的手脚,或者来不及研究制订新业务的各项规章和操作程序,出现不少制度“死角”。更多地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岗位、部门、上下之间缺乏监督制约机制,一笔业务、一项决策的过程控制流于形式,经手的人越多,越没有人负责;第二是缺乏一套系统、规范、可操作的违规违章处罚办法,助长了犯规者的侥幸心理。

㈢、有法不依、监督失控。违法违规行为分两种情况:第一是恶意违规。主要是指内部一些不良分子受畸形物质欲望的侵蚀,铤而走险,内部作案犯科。有的贪污挪用、有的监守自盗、有的内外勾结诈骗抢劫、有的逃避监督营私舞弊、有的逆序操作、等等。如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和日本大和银行10亿美元的亏损,内部控制不健全、不严格是主要的原因。在我国这种有章不循,缺乏监督机制而带来的风险也是经常发生的,造成了银行巨大的信誉和资金损失;第二是非恶意违规。这种现象是最常见又最易被忽视的。因此,对这种“善意的过失”有必要进行细致的分析。第一种是由于工作责任心不强、注意力分散而造成的风险。如常出现的支票审核忘记折角验印,汇票办理要素不齐或大小写金额、客户名称、地址账号错误等;第二种是由于怕麻烦、图方便而违规操作造成的风险。如操作人员离岗时不退出操作系统和电脑口令泄密而被内部作案分子盗支他人活期存款等;第三种是不讲原则、怕得罪人,明知违规而操作造成风险。出现无意犯错的原因是部分员工缺乏风险意识、忽视内部控制、自我保护意识淡薄,有意无意为犯罪分子提供了作案机会。

以上分析表明:银行的经营风险主要来自于内部。防范银行经营风险,内部控制是根本。

三、防范金融风险的对策

鉴于以上问题,有必要建立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㈠、树立风险管理意识。改革开放以来,市场机制的引入和经济环境的日趋复杂,银行业所面临的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剧增,因此,增强风险管理意识,防范金融风险,成为我国银行业目前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㈡、构建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外部监管制度。这是风险管理制度两个重

要方面。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建立风险识别和评估系统,通过对风险的定性分析与定量测算,正确评价风险的状态与程度,为风险控制与监管提供基本依据;第二,健全内部授权审批机制,保证资产运用的安全性和盈利性,它要求:实行审贷分离的贷款审批程序,审贷分工明确,相互制约,确保银行资产的安全;推行企业授信额度管理,明确规定企业授信额度必须由信贷委员会的至少3个委员批准签字;实行分层次的贷款授权审批制度等;第三,完善商业银行内部岗位责任制。银行业务的性质要求遵循双人原则,即每一项业务至少应有2个人或2个部门参与记录、核算和管理。各职能部门要具有相对独立性,有严格的岗位分工和明确的工作职责,以达到内控所需要的双重控制和交叉检查效果;第四,把风险防范作为内部稽核工作的主要目标,实行风险评级制度,逐步提高内部稽核工作的层次和效率。

建立高效而健全的风险外部监管机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实现注重合规性监管向注重风险性监管的转变。改进和提高监管效能需要将合规性与风险性相结合,以风险性监管为主,以合规性检查为辅,真正重视风险监管工作;第二,建立统一、科学和规范化的非现场监督体系。要建立非现场监控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同时,要实现非现场监督评级与披露制度,可考虑通过对银行报表的分析,进行合规性和风险性评级,并将有关内容向社会披露,加强社会监督;第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作为保护存款人利益、稳定金融体系的重要防线,能够有效避免局部银行信用危机对全局的冲击。

㈢、加强风险管理技术建设。具体而言,应注意这样几个方面:一是风险管理技术建设要和整个银行体制、金融体制以至经济体制的改革相结合,通过全面改革,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制度环境,包括法律制度、会计审计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等;二是完善金融市场,为风险管理技术建设提供有效的市场环境;三是重视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无论是在风险来源和性质上,还是在风险管理技术上,都变得越来越复杂。同时,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反应在多变的金融环境中又要求尽可能迅速,因此,现代信息技术在风险管理中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湖北教育学院 经济与政法系)

上一篇:荆门:创新国资监管体制 促进国资监管工作 下一篇:外币投资理财市场分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