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钢琴演奏技巧与气氛的相互依存

时间:2022-10-25 04:09:59

谈谈钢琴演奏技巧与气氛的相互依存

戏剧家马森曾经说过:“一切文学与艺术的创作,都是因一种内在的、急切的、欲与人沟通的需求而产生。文学与艺术的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并不善于表达自己,这才沉浸在自己的梦想里,说着一些梦话,这梦话即为一种自我表达,是出于一种与人沟通的需要。不管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多么孤独的人,都不能避免这种企图与欲望,人到底天生是一种群居的动物。”

马森的话很清楚地点明了艺术创作的基本动力,是由于人在情感上有“诉说”和“诉求”的本能与要求。站在历史的高度来看,一个平凡的人能在文化的长河中超越时空,最终成为卓越的艺术家,最重要的特质有两个:一、他对世间事物有“独特”的看法与感受;二、他有能力借着自身有限的肢体把自我的看法与感受 “完美透彻地”表达出来。而经典艺术的价值,便在于它们都具有精致完美的因素,能表现出创作者的人格及精神和传达给人们的一种强烈的艺术气氛,并使人们能不断从中解读、诠释出艺术的灵感。这些因素使得经典演出或演奏能历经时间而屹立不倒。

一般来说,钢琴演奏家在演出或比赛时要做到心理放松,不要紧张,但是事实上,不论弹奏或演奏都需要心理和精神上一定程度的紧张。因为这时最需要一种全神贯注的兴奋状态,才能充满感情地把乐曲忠实、完整地演奏出来。永远都要记住,对于观众来讲,演奏只有一次,优秀的音乐作品不仅在音乐技巧的展现上,还是现场气氛的传达上,都是要充满变化的,演奏者如何完整地掌握一首音乐中所有音色、音量、速度及情绪上的多重变化,并完整地传达给听众(观众),不使它们支离破碎、互不连贯,就需要一个良好有秩序的练习实践过程。由养成的”好习惯”去达到“清晰完美”呈现自我理念的目标,这是一个理智、明智并且要经过漫长的研究练习的过程。

钢琴语言表达的技巧性

如何在钢琴上获得理想的音色艺术,是平时教学和训练中至关重要的问题。理想的音色是指经过严格的训练,掌握高超的弹奏技巧,并在理解作品风格的基础上弹奏出来的良好的声音效果。

当我们欣赏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月光”》与肖邦的《练习曲“革命”》时,所获得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前者幽雅静谧,后者激越铿锵;前者使人迷茫遐思,后者令人慷慨激昂。不同情绪的音乐对人的感染如此之强烈,作用如此之悬殊,实非语言所能表达!这里除去演奏的速度、力度等因素之外,产生这两种不同音乐效果的另一种重要因素便是钢琴演奏者对于钢琴技巧、音色的处理和运用。所以说,音色是钢琴描绘意境、渲染情绪、揭示音乐内涵、塑造形象的重要途径,是检验弹奏者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色彩感觉、艺术造诣的重要标准。

完美地演奏一首作品的要素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技术上对乐曲的练习已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二是对乐曲的处理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即通过对乐曲音乐风格正确的、有针对性、有要求的长时间反复练习后所形成的自信;三是心理上处于非常健康的状态,所谓健康心理状态,就是有决心、信心、恒心以及台下学习时的虚心和台上演奏时的“傲心”,只有具备了以上三个方面的条件,才能做到在相对紧张兴奋的状态下轻松地完成一首乐曲。

马太指出,钢琴演奏者要达到技巧和音乐的紧密结合,首先应认识到实现成功演奏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他认为,成功的演奏可以被分解为两种完全不同的活动:第一种是对将要演奏的音乐进行理解和构思的纯粹脑力的活动;第二种是把这种构思传达给他的肌肉的活动。这种活动要通过从钢琴中发出需要的声音来完成,也就是通过演奏者肢体的某些部分作用于钢琴琴键来完成。如果要实现完美的演奏,以上两种活动必须都是成功的。第一种活动要求演奏者必须具备对音乐的洞察力,即对音乐的感觉力,这是作为钢琴家应具备的才能;第二种活动要求演奏者必须具备对乐器的驾驭能力,即恰当的演奏技巧,这是作为演奏家的经验处理能力。这其中包括:每个音、每个声部的色彩层次以及各个乐句在演奏作品中所占的位置和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音符的前后关系;重点段落在哪里;所弹奏的主体基调是优柔还是刚猛;乐句的划分和在何处呼吸;音乐中各段落的情绪和风格是强烈还是舒缓等,都要了然于胸。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钢琴演奏中,只有处理好从乐感到手指触键以及手腕、手臂、肩、上身乃至腰部和全身部位整体的统一协调关系,才能在演出或比赛中得到技术的完美展现。钢琴演奏技巧与水平的提高又为音乐更高层次的情感表现提供了雄厚的技术储备,从而达到在胸有成竹的心理状态下,运用钢琴独特的语言,表现出富于戏剧性的音乐表现力和感染力,从而能更深刻、完美地表现出钢琴音乐的魅力。

气氛依托于感情与技巧的有效统一

在实际演出或比赛时,需要有两种能力的相互配合和依托,才能更好地营造出成功的气氛:一是完善演奏家的技巧和身体的训练;二是积累音乐家的情感智力和营造气氛的经验。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论戏剧艺术中的各种流派》一文中提到过两种表演艺术。 “体验的艺术”与“表现的艺术”。第一种艺术是由对这体验的生动记忆做基础,或者甚至是纯理智地构成一个表演过程。第二种艺术由直接的感情做基础。在音乐表演艺术中,实际上也存在着类似的两种表演类型。

事实上,体验派艺术与表现派艺术只在纯粹的理论形式上单独地存在。在实际的艺术实践中,表现艺术常常闯入体验艺术,而体验艺术也会在瞬间闯入表现艺术。就在体验派艺术与表现派艺术合流时,感情因素与理智因素达到了统一,从而形成最有效的演出氛围――与观众(听众)感情互动,营造一种具有感染力的演出气氛。

音乐是需要表演的艺术,而表演是一种创造,感情和理智都是参与这种艺术创造的行为。不仅在钢琴演奏艺术中,甚至对于所有的艺术表演,一个优秀的表演艺术家的特点是:在表演过程中把深刻的创作热情与理性的、深思熟虑的自我控制结合起来,关于这点,奥地利钢琴家巴杜拉•斯科达在《论钢琴的音乐解释》中说:“一个人可以全神贯注地投入演奏,但在内心深处必须有一种不能动摇的控制功能,否则感情会溢出理智所设置的堤岸,使演奏不够专业标准。”纵观20世纪伟大的钢琴大师里赫特、霍洛维兹、鲁宾斯坦,无一不是奉行感情与理智相统一的美学原则的。这样的演奏才是力求真与美的交融,力求二者高度和谐的综合,而没有顾此失彼的遗憾。

音乐应该是善于表现感情并与听者互动的艺术。在我国,早在两千多前年,《乐记》就已经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的看法,并描述了音乐是用怎样不同的声音表达出哀心、乐心、喜心、怒心、敬心、爱心等六种不同的心情。钢琴演奏者必须具备敏锐的感知能力和坚实的音乐技术,才能胜任钢琴音乐的演奏要求。演奏作品时,内心的歌唱要有丰富的感情、动人的音色、自然的语调语气、连贯流畅的旋律线条、悠长的气息及合理的呼吸。内心情感的完美抒发,才能带动钢琴演奏技巧,音乐才有生命活力,弹出来的音色才会有灵性,才会声情并茂,打动听众。 可以说,具有高素养的音乐演奏才是最接近抒情的。为了表达音乐中的情感,在演奏中,我们注入大量的感情因素是必然的。但是,我们不能狭隘地理解这种提法,把感情仅仅看成是某种抽象的感情形式,我们必须看到音乐中表现的感情具有个性和时代性,而这些需要我们用理智的头脑去思考、分析。

演奏作为二度创造,仅有技术的展现、理智的分析和对原作的忠实显然是不够的。在客观理性地研究作品的同时,我们必须与自身的创造个性相结合,注入自己的情感与思想,赋予音符以生命,才能圆满完成演奏的艺术使命。

演奏者的创造,首先要求演奏者必须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热情,不能把音乐演奏变成一种毫无生气的机械显影,更不能对音乐作品采取消极冷漠的旁观态度,因此演奏者必须把每一次音乐表演都作为一次再创造,投入自己的全部热情、智慧和才能。演奏者对音乐作品应有自己的解释,这种解释既要符合原作的基本精神,又要能体现出表演者的创造个性。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技巧与情感的完美展现,营造出令人难忘的现场气氛,完美的艺术作品才能应运而生。

结 论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钢琴音乐的技巧除了以上所述外,还要靠演奏者自身对音乐的悟性、灵感,包括头脑中对声音的想象,这种想象来自听觉对钢琴音色的直接感受和对欣赏音乐的人的理解。世界著名钢琴教育家涅高兹在他的名著《论钢琴表演艺术》中写道:“我毫不夸张,在我授课时,四分之三的劳动花在音色的探索上”,“既然音乐即声音,那么每一个演奏者首先应当关心的是声音的训练和他所传达给听众的感染力,音乐最重要的任务在于此。”对于钢琴演奏实践来说,掌握音乐技巧,即掌握运用每一项技术手段来创造丰富的钢琴音色,固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进行艰苦的探索和努力,但是,如果在理性学习和情感投入上能够完美结合,坚持带着自觉的目标去实践,终究能获得理想的、具有高超技巧的演奏互动能力。

上一篇:后中国现代钢琴音乐初探 下一篇:与家长谈(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