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电影复兴启示录

时间:2022-10-25 06:05:49

韩国电影复兴启示录

韩国电影的飞速发展,与政府一系列重大扶植政策有直接的关系。

在2012年9月举行的威尼斯电影节上,韩国导演金基德凭借新作《圣殇》斩获金狮大奖。至此,韩国电影终于实现三大电影节金奖“零的突破”,成功登顶国际艺术之巅,赢得全世界媒体的瞩目。与此同时,经过2005年以来一段时间的产业调整和低潮,2011年韩国电影产业已明显得到复苏,形势不断好转。及至2012年上半年,韩国国产影片的观影人次再创新高,愈渐成熟的市场机制与电影创作形成良性互动,迎来了生机勃发的局面。《建筑学概论》《铁线虫入侵》《盗贼同盟》等本土影片都收获了很不错的票房成绩。反观近期我们的国产电影,不但在国际电影节鲜有收获,市场表现看似热闹实则不尽人意。国产电影需要重新振作,看看我们亚洲近邻的表现,或许能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多元时代的创作格局

去年在北京结束的2012年韩国影展,为我们一窥近年韩国电影的创作态势打开了一扇窗。影展遴选了12部优秀韩国电影,其中有早为人熟知的经典爱情片《触不到的恋人》《我脑海中的橡皮擦》《白兰》,也有近年市场表现良好的成功之作《追击者》《少年菀得》《阳光姐妹淘》《建筑学概论》,而2012年刚激发韩国观众观影热潮的灾难大片《铁线虫入侵》影展期间更是一票难求。另外,韩国几位大师级导演金基德、李沧东、洪尚秀的作品《空房间》《密阳》《北村方向》也参加了展映。这些颇具代表性的作品再次给我们留下关于韩国电影的鲜活印象。

新世纪初的几年,韩国电影由于文化政策和产业调整,曾一度焕发生机和活力,涌现出一些振奋人心的本土商业大片和让人耳目一新的爱情佳作。2000年《触不到的恋人》是“穿越题材”的先锋之作,爱情在时空交错中不经意地萌芽,恋人之间却无法碰触,充满柔情、失意和无奈;《我脑海中的橡皮擦》将一个简单的爱情小品拍得像一个MV一样充满风情,偶像的魅力、细节的出彩、情绪的渲染细微卓著;由张柏芝和崔岷植主演的《白兰》(2001)则充满了残酷的浪漫。这些作品虽称不上大制作,但精微的视听语言传达出独特的爱情魅力,总是能够让人沉浸其中。

在口碑新作中,《建筑学概论》延续了爱情片的传统,带有复古小清新和怀旧的色彩,将一段初恋的回忆穿插在现实之中;而作为一部犯罪惊悚题材的类型片,《追击者》具有众多反类型的元素,片中不乏对暴力血腥场景的展现,还辛辣地讽刺了刑侦部门办事效率的低下(相关部门对此并不介意,此片荣膺韩国政府奖大钟奖的年度最大赢家);《阳光姐妹淘》《少年菀得》位列2011年韩国票房第三位、第四位,是韩国影坛小成本博得高票房的成功案例;另一部新作《铁线虫入侵》则尽显韩国式灾难大片的气象。

除了各种商业类型片的探索,韩国导演在艺术上也有执著的追求。金基德、李沧东、洪尚秀是韩国艺术电影的代表人物。金基德坚持独立创作,作品一向残酷悲悯,注重人性深度的挖掘,《空房间》安静,孤独、深沉、绝望;《密阳》则聚焦一个遭受丧子等连番打击的女性的命运,她是向宗教还是世俗获取生存的希望?《北村方向》是洪尚秀的情感小品文,随意的生活、看似无聊的对话中升华出某种诗意。不同的作者风格,彰显出不同的艺术探寻。参展的12部影片,向我们昭示着韩片多元化、不拘一格的创作格局。

小片崛起催生理性繁荣

从展映的影片不难看出,韩国电影吸引观众、缔造票房奇迹的不仅是那些华丽的大制作,中等成本的影片、甚至低成本的影片,只要其创意和品质具备,一样能勾起观众的兴趣。同时,独立制作和艺术电影的发展又增加了民族电影的人文深度和国际影响力。

不可否认,新世纪初,正是一些本土大片的横空出世,振奋了韩国电影业的士气,促进了民族电影的崛起。1999年,南北谍战大片《生死谍变》的成功为韩国电影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方向:进入新世纪后,韩国电影发展开始围绕“大片”进行,“大片”成为了接轨好莱坞、推动产业化进程的一条捷径。之后,《共同警备区》《实尾岛风云》《太极旗飘扬》《欢迎来到东莫村》等影片将观影人次和票房带上了新的台阶。与此同时,电影市场繁荣,带动热钱涌动,好大喜功之风渐长,影片的体量也渐趋膨胀。

到了2006年,韩国电影出现了突如其来的困境,全年公映的108部本土影片中,有90余部亏损。一些大片如《野兽》《台风》《韩半岛》等遭遇败绩,即便有《汉江怪物》的空前成功也于事无补。到了2008年,韩片的市场占有率更是跌破2000年的水准。这种情形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大片惹的祸。大片同普通影片所进行的并不是一场公平竞争,前者除了在资金来源上抢夺了后者的份额,在发行放映上也将资源霸占。

经历产业泡沫之后,市场表现让电影人意识到大片策略的风险和弊端,他们开始进行“电影瘦身运动”,中等成本、小成本电影逐渐走向一个合理化的比重。中等成本电影居多,重磅大作和独立性的实验作品分居两头,电影创作呈现纺锤形的态势,各色国产片齐发力,票房潜力不断彰显。

此外,类型电影的全面繁荣是支撑整个韩国电影业繁荣的基础。韩国导演既坚持类型片的创作主导,又不拘泥于固有的类型模式。大片创作通常的警匪、战争、灾难等类型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大气的水准。而中低成本影片在类型运作上更是灵活多变、游刃有余,在票房上屡创惊喜。经典爱情片以其独特的东方美学引发整个亚洲地区甚至好莱坞的青睐;诸如《追击者》这样的犯罪题材大胆打破固有的刑侦模式;《阳光姐妹淘》这样的青春励志题材注重类型的融合与叙事结构的出新,内容温情感人,形式既熟悉又陌生。众多卖座片导演都是70后的有生力量,他们既编且导,作品既具商业魅力又不乏艺术性和作者气息。

2012上半年韩国共上映电影215部,其中国产片66部,外片149部。国产片的票房占有率达到了53.5%,相比之下,我国本土影片的占有率仅达到30%上下。在暑期档,韩国本土制造力克《超凡蜘蛛侠》和《蝙蝠侠前传3:黑暗骑士崛起》,邻邦电影势力的崛起不得不令我们反思。

政策扶持

韩国电影的飞速发展,与政府一系列重大扶植政策有直接的关系。1998年,韩国总统金大中宣布彻底废除原有的“电影剪阅制度”,以分级制度取而代之。另外,政府推行配额制度,规定每个影厅每年必须放映不少于146天的本土电影。到了2006年,韩国电影的迅速成长引发了好莱坞的警惕,在贸易谈判中,韩国政府同意将配额缩减至73天。此举遭到了电影界人士的抗议,但并未如当年“光头运动”般抗议成功,毕竟此时的本土电影已经具备一定实力。新的配额制试行之后,韩国政府随即发放了四千亿韩元的国家财政补贴资助电影发展。

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也是一个重要的推动性机构,并设有专项的电影辅助金。委员会的政策由代表韩国电影的九名委员决定,将电影界的要求反映在政策中加以实施。同时它致力于电影研究、扶植新人、扩充设备等。除了专门的促进机构,韩国政府对电影业进行大幅减税政策,鼓励国内大企业对电影投资。并且积极协助搭建国际电影节,建构国际交流和输出的平台。

中国电影的问题当然不只在于国家扶持,韩国著名导演姜帝圭曾对中国导演们提出尖锐看法:“韩国导演的每部作品都是呕心沥血之作。在这点上,我觉得中国导演做得很不够,不热衷拍摄自己喜爱的作品,只是做命题作文。”太过浮躁和功利化的创作,或许就难以产出多样的、有个性的、丰满的作品,更难以提升我们民族的文化影响力。

正如韩国电影评论家李孝仁在他的著作《追寻快乐》中所言:“韩国电影导演如果不能够关注韩国社会问题,如果不能对韩国人民的生活倾注一片爱心,如果不具备批判意识,就不能够创作拍摄出好的电影来。如果那样的话,不用说外国观众了,就连韩国观众也不会接受。”我想,对于中国电影来说也是如此吧:如果我们最终连自己的市场都守不住,文化“走出去”又从何谈起?我们必须要警醒起来了。

上一篇:谈谈乙肝 5期 下一篇:摩托车的文化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