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风险测试暗访

时间:2022-10-14 07:02:42

银行风险测试暗访

实习生/郑 晨 瞿成成 盖文浩

如今我们无论是去银行、基金公司还是证券公司购买各种理财产品,都必须要先做一份风险承受能力评估问卷。但这份问卷究竟只是摆摆样子,还是真的发挥出它的作用,把基金和理财产品卖给了能够承受其风险的人群呢?本刊为此做了一番暗访。

个人理财业务壮大得快,理财纠纷也随之增多。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来袭后,因为不少理财产品出现“零收益”、“负收益”现象,投资者和银行之间纠纷不断,且不时见诸媒体。某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更是在巨亏50%后触发止损条款强制清盘,引起投资者强烈不满。更极端的案例是一位内地富豪在某外资银行花数千万元购买了一份挂钩累股权证的理财产品后,不但本金悉数蒸发,甚至还倒欠银行几千万元!投资者一怒之下将该银行告上法院,要给自己讨个说法。

在这类理财产品纠纷中,投资者往往是“哑巴吃黄连”,主要原因在于签字前,对自己将要购买的产品缺乏足够的风险认知。为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投资管理活动,保护投资者特别是广大中低收入投资者的利益,银监会于7月6日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其中第五条规定:商业银行应科学合理地进行客户分类,根据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提供与其相适应的理财产品。商业银行应将理财客户划分为有投资经验客户和无投资经验客户,并在理财产品销售文件中标明所适合的客户类别;仅适合有投资经验客户的理财产品的起点金额不得低于10万元人民币,不得向无投资经验客户销售。

至于如何确认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则主要依据那份风险承受能力评估问卷的评估结果。那么商业银行对《通知》的内容贯彻得如何呢?近日,本刊记者和实习生兵分四路,分别赴各家银行的网点进行了一番实地暗访。

暗访一:不主动提起风险测试

时间:7月20日9:30

地点:某股份制商业银行上海四平路支行

由于正值酷暑,暗访时银行里顾客不多,笔者向银行客户经理咨询有关理财产品的信息时,对方微笑着请笔者坐下,并详细介绍了银行自身开发的各种理财产品。但预期收益都不高。

当笔者表示希望购买某款只针对有投资经验客户的产品时,客户经理问是否有相关投资经验,笔者故意回答“没有”,对方便耸了耸肩,无奈地表示:“那按国家规定,我们不能向你销售这款理财产品,它只针对有投资经验的客户销售,请谅解。”

然而交谈了将近10分钟,对方一直没有和我谈起风险承受能力测试。我便主动询问相关事项,客户经理在抽屉里翻了翻,最后抽出一份《客户投资风险承受能力评估问卷》。“这份问卷你买之前会让你填的,你现在先填一下也可以。主要还是让你了解一下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对方轻声说道。

暗访小结:

对于《通知》中要求商业银行不得向无投资经验客户销售10万元人民币以上理财产品的要求,该银行已贯彻于具体的操作中。客户经理的介绍也非常详细,但主要是介绍产品的预期收益、历史业绩和销售情况,并没有提及产品风险,也没有主动询问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

暗访二:丝毫不进行风险提示

时间:7月20日14:15

地点:某地方性银行上海浦东南路支行

作为该银行VIP客户,笔者直接上了二楼贵宾理财室,向该银行理财师询问目前有何预期收益较高的理财产品可以推荐。理财师给笔者倒了杯茶,诚恳地说道:“不瞒你说,去年投资股市的许多银行理财产品亏得很厉害,老百姓意见很大,现在银监会已经叫停直接投资二级市场股票和股票型基金的理财产品了。如果你想收益率高点的话,还是买基金吧。”随即很热情地递来几张目前正在发售中的股票型基金宣传单,并表示最近股市大涨,这些基金目前卖得很火。

聊了几分钟后,笔者主动问道:“现在是不是规定,买理财产品之前要做一个风险测试?”他这才拿出一份《个人客户投资风险承受能力评估表》,并随口说了句:“这个评估其实也就是几个选择题,对你买理财产品没什么影响的。”

当笔者进一步追问该测试的意义时,他笑着说:“比如有人测试做出来只能做一些稳健的投资,但是他想做一个比较积极投资的话,当然也没问题。不过我们会提醒他注意这一点。”

暗访小结:

当笔者主动问到购买理财产品的手续和步骤时,这位理财师也还没有提到购买之前需进行风险测试。而且在极力推荐股票型基金时,只是反复强调今年的牛市行情不可错过,即使目前已经上涨不少。但后市仍大有可为,丝毫没有提及潜在风险,有夸大宣传的嫌疑。

暗访三:风险测试只是走过场

时间:7月21日10:00

地点:某国有商业银行上海仙霞路支行

经过将近10分钟的排队叫号,笔者来到银行柜台前,表示希望购买一些投资回报较高的理财产品。工作人员淡淡地回答说:“现在只有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的回报比较高。”

为了解银行风险提示工作是否充分,-笔者故意表示自己只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没找到工作,钱不多,也没有什么投资经验,也没在该银行开过基金账户,暗示自己风险承受能力很低,是否可以直接投资股票型基金。对方又淡淡地回答没问题,带好相关证件来开户就行了。

笔者问:“具体还需要什么流程吗?”对方说要填几个表,也提到了风险测试表格。笔者顺势问自己是否需要做风险测试,没想到她居然回答说“不用的”。

随后,笔者向该银行网点的大堂经理询问购买理财产品前是否需要填写风险承受能力评估表时,大堂经理轻描淡写地表示:“填是要填的,不过也无所谓,没什么影响,就算做下来有些高风险的产品不一定合适你买,但如果你就是想要买的话,我们总不能拦着你吧。”

暗访小结:

显然,这家银行不但没有进行风险提示工作,而且完全把风险承受能力评估当成走过场的形式,填不填无所谓,丝毫没有认识到风险提示的重要性。

暗访四:风险测试流程严格规范

时间:7月22日15:40

地点:某外资银行上海漕溪北路支行

当笔者踏入银行大门时,客服人员就很热情地迎了上来。当他得知笔者希望有人能帮自己挑选适合的理财产品时,便将笔者带入了一对一的半封闭式的客户室。还没等笔者发问,他就马上说道:“我们银行有很多理财产品可供投资者挑选,但在推荐理财产品前必须要先了解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随后便当场做了风险测试。有意思的是,该银行的风险测试问卷并非纸质,而是打开该银行网站上的测试软件,让笔者直接按鼠标在线填写。

在填写过程中,这位理财师对每道问题都进行了简单的说明,以帮助笔者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但并没有任何诱导性语言。

测试结果显示,笔者属于风险承受能力最低的1类保守型投资者,而这类投资者目前只能在该行进行储蓄业务,甚至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也不能购买。笔者问:“要是想买高风险理财产品怎么办呢?”他给出了两个办法:“一是随着投资经验的提高,以后再来做风险测试,当承受级别提高后再购买;二是和支行行长单独面谈,只有行长确认你对希望购买的产品的风险已经有了充分的认知后,才能接着签订风险告知书,购买产品。”

暗访小结:

这家外资银行的风险揭示比较充分,理财师不但一上来就主动帮助笔者进行风险测试,而且对于投资者购买超出其风险承受力的理财产品时,也有一套相当严格的操作流程。

中资银行不如外资银行规范

从我们的实地暗访结果来看,在销售环节的风险控制和风险揭示问题上,大部分中资银行目前还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重视投资者的风险测试。当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与产品风险级别不符的时候,依然可以购买高风险产品。但外资银行则对风险测试非常重视,比较好地发挥了风险提示的作用。因为只把产品卖给那些有能力承受其风险的投资者,在销售环节就已经规避掉了许多潜在的矛盾,所以当投资回报不尽如人意的时候,经过风险测试筛选的投资者往往能理性地面对。

上一篇:百亩种植一年回收两年盈利 下一篇:别拿风险测试当摆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