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促写——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

时间:2022-10-25 01:25:21

以读促写——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让老师感到棘手的就是作文。而尽管有各种作文范文阅读,但学生的作文水平不但没有预想的提高,反而有退化的趋势。纠其原因,可以发现,学生并不是通过这些范文学习如何写作,而是单纯为了应付老师布置下的作文任务,学生作文抄袭成风,作文没有真情实感已成为普遍现象。作为一名语文执教者,我深感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责任之重。要想提高习作水平,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不失为一个良策。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是前人在读写结合方面的经验之谈,在作文教学中,老师应该在讲授写作技巧的同时,引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激发阅读兴趣、积累写作素材,从而逐步提高作文水平。那么教师怎样指导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来提高写作水平呢?本文中,我将就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作文水平 以读促写 课外阅读 积累素材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52-02

一、对“读”和“写”的认识

作文教学到底难在哪里,经过多次讨论,语文教育者一致认为导致作文教学难的根源就在于“读”和“写”,说得具体点一是对读的认识发生了偏差,二是对写的认识不够,三是读写互相脱节。

很多语文老师都知道,现在新课程的模块和专题教学,在读的方面偏向注重感悟和体验其情感价值,也就是直接接收别人的思想成果,却忽略文章的情感载体,即——表达方法、构思技巧、叙述手段等,也即忽略了别人的思维方法和过程。而在写的方面,因为近几年语文作文考试的主打题型,也就是话题作文带来的消极影响,以及缺乏相关的可操作的中学生写作理论指导教材,还有语文老师自身的写作素养的欠缺等诸多因素,写作课的步伐一直停滞不前,徘徊于语文课的边缘。

从另一角度讲,语文教学中的读的最终目标不是单纯为了学习,而是为积累写作素材。学生通过阅读,不仅要吸纳体验作家情感思想等思维结果,还要吸纳作家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而后再把以往所积累的内容,结合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认知,按题目要求生动具体、恰到好处的表达出来。而语文教学中的写更不是读的附属品,而是在通过读的积累和学习后的成果展现,是对读的直观展示。从这个角度看,写是读的最终成果之一,因此,“读”和“写”的关系十分明显,读为了写,写依据读,读写一体,这犹如鸟儿飞上蓝天的一双翅膀,互相作功,缺一不可。尽管这种认识有功利型之嫌,但却是十分现实和科学的。

二、结合课文 指导写作技巧

一篇好的课文,必定会有合理的布局和写作思路,如果没有这两点,文章必然会显得杂乱无章,条理混乱,此时即使文章的用词多么精彩,语句多么华丽,也不会是一边优秀的文章。因此,在学习课文时,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布局安排,写作思路以及写作方法。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的同时,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方法,特别是造句、措辞,并进行仿写,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以提高写作水平。

例如:《槐乡五月》是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对槐乡五月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写,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了槐花飘香的美丽季节。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我先让孩子们自己通过切身体验与观察,写一篇自己对槐花的感受,然后再与课文进行对比,找出两者的差距,通过学习课文的写作手法及用词造句,找出自己文章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以读为主的训练方法,安排四个层次的读,每次都有不同的目的和任务。让学生默读静思、以读促说、读写迁移、读背结合,将读与思、与说、与写、与背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几个层次的读让学生欣赏文中如诗般美好的语言,感受槐乡五月的花美人更美。

再如:小学六年级课文《钱学森》,这课的主要问题就是从写作入手,品析语言文字,学习表达方法。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点可以是教师的教学思路,它应是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主要线索、是学生的学习之路、是教学活动的“进程主线”。在教学《钱学森》一课中,学生对于研究点的探索及最终新的知识的获得仍然离不开接受性学习。纵观整节课的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已知的旧知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自己发现、获取相关的知识。这种学习方式就是一种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教师作为引领者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学习中的研究点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解决研究点,获取相关的知识,感受研究的快乐。

总之,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而通过阅读课文,以读促写,正好符合学生的这一特性。如果学生能够从课文学习中,做到有效的模仿借鉴,写作将不再是老师和家长心中的痛。因此,教师要有目的的把课文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最有效的发挥其模仿天性,从而提高作文水平。

三、放眼课外 以读促写

叶圣陶先生曾说:“写作系技能,不宜视作知识。宜于实践中练习,自悟其理法,不能空讲知识,或以为多讲知识,即有裨于写作能力之长进,殊为不切实际之想”。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授课文写作技巧外,还应鼓励学生放眼课外,大量阅读。当今很多学生谈起写作,就感到无话可说,无绪可理,甚至头脑一片空白。这正是因为他们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没有做到合适的素材积累。当然,写作的素材一部分来源于学生自身的生活经历,另一部分则来源于学生的课内外阅读。苟子在《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可见积累的重要性。没有适当的积累,学生即使对相关作文有自己的认知和想法,却因为缺失积累,致使不能正确抒发内心情感。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让他们明白积累对写作的重要性。在引领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观察和体验生活,注重学生的生活积累的同时,鼓励学生加大阅读量,通过多读书、读好书来获取写作心得,积累素材。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同时,不仅要鼓励学生博览群书,还要引导学生有选择的进行精品阅读。从教育学角度讲,我们都知道,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很明显,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千差万别,因此,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阅读,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还能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读书籍的记忆力,从而加强素材积累。此外,教师应适当推荐一些名著,即精品阅读,让学生走进大师作品,尽享文化大餐。例如,除课文后所提供的如《格列佛游记》、《鲁滨孙漂流记》、《水浒》、《西游记》、《求知如采金》以外,还为他们介绍往届学生的课外读本,如《朝花夕拾》、《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名人传》、《童年》等,鼓励学生一定要利用学习图书资源,多借多看。此外,向学生讲清楚,语文学习资源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自己要有很强的学习意识,留心身边的学习资源。同时,学生应做好素材的积累工作,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欣赏文章的同时,要学会及时记录精彩语句,相信,在不断的积累中,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会有明显进步。

四、以写导读 读写结合

以写导读就是指从写作入手,拿自己写的作文和课文进行对比,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作技巧以及措辞造句,并找出自己文章的不足之处,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读和写之间的关系应该被有目的、有计划的运用,其相互促进的作用应得到有效发挥。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通常能深刻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这也反映了学生求读的心理。在写作时,为了更准确的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学生会绞尽脑汁的回忆自己曾经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精彩佳句,但却往往发现自己阅读的匮乏和语言表达的欠缺,可见,写作对阅读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把阅读和写作有效结合是十分必要的。

那么如何有效达到以写导读的效果呢?比如在平时的作文教学过程中,老师会经常要求学生写日记、读后感、作文之类的文章,其实老师应当抓住这样的机会,适当的调整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观察生活,感知自然界,并把自己观察到的记录下来。在记录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自己的写作形式死板,语言不够具体生动,阅读量太少,从而会自觉的加大课外阅读,积累写作素材。达到以写导读的作用。同时,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相似的文章,让学生和自己所写的进行对比,发现自身在写作顺序、写作手法、以及用词造句方面的不足之处,实现读写结合。如在教学《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时,老师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并写一篇相同主题的作文,并强调要写夏日烈日和暴雨的特点,等学生完成后,再让他们阅读课文并进行对比,仔细阅读的同时,找出两者的差距,并修改自己的文章,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自觉地咀嚼,品味文章的独到之处,以培养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提高阅读及写作水平。

结论:

总之,读与写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读和写的内在联系,因势利导,以读促写,写中促读,让学生多读多写,在读中积累,在写中运用,扎扎实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水平。我想,不管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只要掌握了读书方法和技巧,就一定能写出好的文章来。

上一篇:小学英语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下一篇:精心整合,为学生搭建精彩绽放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