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高级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时间:2022-10-25 06:00:33

国外高级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摘要:我国在高级技能人才的队伍中出现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工作基础薄弱,培养体系的不健全,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传统的技能劳动者的观念依然存在等等问题,这严重影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国家经济的需要。本文主要分析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对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希望通过这些能够为我国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做出一点借鉴经验。

关键词:国外 高级技能人才 培养模式

高级技能人才对于社会的贡献不可估量。一般在生产、服务等岗位的第一线,能够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操作技能,他们作为各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个行业中的优秀代表,是技能人才的核心骨干。对于国外技能人才的培养,由于每一个国家的国情不尽相同,所以对于人才的培养模式也不相同,比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法国的“学校本位模式”,英美的“社会本位模式”等等,虽然这几种模式都不相同,但这些模式之间存在许多的相同点和相似处。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对于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我国通过建设高级技能人才培养队伍,新技能人才培养计划等等,并取得了许多进展。但是我国与其它发达国家相比在高技能人才的比例上明显偏低,所以外国的一些可行经验值得我国在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道路上借鉴和应用。

一、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一样得到重视,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

主要通过美国、英国和法国的不同做法,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以对高级技能人才进行培养。美国通过实现职业的培训与普通教育的相互沟通不断搭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并实行不同类型的学习和教育机构间的学分互认;英国通过对职业资格证书和普通教育资格证书对等的原则,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法国通过不断的改革,不断提升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在对高职的教育方面,法国也规定了高职技能的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对应,并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二、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将具有法律的保障

一般在外国的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上一般具有法律的保障。法国最早在1919年就已经颁布了第一部职业教育法《阿斯杰法》,对职业教育提供法律保障,法国还通过了对企业的约束保障力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法律规定企业要缴纳支出,不断对本企业在职人才进行培训和支持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等;德国早在1969年就已经颁布了相关的法律《联邦职业教育法》就规定了职业教育的定义、适应的范围和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在《企业组织法》、《工商企业实训教师资格条例》等法律上有明确了职业教育的义务和权利,并对人才的职责范围和基本的条件作了规范;在日本也有一套配套的法律保障,在《职业训练基本法》中就对职业教育进行了保障;美国在职业教育的法律的保障上更加重视,在不同的时期分别颁布了《国防教育法》、《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法》、《综合就业培训法》、《就业培训合作法》等法律法规,以为职业教育提供法律保障。

三、以市场的需求为主要导向,发挥行业企业的主导地位

主要是需要学校与企业之间相互交流、联系,以发挥高技能人才的作用。英国就要求职业学校的教师到企业中去进行工作的体验,得到更好的实践作用。此外,英国在高级技能人才培养上对于政策的制定和培养的过程、资格证的考核等等过程都充分发挥了行业企业的主导地位;法国对于职业文凭是需要各企业相关专家共同确定的,以实现培训的内容和实际的需求相适应,对于这些学生的培训主要是进行实践,对于教学的时间大约占三分之一左右;美国的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教学过程主要满足市场的需要,主要对于科技和经济这两个方面对于人才的需求。并且学校与企业之间开设联合性的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的能力;对于德国和日本来说对于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更加符合企业的需要,主要依托企业内部力量进行培养技术人才,这对于人才的培养更加专业化和具有针对性。

四、重视师资队伍的培养

在韩国对于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上要求技术教师,要热爱教师这一职业,要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和互相合作的态度,要具有基本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的知识和能力,要具有足够的经验,并且不断学习新技能、新知识,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能够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在日本重视职业教师的系统化培养;在澳大利亚严格职业教师的任职资格,澳大利亚要求职业教师具有大学以上的文凭,更加具有实践经验和技术能力,并且具有五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并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等;许多发达国家具有较为健全的职教师资来源体系,为培养更多的技能人才提供帮助。

本文主要分析了外国培养高职技能人才的模式,主要提出了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具有法律保障,重视师资力量和发挥企业的主导地位等,希望为我国的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 徐国庆.英、德职业教育体系差异的政策分析及启示[J].教育科学,2006(3):70

[2] 姜大源.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13

上一篇:关于人力资源招聘与培训管理的探讨 下一篇:基于人文关怀的中学学校管理新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