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口语训练之我见

时间:2022-10-25 07:53:36

语文教学中口语训练之我见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要教好语文,就要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语文就是语言。因此,除课堂效果外,还应让学生多读、多讲、多练。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科学、系统的口语训练呢?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想说”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走出成功的第一步是至关重要的,怎样让低年级的学生踏出良好的第一步呢?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要让他们跟着你进入话题。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兴趣是产生动机的主观原因,是使所从事活动获得成功的最重要条件。小学生因年龄特征都具有炫耀的心理,对自己的特长和优点总是“津津乐道”,作为教师不仅不能视之为“骄傲自满”,而应当循序善诱,抓住这一时机,鼓励学生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使他们把想说的话能大胆地说出来。

二、消除心理障碍,让学生“敢说”

让学生敢说,这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前提所在。学生往往在公共场合不敢说话,主要是心理障碍问题,即一个“怕”字,怕万一说错,老师批评,同学嘲笑,特别是农村的小学生,尤其是女学生,性格内向,她们往往在大庭广众之下“出不得场”,最怕回答老师的提问,为了消除说话的胆怯心理,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言,即使学生回答得不完善,甚至不正确,也不要紧。注意观察发现其长处,并加以引导,给予鼓励。如在一堂公开课的教学活动中,当我提出请同学们读一个句子时,一位学生犹豫再三,终于举起了右手。我微笑着请她朗读,他站了起来,也许是过于紧张,在众多师生的面前,尽管她努力地张了几次嘴,却是一个字也没能吐出来。学生红着脸望着我,我走到她身边,抚摸着她的头鼓励说:“别紧张,深一口气,老师相信你能读好。”孩子挺感激地望了我一眼,通过努力,她终于取得了成功。

三、寓教于乐,让学生爱说

学生“想说、敢说”了,还要“爱说”,要让她们体会到“想说、敢说、爱说”的乐趣,从而充分展示自己的口才。小学生有爱玩好动的天性,让她们在娱乐活动中学到知识,学会谈话,低年级的学生平时喜欢玩游戏,教师在他们游戏时,让他们讲故事、背诗、唱歌、跳舞等,玩得高兴,说话的欲望也就激发了。还可以成立歌唱小组,故事爱好兴趣组……开始报名的可能不多,后来他们发现到兴趣小组好玩,又能听故事,参加的人就会越来越多,最后达到全员参与,在多次锻炼后,学生的表达欲望就会越来越强,说话水平也越来越高,这样既能放松身心,又能提高说话的技巧。

同时,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也离不开语言的积累,教师要提倡学生平时多摘抄一些格言、谚语之类活生生的材料,以利于学生“活学活用”。

四、创造机会,让学生“多说”

小学生说话的机会其实很多,课堂中课堂外到处都存在,有时想让他们不说也不行,但这些说话大都是“无序”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不乱说话的机会,让学生既要说,又要承担“说”的任务。比如条理清楚,内容要丰富,语言要流畅等等。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每天课前要求学生进行几分钟的演讲,要求围绕一个中心,用几句话说清楚,吐字要清晰,态度要大方。久而久之,学生由“要我说”变成“我要说”,并且要说好。通过这样长期不断地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就能得到较大的提高,习作水平也可随之提高。

五、传授说话技巧,让学生善说

教师要结合教材中说话训练技巧知识的传授,给学生一种比较系统的关于说话技巧方面的知识。如表情的恰当运用,动作的灵活处理等等。其次,说是写的基础,写是说的提高,教师要结合课文中的“读写”材料,让学生体会文章中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诸方面的技巧。当然,一个语文教师,更要身先士卒,力争做个优秀的“说话者”,让学生在教师的“说话”熏陶中,通过潜移默化,逐步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冲击,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竞争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体现在语文教学上,那就是不得不重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以利于学生走上社会后能很好地适应社会,求得生存和发展。因此,培养学生口语能力需要付出长期、艰辛的劳动,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真正做到寓说于乐、寓说于导。

上一篇:注重积累,提高写作水平 下一篇:语文阅读教学如何指导学生高效地“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