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卡内基音乐厅的“中国文化艺术节”

时间:2022-10-22 10:32:15

记卡内基音乐厅的“中国文化艺术节”

2009年10月至11月,“中国文化艺术节”在美国的纽约和加州举办,纽约的主要演出地点是卡内基音乐厅,这也是在音乐厅119年的历史上首次为亚洲国家举办此类盛典。本次艺术节主要发起人是卡内基音乐厅最年轻的董事钢琴家郎朗(两年前他还入选了“卡内基音乐厅伟大艺术家系列”),同时,他也将在这里的三场演出中担纲主角。

中华音乐文明飘洋过海

这三场音乐会分别于10月27日、28日和11月10日举行,地点在卡内基音乐厅的主厅斯特恩厅。 每场音乐会均于晚八点开始。夜幕下的卡内基音乐厅显得格外庄重,门庭上方是美国国旗和写有“Carnegie Hall”的红色旗帜,仿佛在告诉人们:这就是美国举世闻名的音乐圣殿!走近音乐厅却发现门前的照明设备全部换成了大红灯笼,连玻璃墙上都绘满了中国风的“龙凤图”。一股自豪之情油然升起,心中也仿佛亮起了铿锵的四大件锣鼓点儿和“无声不歌,无动不舞”的京戏中的一颦一笑、一招一式。

10月27日的音乐会名为“郎朗和朋友们”,其中包括来自“郎朗国际音乐基金会”的儿童。郎朗曾在自己的博客中表示要“培养下一代”,这次合作演出无疑是对这些小演奏家们极其重要的艺术实践与锻炼。台下还以洋娃娃和泰迪熊为伴的孩子们当晚不负众望,他们在舞台上俨然是三位经验老到的“职业演奏家”;他们的演奏率真而清新,声音中也透出他们的“稚灵”,不带一丝“人工”痕迹。舒伯特《回旋曲》和《卡门幻想曲》让《纽约时报》“想知道他们的名字”。这场演出,中国作品占了很大的分量:郎朗与二胡演奏家果敢合作的《二泉映月》、《赛马》,与声乐家王歌群合作的《那就是我》、《乌苏里船歌》、《在银色的月光下》引起了在场观众强烈的兴趣和共鸣。美国观众在不断地翻着节目单上的介绍,然后频频点头;而不少华人观众被勾起了思乡之情,笔者亲见数位华裔长者眼角饱含泪水。下半场的柴科夫斯基的《a小调钢琴三重奏》是郎朗今年发行的新专辑中的曲目(三重奏是他较少演奏的形式,《南德意志报》形容说,演出室内乐“就像看到一个新生的郎朗”),三位演奏家借着上半场的“东风”将此曲演绎得十分酣畅,迎接他们的是长达六分钟的掌声。

次日的演出有一首由陈其纲作曲、郎朗与朱利亚乐团演奏的钢琴协奏曲《二黄》,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陈其纲先生介绍,《二黄》运用了中国京剧中的音乐素材,体现中国传统音乐的鲜明性格。这次卡内基音乐厅演出亦为首演。为郎朗协奏的是朱利亚音乐学院交响乐队,对中国风格的协奏曲又有多深的理解呢?当笔者问起郎朗,他回答说,朱利亚学生的演奏功底非常深厚,又都是年轻人,视野开阔,乐于接受新事物,虽然排练不多,但是进步特别快,风格也越来越接近。其实中国人一直在探索西洋歌剧,为什么西方人不能尝试有中国戏剧元素的作品呢?郎朗的助理告诉笔者,排练时乐队指挥托马斯先生一直询问郎朗的意见,并让他为乐队讲解。演出时,乐队在“韵味”方面虽略显生涩,但在指挥与郎朗的带动下,气息和起伏都把握得较为娴熟,可称是“有板有眼”。

11月10日的音乐会,是此次艺术节在卡内基音乐厅的“收官之作”,由郎朗和余隆先生指挥的上海交响乐团合作。上半场是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下半场是充满东方格调的陈其纲交响乐作品《蝶恋花》。“拉二”显然是郎朗“手到擒来”的曲目,亦是观众耳熟能详,喜于接受的作品,因此互动良好,观众反响强烈。尤其是第二乐章――郎朗似乎有一种天然的与乐队合作的能力,在长篇幅的慢板中带动乐队始终保持着音乐的律动和方向,毫无拖沓之感,加之丰富的音色变化,情感张力,显示了一个成熟的演奏家对作品的驾驭才能。此曲的成功演绎也让郎朗兴奋不已,以至于在后台,他把自己“身体有恙”这码事全部忘记(由于当天凌晨才到达纽约,加之过于劳累,郎朗感觉身体极度不适)。他一直“哼哼唧唧”的唱着陈其纲先生“二黄”、“蝶恋花”等作品的旋律,并不停地和朋友们开着玩笑。比如他问前联合国联大主席诺拉女士:“你觉得这几首中国曲子怎么样?”诺拉回答:非常有趣。郎朗马上笑道:“她不说好也不说不好却说‘有趣(Interesting)’!不过让‘老外’觉得有趣,就说明他们已经开始关注咱们的音乐了,我们已经成功了第一步。”

在艺术节中,郎朗与其他音乐家一起竭尽所能,为的就是让中国的音乐文化在西方“惊鸿一瞥”,进而令东方的“高山流水”在西方也逐步觅得知音。郎朗说,因为这是卡然音乐厅成立迄今,第一次以亚洲国家为主体举办的艺术节,所以主办方不是很容易做成此项决定的。从2006年到现在,中国艺术节在争论中诞生。虽然在演奏内容上双方还是有所妥协,但很高兴地看到中国很多种类的传统艺术,除音乐外也包括舞蹈、美术、木偶艺术等纷纷在美国亮相,我们中国的文化作为软实力,是连卡内基也无法漠视的(笔者看到,工作量繁重的郎朗常常是满脸倦容地走入后台,而到了排练和演出的时候,他却像打了强心针一样,激动无比的用钢琴诠释着华夏的南音北曲、西皮二黄)。用郎朗的话说,无论在西方推广中国音乐这条路有多么艰难,他和他的华人音乐家朋友们都会一直走下去。

用音乐向肖邦致敬,用音乐传递和平

笔者借着在后台聊天的机会询问了郎朗近期的音乐会和音乐活动情况。他说2009年年末和2010年年初会在中国和欧洲举办音乐会,其中包括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的柏林新年音乐会。12月11日,受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美国总统奥巴马的邀请,他将在挪威奥斯陆诺贝尔颁奖盛典上演奏。新年期间在中国的演出地点包括北京、成都、深圳、大连等城市,平均两三天就有一场,有个人独奏会也有协奏曲,所以非常忙碌。2010年他也安排了许多场国内的演出,有很多与中国听众见面的机会,这是他感到开心的事情。郎朗说,前不久他参加了联合国64周年纪念音乐会“向维和致敬”,演奏“和平主题”钢琴曲。当天还有来自哥伦比亚、美国、英国、印度、苏丹、巴基斯坦、塞内加尔、贝宁等国的艺术家进行了不同形式的表演――有古典音乐、说唱、摇滚还有非洲鼓,与这些个性独特音乐家同台演出,感受不同文化的碰撞,非常有意思。而所有人的愿望是相同的,就是希望世界和平。另外自己在“联合国音乐会”的演奏也是履行“联合国儿童亲善大使”义务的一个组成部分。

2009年1月8日到10日,波兰华沙和罗兹,郎朗受邀举办三场肖邦专场音乐会,演奏《安静的行板与大波兰舞曲》、《第一钢琴协奏曲》等作品。此外,他将在电影《肖邦项目》中担任全部肖邦音乐的演奏。这是一部音乐木偶动画结合演员拍摄的影片,创作者为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彼得与狼》的作者Marek Skrobecki。影片剧情中的主角们周游世界,让观众体验肖邦音乐的永恒价值。肖邦是郎朗最热爱的音乐家之一,能为大师诞辰200周年献上一份礼物,他感到十分荣幸。说到这里,笔者想起了郎朗“主弹”的另一部纪录片电影《郎朗的歌,献给2008》(此片也获得了华表奖的最佳纪录片奖),笔者曾在金山岭长城观摩过此电影的拍摄,认为演奏于山水间情境里的郎朗表现得更为出色――他在烽火台上凝视夕阳下的长城十分钟之久,然后坐定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首《前奏曲》与《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的独奏部分。宽广忧郁的和声与叹息般的旋律在崇山峻岭中回荡,犹如中西方文明的画卷在同时缓缓地舒展,如泣如诉,亦幻亦真。而在《肖邦项目》这部与波兰团队合作的电影中,在波兰民族伟大音乐的情境里,也希望他的“肖邦”能带领观众周游世界。

近日美国CNN电视台的节目《名人全接触》对郎朗的音乐历程作了详细介绍,并称之为“全球最耀眼的钢琴家”。他的经纪人在电话里告诉笔者,郎朗是CNN此栏目新开辟中文版后的第一位受访嘉宾。在同一节目中,他用中英文分别接受了两次采访,照顾到两种语言的观众群体。问起他对“最耀眼的钢琴家”的看法时,他坦言:“我不会受这些影响,作为一名钢琴家,要找到自己的方向,建立自己的风格,无论评论如何,都必须继续开阔思维,努力学习并扎实练琴,这才是钢琴家需要集中注意力的地方。”

上一篇:浅析20世纪美国作曲家凡特•波西凯蒂钢琴性格... 下一篇:后中国现代钢琴音乐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