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有制企业人才资源报告

时间:2022-10-25 09:15:29

非公有制企业人才资源报告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科教立本、果畜富民、旅游兴眉、工业强县”奋斗目标,积极实施人才强县战略,通过建立健全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非公有制企业人才培育体系,不断加强非公有制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为全县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一、基本情况

1、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

全县非公有制经济主要涉及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纺织、建材矿产、商业、旅游、饮食服务娱乐、房地产、冶炼等行业。目前,非公经济已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非公经济总量已经占到全县GDP的7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非公企业34户,完成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86%,上缴税金占财税综合收入的40.86%。**年底,全县非公企业9905户,其中私营企业1879户,个体企业8026户,从业人员67118人;拥有固定资产24.1亿元;完成企业总产值81.02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61.01亿,完成营业收入69.61亿元;出货值2.6亿元,实现利税3.89亿元,其中上缴税金6695万元。

2、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状况

全县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67118人,其中经营管理人员11802人,专业技术人员460人,技能人员28506人,经营管理人员年龄36—45岁占43%。文化程度总体较低,较大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文化程度较高,小企业及个体企业文化程度偏低。经营管理人员中,中共党员占75%。专业技术人员主要分布在工业企业中,大多数为实用型专业人员。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在不断加强非公有制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制定优惠政策,广泛吸纳人才。县上把不断加强非公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提高全县非公经济总体水平的重要抓手,高度重视,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解决非公有制企业人才问题的有关规定》等一系列吸纳各类人才自主创业和来眉工作的文件。鼓励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家工作人员创办、领办、承包企业。这些人员到企业后,前三年由原单位发给全部工资和福利待遇,并给予税收政策上的优惠;到期后,本人愿意回单位工作的优先上岗。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非公企业就业。凡到非公企业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免除见习期,其档案和人事关系由县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管理,并按有关规定办理转正定级、调整档案工资、评定职称、计算工资、出国政审等手续。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专业技术人员来我县工作,非公企业亟需的县外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高级技术工人等,均可通过调动、兼职、聘用等形式来我县工作,并在户口迁移、子女入学等方面予以照顾。凡调到非公企业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获得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或技师以上等级证书的,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这些优惠政策的出台,大大提高了我县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经调查,近三年来,共有7名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带头自主创办企业,且取得成功,自愿到非公企业工作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56人,从外省、市、县和企业、院校来眉工作的各类高技能人才达到84人。

二是搭建信息平台,实现人才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县人才交流中心、人才信息网、县政府信息网的作用,经常人才供求信息,向人事人提供就业动态,向企业提供人才资源信息,并积极加强供需双方的沟通与协调,促成协议的达成。**年,通过县人才交流中心介绍与县非公企业达成就业意向的有112人,洽谈成功41人。同时,通过举办大型人才交流会、大中专毕业生招聘周等活动,邀请县内各企业和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参加,为他们提供供需交流机会,搭建企业自主选拔人才和人才自主选择就业的平台。

三是整合教育资源,加强人才培训。充分发挥我县职业教育、劳动技能培训机构作用,优化县党校、工会、人事劳动、教育等行政组织培训资源,对非公企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进行管理知识、创业能力、市场营销、实用技能等全方位培训,提高他们的经营决策和实际工作能力。近两年来,共举办企业厂长经理培训班4期,培训人员164人次,举办司炉工、电工、车工、钳工、焊工、水暖工等技工培训班6期,培训人员1356人次,并全部取得职业资格证书。针对县职教中心专业少、师资力量不足、人才培养与非公企业人才需求脱节的情况,及时指导学校调整专业设置,高薪聘请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任教,积极推行校企联合,订单式培养,大大提高了实用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有效防止了人才的境外流失。同时,积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与省内外相关院校、科研机构、大企业的合作,邀请专家教授来我县授课,积极承办一些上级的专业技能培训班,以提高人才培训的档次和质量,开拓视野,增长见识。

四是建立激励机制,促进人才成长。好的激励保障机制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调动发挥人才作用的重要基础。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创办、领办和承包非公企业的人员,在企业工作三年以上,企业入库税金年增加20%以上的,县政府按新增税金的3-5%奖励本人;对自愿到非公企业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劳动合同期限在三年以上的,在执行原政策规定的基础上,由所在企业一次性发给3000-5000元;凡国有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专业技术人员来眉工作的,对创造出明显经济效益,当年上缴税金增加30万元以上的,县政府按上缴税金增加额的5-10%给予重奖;对县外调入我县非公企业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获得高、中、初级职称和获得高、中初级技术等级证书者,由所在企业每月分别发给150元、100元和50元的专业技术职务津贴。凡获得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或技师以上等级证书的非公企业技术人员可参照国家正式干部待遇,享受工资、福利待遇,也可参照国家有关规定,为其配偶和子女解决住房、医保等问题。同时我们还把非公企业的发展纳入目标责任制进行考评考核,在全县非公企业中开展“有突出贡献厂长经理”评选活动,每年评选10名优秀厂长经理,政府给予3-5万元的奖励,以促进非公企业的发展。各非公企业也通过改革薪酬制度,制定奖金分配制度,建立考核奖励机制,不断激发广大工人上进成才的动力,加快企业人才成长的步伐,从而提高企业中各类人才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比例。

五是搞好服务保障,加快“科技型企业”创建步伐。积极协助人才密集型企业争取国家和省、市科技型企业立项,争取上级资金上的支持,加快企业科技创新型人才升级的步伐。**年,我们先后帮助宝深建材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陕西玉全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完成“科技型企业”创建工作,争取国家科技创新资金300万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虽然我们在加强非公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上作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调查发现,在非公有制企业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还存在着人才结构不够合理,人才总量不足,特别是能够适应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需求的市场营销、自动化仪表、水泥工艺、电气自动化等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人才较为匮乏,人才管理、使用等机制还不够科学合理,现有人才流失比较严重等问题。

1、人才与企业缺乏良性互动关系。调查发现,我县非公有制企业仍存在着人才缺乏现象。一是非公企业吸引力不强。受地方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非公有制企业对各类人才的吸纳和凝聚能力不强,在人才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二是人才待遇得不到落实。个别企业急功近利思想严重,引进人才后期望马上就能有所回报,对承诺的待遇不积极创造条件落实到位,造成人才引进来,留不住。三是传统的就业观念根深蒂固,一些优秀的人才对非公有制企业存有偏见,到非公企业就业积极性不高,即使进入也仅是作为下一个目标的过渡。

2、人才有序流动的通道不畅。一是资源整合不力。一些非公企业仍停留在劳动密集型的阶段,对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创建科技型企业主动性不强,难以引进人才。二是缺乏交流平台。目前我县人才资源交流的平台主要是依靠县人才交流中心,而我县的非公有制企业主要集中在乡镇,信息不畅,一些企业都不知该到何处寻觅人才。三是引进方式不当。有些非公企业还停留在“家族式”管理的模式上,人才的引进主要依靠熟人介绍,通过一些不规范的手段和渠道进行,甚至在企业之间还存在着互相拆台的现象。

3、识才用才观念陈旧。一是任人唯亲的现象还比较严重。由于长期以来“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在非公有制企业中根深蒂固,一有空岗,老板们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亲朋好友,不能及时从社会招聘人才补充新鲜血液。二是人力资源浪费现象突出。由于非公有制企业在管理上不够规范,随意性较大,“大材小用”、“小材大用”的现象还相当普遍,不利于人才更好地发挥作用。三是人才的结构性缺陷普遍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非公企业的技术岗位上,大量使用着一些国有、集体企业的离退休和下岗人员,企业自己培养的年轻一代技术人才较少。

4、人才培训提高机制还不够健全。一是非公企业人才培训机制还没有形成。部门、乡镇没有专门的非公企业人才培训机构,师资力量比较欠缺,非公企业重生产轻培训的现象还比较突出,政府与企业之间缺乏有效培训载体,人才培训提高长效机制难以形成。二是高额的培训费用,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由于缺乏固定的培训途径和一定的培训规模,培训会产生高额的培训费用,企业不堪重负。三是培训内容单一。调查中我们发现,多数企业的培训仅是停留在技术岗位上的一种培训,采用的方式主要是用老技术工人培训新技术工人,仅是简单的技术经验交流,缺乏与专业培训机构、一些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从战略思路、发展前景、市场预测、科技创新等方面进行高素质培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培训。

四、对策及建议

1、更新人才观念,创建人才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要引导非公企业和人才两者之间解决好认识差别,一方面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观念,要使企业认识到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真正把人才作为最大的财富、最大的资本,充分尊重、肯定和发挥人才的知识和创造劳动的价值;另一方面要加大对非公企业的积极正面宣传,让各类人才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认识到当前非公企业的发展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意识到到非公企业工作也具有广阔天地,也可大有作为。

2、创新工作机制,为企业引进人才提供便利条件。要不断创新人才引进工作机制,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等限制,开辟企业人才“绿色通道”。一是定期举办人才交流会。对企业急需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实行柔性流动方式,不求所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二是积极做好优秀大学生的引进工作。针对税收达到一定数值以上的大型非公企业,可由政府出面,协助企业招聘大中专对口毕业生,签定用人合同;大学生到企业工作满一定年限后,如想报考公务员或其他公职人员,可优先招录。三是加快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建设。充分发挥人才交流综合大厅和县人才信息管理系统作用,长期供需信息,办理简易交流手续和培训事宜,为非公企业面对面服务。四是利用网络平台用工信息。充分利用政府网、党建网等网络资源,开辟人才招聘交流信息专栏,定期更新版面内容,客观介绍供需情况,帮助指导签定用工合同,督导供需双方按合同提供服务。

3、整合培训资源,加大对企业人才的培训。在大力引进人才的同时,要注重政府的宣传引导,鼓励和引导企业利用机构培训、网上教育、远程教育、专题讲座等途径,大力推进企业自主培训。一是整合职能部门培训资源。针对企业安全生产、上岗技能等方面的行政培训,政府应整合各职能部门的培训资源,常年分批在固定地点进行短期集中培训,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时耗和资金浪费。二是实施“企业人才阳光工程”。借鉴农民工培训“阳光工程”的做法,政府邀请师资,提供场地,定期对企业基础岗位技术操作工进行相关专业技术知识、一般性操作技能等培训,提高技术工人的基本劳动素质。三是建立企(高)校合作机制。根据主导产业的需要,引导非公企业与高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固定、长期合作关系,定期聘请专家、教授为企业决策、技术改造等提供服务。四是建立企业人才投入机制。制订非公企业人才培养规划,建立非公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技人才培训基地,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和个人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4、拓宽服务领域,建立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坚持以服务企业发展,支持人才发挥作用为重点,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完善人事、开展职称评定、重奖优秀人才等制度,以保护人才合法权利,促进非公企业人才资源的开发管理,切实做到用良好的制度、政策、事业、情感留住人才,使人才为非公企业服务。

上一篇: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思考 下一篇:科教兴眉建功立业活动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