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语文的精彩

时间:2022-05-14 07:47:18

“读”出语文的精彩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54-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生活于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辞发”必是这“情”所到,这“情”所到,必产生“辞发”。由此看来,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从他们的生活实际感悟出发,重视激感是很有必要的。班固又在《汉书》中说“诗言志,歌咏言,哀乐之心感咏之声发。”这又告诉我们,每一篇能流芳千古的美文都是在作者内心情感波澜跌宕之时的自然流露,是作者情感活动的外泄与升华,有人干脆把文章形象地称之为是作者的心画,因此如何把作者所体现的情感真实地传达给每一位学生,我认为首推读。

我们语文教学应“读”占鳌头,给学生充实的时间念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为此,力挺情感教学的我经常会在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进行朗读训练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在朗读中充分地咀嚼、感悟、理解课文,从而力求更加准确地触及到作品中人物心灵深处最真切的情感体验,为学生以后的写作积累语言材料酝酿真挚情感。因此,我的课堂不仅书声朗朗,而且欢笑声不断,整个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我的课堂也因此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传递真实情感、陶冶情操的乐园。

我们语文教学还应该让学生在“读”中乐,在“读”中美,在“读”中学。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我通常是这样做的:

一、以读为纲,点拨激趣,营造氛围,体会乐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这就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即已为学好语文新知识打开了心灵的一扇大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无疑就成了一个语文教师教学环节中首要课题。因此,我选择了极富乐趣的朗读作为开启学生学习语文的试金石。这样以后学生不但从枯燥乏味的语文学习中摆脱出来,还合理地调整了学习心态,从而能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语文、学习语文。极富乐趣的朗读不但能极其巧妙地把学生从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变被动为主动,同时还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动性,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调整好了学习语文的心态后,也能更加充分地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领会自然更为深刻了。

如根据《荷叶圆圆》这篇课文教学内容的特点,我以朗读课文为抓手,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读”,在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之后,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读这一段,有的学生说:“荷叶很大,小水珠躺在荷叶上就像睡在摇篮里滚来滚去,我觉得很美,很舒服。”有的说:“小蜻蜓像一架小飞机落在绿色的荷叶上,就像停在绿色的机场上。”……从学生的回答,可以知道学生已经悟出了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教师有意识地指导朗读,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让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感受到荷叶给大家带来的快乐。

综上所述,以“读”激趣的方法很多。当学生深刻体会到了“乐中学,学中乐”的趣味,那学习语文的一切有关问题和困难都会迎刃而解,从而变得微不足道了。

二、以读促悟,边悟边读,触摸心灵,领会文意。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须在心与眼之外,且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是的,朗读是一种学好语文的不二方法。这种亘古不易之法,既可以加速学生对所读文章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其良好语感。因为语文朗读不仅仅是用口读出文章,而且用眼去看,用耳去听,用心去想、去记的一个全面的学习语文的过程。听、说、读各种技能都同时得到锻炼,使学生的学习技能更加完美;所有感官的积极参与,使学生的理解力加强,自然领会文章的能力也就更强了。

如教学《燕子》时,我们面对一篇都是优美文字的课文时,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有详有略地学习。所以在分析课文中我紧紧抓住了文中比较重要的两句话来学习。“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成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这两句话前面一句是拟人句,后一句是比喻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的更多,并能说出正是通过“赶集、聚拢”这样的拟人描写方式才更能体会到了春天百花争艳、生机勃勃的热闹。而后一句的学习中,因为设想到可能部分孩子不知道五线谱,不认识音符,所以我采取了看图片对比学习的方式。当有些孩子在看完两幅图片后,情不自禁地喊道:“真像啊!”我知道我的教学目的已达到了。此时再让学生们说一说感受,读一读句子,就显得很顺理成章了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又曰:“成诵于口,烂熟于胸。”也正是对“以读促悟,领会文章”的深刻认识。

三、以读导写,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妙笔生花。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些都印证了“多读”是提高语文写作的良方。因为读出的感情可以为写作作好情感铺垫,由感而发,情到自然成。读出的美句让人记忆犹新,为写作积累了语言材料。从读中感悟,也可使写作的主题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所以,从读中找到写作的灵感,不失为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极佳途径。

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我先让学生观看了一段《草船借箭》的影视片段,让学生有所感染,在朗读时对诸葛亮的软佩之情便油然而生。我再瞅准了诸葛亮立军令状是第一段内容的“聚焦点”,于是以其作为要填补的空白,让学生依据文意代诸葛亮写一份军令状,而且措词要使周瑜满意。于是人人思考,个个动笔,课上得非常成功。由军令状扩展到写其具体内容,既有趣又有效地进行了语言表达的训练。

由此可见,朗读启发了学生的语文写作思维,以所读的文章为模仿、借鉴的写作对象,最终达到写作的创新,以读导学,让妙笔生花。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的语文课要给学生创设一个细细品味的“场”,一个静静思索的“场”,一个书声琅琅的“场”。

上一篇:让诵读润泽语文课堂的生命 下一篇: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构建深度互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