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中国现代钢琴音乐初探

时间:2022-07-25 04:26:04

后中国现代钢琴音乐初探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iano Music after 1977

一百多年前钢琴由西方传入中国,然而近三十年来中国的钢琴演奏群体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巨大的规模,其发展和普及令世界为之惊叹。有量就有质,这些年来在众多学琴者中涌现出了一批在国际上取得影响和声誉的青年钢琴演奏家。笔者在为之兴奋之余也不免有些感叹:目前中国具备这么一个生机勃勃的演奏群体,却还没有足够数量和规模的钢琴作品来满足演奏者的需要。纵观历史,正是因为作曲家的作品,为演奏不断创造性地制定新的美学原则和演奏技巧,从而推动了演奏技术的发展。因此,中国必须先拥有一大批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钢琴作品, 才有可能诞生“中国钢琴演奏学派”。

目前已知的中国钢琴作品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以古曲或者民间曲调为基础的改编曲。这一类在整个中国钢琴文献中占据了大多数的比例。这一类作品为中国钢琴创作的民族化和钢琴演奏的普及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另外一类,就是独立、完整的个人创作,我们可以称之为 “中国原创钢琴作品”,在此向贺绿汀、丁善德、马思聪、桑桐、罗忠F等中国老一辈作曲家致敬,是他们为中国原创钢琴音乐进行了最初的探索。

中国音乐创作在20世纪的前四分之三的时间里,跟随着国家不平凡的命运经历着曲折和坎坷。 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沉寂了许久的中国音乐开始了它的又一次腾飞,一些人把那个时候称之为“新时期”。 当时的中国乐坛迎来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曲家群体。就像在同时期的电影领域出现了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等“第五代”导演一样,在音乐界我们迎来了以谭盾、陈其纲、陈怡、郭文景、叶小纲等为代表的“新生代”作曲家的出现,他们自上世纪80年代起在国际乐坛上崭露头角。虽然这个称呼今天从他们的年龄上来说已经不合时宜,但他们确实把中国现代音乐带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一个从此开始走向世界的时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仍然是“新生代”,因为他们促成了中国现代音乐在那个历史时期的一次“新生”。

这批后来享有很高国际声誉的作曲家在各具特色的同时,也有着许多的共同点:都有着很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和丰富的生活经历;都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都先后在中央音乐学院完成学业;都在80年代早期比较完整系统地接受了西方现代音乐教育;都有在西方长期生活的经历;他们的创作都根植于中国的传统音乐和美学原则;都用各自的方式融入了鲜明的个性和时代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都学贯中西,有着开阔的世界眼光,这些促使他们的作品能够被世界上更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所接受和欣赏。

在美国朱利亚音乐学院学习期间,我开始接触并学习近现代钢琴作品,其中就包括对中国现代钢琴作品的研究。在这些“新生代”作曲家的作品中展示着各自鲜明的创作风格和技法。下面笔者对自己演奏过的“新生代”作曲家的一部分作品进行介绍,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兴趣,一同来关心中国钢琴作品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

在众多“新生代”作曲家的作品中,陈怡的作品《多耶》是我们最熟悉的作品之一。她的作品经常展现出一种大气和力量感,继《多耶》之后她又创作了钢琴独奏作品《八板》。这首作品实现了中国传统曲调“八板”和现代审美趣味的有机结合,作品的节奏不断充满变化、戏剧性和冲突,很有原创性。由该曲发展、扩张而成的钢琴协奏曲(笔者于2008年在国家大剧院进行了亚洲首演)则显得更加丰富和立体。值得一提的是,陈怡在这部钢琴协奏曲中突破了以钢琴独奏为主,乐队为辅的原则,更加注重两者之间的平衡感,因此这部作品更像是一部具有室内乐性质的协奏曲。钢琴和乐队各自的节奏都异常的复杂(一种创造性的复杂),把两者合在一起的难度就更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让乐队跟着钢琴部分来演奏是几乎不现实的,这就要求钢琴独奏者必须熟知乐队各个管弦乐器的具体节奏,配合并且融入乐队。乐队部分的声部织体也极为复杂,例如在一些片断,第一小提琴声部还被更进一步地细划成了另外两个独立声部,赋予了整个乐队音色和音响上的无穷变换。

叶小纲为笔者2006年纽约卡内基音乐厅首演独奏会特别创作的钢琴曲《纳木错》,音乐语言简洁清新,美轮美奂。作品摘取中国传统五声音阶片段,同时把它们叠置在一起,产生了很奇妙的异域色彩。不断转调变换的五声音调极其生动地表现了“纳木错”湖中水的形态和灵性。笔者清晰地看到作曲家十分重视中国传统音调和现代感的结合。作品中五声音阶的运用十分节约和谨慎,例如引用五声音阶中的四个音,然后迅速转化到其他五声音调;此外作曲家在运用一个五声音调的上方,在另外一个声部揉入不同的五声音调,并以线条或者和声的方式来表现,从而形成一种“和谐之中的不和谐”感,很富有创造性和音乐情趣,把湖畔的神秘幽远的意境表现得楚楚动人。

陈其纲的音乐具备着一种独有的细腻和温情。这既来自于他本人的音乐气质和个性,也毫无疑问地吸收了法国音乐,特别是他的导师梅西安对他的影响。他为2003年法国梅西安国际钢琴比赛创作的《京剧瞬间》就把音色、音响和织体的细腻抒发得淋漓尽致。可以说这是一首乐队化的钢琴作品,随着音乐的进行,听众可以联想到弦乐、管乐和各种打击乐所产生的精致音色和音响。这首作品采用了类似叶小纲《纳木错》中将五声音阶不断转调的手法,较之叶小纲用它来表现水的形态,陈其纲则更多地用它来体现京剧中的某种“戏味”。所以说即使创作手法类似,放在不同的情境下,艺术效果也会截然不同。

与陈其纲《京剧瞬间》中的细腻温情恰恰相反,周龙创作的钢琴曲《五魁》则充满了阳刚和一种原始的冲动。作曲家本人直言不讳“我就是要在钢琴上表现打击乐的效果”。他确实做到了,而且做得很漂亮。《五魁》通过力度的大幅度变化和对不稳定节奏的处理产生了很强的听觉冲击力,中段用手指按住琴弦而产生的“哑”声相当具有震撼力;谭盾的作品在创作技法和演奏技巧上都有着大胆的革新,给西方传统音乐理念提出了一些具有颠覆性的挑战。比如他在整首钢琴作品中运用了特定的手法拨、按钢琴内部的琴弦,从而产生颇具意境的中国民乐琵琶的效果;还有其他一些作曲家的作品在此不一一细述。

笔者从作曲家那里得到的最大一个反馈就是钢琴音乐是所有体裁当中最难写的一种。音乐史上随着钢琴性能的不断改良和提高,钢琴创作经历了多次历史性的变革。从巴赫、贝多芬到肖邦、德彪西,似乎钢琴音乐创作的可能性已经被挖掘到了一个极限。其实人们在历史上总有这样的顾虑,但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被一位具有重量级的作曲人物所打破,就像前面提到的那几位作曲大师。在1985年匈牙利作曲大师里盖蒂创作的钢琴练习曲就再一次地实现了类似的历史性突破。这套作品中在钢琴演奏技术、节奏、音响等多方面都向世人展现了极具原创性的成果。作品不仅在学术理论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也有着极强的通俗性,就是作品本身的可听性很强,这点尤为可贵。里盖蒂向我们再次证明了钢琴音乐创作的可能性是仍然可以被挖掘的。

应该说以上论述的几首中国作品在如何创造性地运用五声音调;如何运用中国传统曲调;如何借用和模仿中国传统乐器声音等方面进行了颇有成效的探索。笔者认为:一首作品是一个综合的结果,而绝不是某一种技法和风格的简单运用,因此不应该生硬地把一首作品划作某一类。此外,仅仅运用中国元素是不够的,作曲家同时还必须结合自己的特色才有可能创作出具有原创性的作品。一部作品在体现民族特色的同时,更应该是作曲家本人个性化的体现。

目前来说,中国原创钢琴音乐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来说都还在一个起步的阶段。曲目创作的规模不大,通常只有5至8分钟,只能算作是小型作品,中型或者大型的钢琴独奏作品几乎没有,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大家知道,构成一部作品的真正完成需要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创作、演奏和听众。笔者认为目前国内乐坛在这三个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问题,从而制约着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繁荣,我们暂且称之为“三不”:

一、作曲家不太愿意写。这是因为钢琴文献已经相当丰富,要想再写出新意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即使作品写出来后,也经常很难找到对现代音乐感兴趣的钢琴演奏者来推广,而其中具备一定演奏能力、一定现代音乐知识和理解的演奏者则更少;从经济角度来说作曲家写一部乐队作品的报酬会比钢琴作品高很多;还有一点,那就是作曲家在展示自己的创作风格和技巧的同时,容易使作品变得“纯粹学术性和理论化”,从而脱离了听众。因此创作既有独创性又有可听性的作品显得非常重要。

二、钢琴家不太愿意演奏。中国钢琴家们还不够关注现代作品,当然包括中国钢琴作品。中国钢琴家们在音乐会上还是更加倾向演奏公众比较熟悉的传统曲目。 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是不要忘记,钢琴家除了要满足公众已有的审美需要以外,是有责任来引导听众,拓宽听众的音乐趣味的,这样才能逐渐形成一个演奏者和听众之间的良性循环。笔者在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教学过程中,就鼓励学生尝试演奏现代作品,可以从演奏自己身边作曲系同学的作品开始。演奏新作品的另一个好处就是:与创作者的合作和交流其实可以帮助演奏者更准确地认识一部作品的实质,反过来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演奏者重新认识和演奏传统作品的。

三、听众不太愿意听。听众不太关注现代音乐,有的人甚至排斥它。听众可以尝试着抱着一种开放的、好奇的心态来了解并最终接受现代音乐,而不是用听传统音乐的耳朵来判断现代音乐,这显然是不公平的。没有听众,现代音乐就没有市场,反过来自然就会影响到钢琴家们在音乐会上对于演奏曲目的选择,从而又直接影响到作曲家们的创作热情。

所以说,这个三角关系是缺一不可。笔者期待在不久的将来,通过作曲家、演奏家和听众三方面共同的努力,抱着一种时代赋予的使命感,一种艺术上的勇气、信念和理解,共同酿造出一片出健康积极的现代音乐土壤。这样我们才有可能促使中国原创钢琴音乐发生从少到多、从粗到精的转变。

音乐作为一种无国界的艺术,是展示一个国家民族特性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当我们更多地把今天的中国音乐推向世界,就可以让世界更加具体地直观地了解我们的民族特性,了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当今中国的脉搏,从而增强中国和中国人在世界上的亲和感。我们要向世界不仅展示一个强大的中国,还应该是一个富有时代感的中国,一个让世界所感到熟悉和亲切的中国。

在纪念90周年之际,看到电视和报纸上所报道的各种纪念活动和评论,笔者又多了些感想。笔者深信当年革命者呼唤的爱国精神应该依然存在于今天每个中国人心中,不分阶层和职业。今天的音乐家可以用属于自己的方式来爱自己的国家,来继承当年中国的先辈们所倡导的“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那就是为中国音乐的真正繁荣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和支持。21世纪的中国正在以历史上少有的速度,全面地恢复着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中国的“硬实力”诸如经济已经无可置疑地以一种强大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但同时我们需要意识到:只有在属于“软实力”的文化艺术领域出现繁荣的局面,这个大国的形象才是完整的、全方位的。国家和公众都应该像重视经济建设那样,把对文化艺术的建设和推广提到一个战略性的高度并且真正落到实处。中国文化艺术在今天和未来的繁荣,将最真切地反映着经历了近代百年沧桑后的中国在综合国力和民族自信心上的全面提升和全面恢复,其意义自然是重大的。

上一篇:记卡内基音乐厅的“中国文化艺术节” 下一篇:谈谈钢琴演奏技巧与气氛的相互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