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本科高校―社区教育共同体

时间:2022-10-24 02:18:46

建立本科高校―社区教育共同体

摘 要 本科高校-社区教育共同体在共同体的基础之上形成。用功能主义来分析本科高校-社区教育共同体各主体具有的资源优势,成为部分对整体发挥有效功能的前提。共同体各主体的深入合作与发展,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包括树立对话与支持的理念、注重“供给侧改革”、建立本科高校-社区合作的保障机制以及建立健全本科高校-社区教育共同体的评价机制等。

P键词 本科高校 社区 教育共同体 功能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7.02.010

Abstract University community education community on the basi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community. Using functionalism to analyze the resource advantages of the main body of the community education community of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becomes the premise of the whole to play an effective function. The subject of in-depth cooper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ty, the need to take appropriate measures, includ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dialogue and support the idea, pay attention to the "supply side reform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university community security cooperation mechanism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ound College - community education community evaluation system etc..

Keywords undergraduate college; community; education community; functionalism theory

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 Tnnies)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提出了“共同体”(Community)的概念,他认为“共同体”是“现实的和有机的生命”,能够反映其成员的“本质意志”。共同体的概念应用到教育领域形成了教育共同体,即基于一致的教育信仰,为了共同的教育目标,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责任感的个体联合,或称之为教育者共同主体形态。①同时,共同体的有机性与生命性融入到高校与社区之间,形成教育共同体的一种具体表现形态,即本科高校-社区教育共同体。20世纪以来,学习型社会的发展和终身学习体系的提出,萌发了本科高校-社区教育共同体,并促进其发展。但共同体各主体之间“独立发展”的趋势日益凸显,从功能主义视角分析各主体的资源优势,整合双方教育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对于构建本科高校-社区教育共同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功能主义理论简介

20世纪中后期功能主义理论萌发,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德、斯宾塞、涂尔干等。帕森斯认为,整体是均衡的、自我调解和相互支持的系统,结构内的各部分都对整体发挥作用。同时,通过不断地分化与整合,维持整体动态的均衡秩序(Parsons,T.,1951)。②功能主义探讨部分对维持系统平衡的作用,强调社会各部分在协同合作的基础上,有秩序地为实现整体目标而发挥作用。所谓“功能”,是指各要素在整体中所实现的价值和所达到的效果,其宗旨是为了获取各部分最大价值,使之整合起来达到整体最优化。即各部分的存在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涂尔干非常强调社会的整体性质,强调社会整体层次的需求必须通过其内部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来满足。他认为一个常态社会必须维持某种最低限度的社会团结,他把社会各个部分之间失去平衡的状态称为“社会病态”。涂尔干对社会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强调被功能主义所接受,他关于社会常态和社会病态的划分也反映在结构功能主义的“均衡”和“变迁”等范畴中”。③社会是一个有规律有秩序的整体,这种整体是由多种要素共同组成,且倾向于“普遍的和谐”,而这种普遍的和谐是基于每一要素产生的影响总和。这一理论对分析本科高校-社区共同体以及每一部分都有很强的解释力,有利于切实地构建本科高校-社区共同体。

2 构建本科高校与社区教育共同体的可行性

功能主义认为,各行为主体之间联系的隐性可能性是以主体间信息和能量的交换为基础。高校与社区各自具有的独特优势为共同体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同时,各自的这种独特优势与对方的利益诉求相应。利益诉求的实现以对方的资源效用为前提,对共同体来说,资源效用的发挥是对共同体实现的价值功能。

2.1 本科高校的资源

本科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具有独特且不可替代的功能,且这种功能具有稳定性、永恒性、独立性的特点。功能在内容上表现为本科高校资源属性的组合,在形式上表现为本科高校对外发挥的作用。内容是第一位,形式是第二位,因此本科高校具有的资源是发挥功能的前提。具体来说,本科高校具有显性的资源优势、隐性的资源优势、人力资源优势。

(1)高校具有显性的资源优势。“开放学校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功能,把学校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文明建设融合在一起,全面提升社区育人环境”。④一方面,高校具有开展一系列活动的场所。校园文化广场、活动室、体育馆等可以解决社区缺乏场地、设施的难题,为社区开展各项活动提供一定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高校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首先,高校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信息系统,形成了信息输入、信息处理、信息输出的完整信息系统,能够实现信息的收集、整理、分类、提炼、使用、反馈。其次,高校的信息系统涵盖不同种类的信息。包括工业信息、科技信息、经济信息、时政信息等,其中高校拥有的教育改革方向、招生资讯等信息都是独特的信息资源。最后,高校具有的信息资源可以最大程度满足社区成员的需要,为社区成员的再教育与发展提供条件。

(2)高校具有隐性的资源优势。所谓的“隐性资源”是高校在精神文化层面对社区成员身心发展的隐性引导的“内驱力”。学校可以传播先进文化,感染社区成员,提高社区成员的整体素质,为社区人文精神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首先,从文化底蕴方面看,本科高校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与社区的交流与合作中社区成员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从道德法纪方面看,培养合格公民是高校的主要目标。我国已步入法治社会,知法懂法守法是对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也是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从校园关系方面看,大学生群体的交往还是驻留于真挚情感交互的阶段,心与心的交往体验会让社区成员在人际交往中不断地反思自我,增加社区成员心灵的“近距离”沟通,从而将促进和谐社区的形成。这种“隐性资源”是无计划、间接、内隐地对社区发挥作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高校具有人力资源优势。“世界银行发表报告指出,当前世界财富的64%是由人力资本构成的。人力资源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这种核心地位,决定了未来的经济等领域的竞争,不是物质资源,而是科技人才的竞争,也就是说人力资源优势将成为最根本的竞争优势”。⑤本科高校在人力资源方面具有以下优势:第一,在教师方面。教师具有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思维、严谨的科学文化素养,老师是一位“塑造家”,可以对学生与社会成员的行为以及思想进行“雕塑”;第二,大学生是朝气蓬勃的青年。大学生散发出来的科学文化精神,涌动出来的创新活力,迸发出来的对艺术的热爱之情,可以给社区带来青春与活力。在共同体中,他们以志愿者的身份,投入到社区服务之中。第三,在专业配置方面,高校设置的社会工作、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等众多专业在社区中可以发挥专业特长,为社区专业人员提供科学化、系统化、专业化的工作方法。高校教育是社区教育的“设计师”,高校根据一定的社会发展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习、交流,推动社区工作人员掌握科学的工作技能。因此,高校的人力资源优势有利于激发社区发展潜力,实现社区科学化、年轻化、个性化的发展。

2.2 社区的资源

迪尔凯姆强调分析整体时,把总体的组成部分看作是完成满足整体需要的必要条件。从某种角度来说,社区是社会的子系统,社区是社会的缩影,社会是社区的放大。因此作为社会部分的社区同样具有独特的优势,这种优势可以满足学校的需要,推动学校的建设与发展。

(1)社区是个小社会,具有“社区办社会”的特点。“社区办社会”是指社区具有社会的构成要素,每个构成要素履行特定的职能,实现社区内部的“社会分工”。首先,社区具有管理功能。稳定是社区发展的前提,管理是实现稳定的基础,有效的管理是社会成员和谐相处的条件。其次,社区具有教育功能。社区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上相对稳定,有利于对社区成员产生教育影响,促进身心发展,提升文明素质。最后,社区也具有政治社会化功能。通过社区,成员既可以主动参与社区中的政治事务,又可以逐渐获得政治知识与技能。学生可以扮演社区的构成要素,履行相应的职责,体验社区生活,通过社区民主生活培养民主意识。

(2)社区拥有众多的特色资源。如今,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及科研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出学校,走向社会”,针对某个社会问题展开调研。社区中含有大量的民俗故事、名人轶事、名胜古迹、特色建筑、自然风景等,是学生进行科研活动的“试炼场”。本科高校可以利用社区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开设地方特色课程,传播历史文化,扩大社区影响力。

(3)社区是天然的实习基地。多数本科高校的教学模式为“3.5+0.5”,这就意味着最后半年需要寻找实习地点,而社区可提供一定的实习岗位。从经济结构而言,社区职业结构中所需人力的数量与种类,影响学校的组织与课程,学生的抱负水准与学业成就,往往受其家长、社会等背景的影响。⑥社区是个“小社会”,社区内部的职能分工提出了对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而学校培养的不同专业的人才可以与社区形成供需平衡。社区成员之间的交往与实习的体验,有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科高校与社区之间存在诸多共性:皆担负着提高全民族思想、科学文化素质的重任;皆释放社会正能量感染周围群体,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从根本上说,二者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功能主义理论认为,只有当社会成员具有共同的认识、共同的态度和共同的价值观时,才能减少社会的冲突,促进社会向前发展”。⑦

3 构建本科高校与社区共同体措施

3.1 树立对话与支持的理念

在过去一段时期内,狭义上的教育思想占据着主流意识,认为学校是负责教育的主体,承担教育的全部责任。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使得这种思想不攻自破。现代广义教育思想认为学校与社区都是教育的主体,都应当承相应的职能。共同体的建构是两个主体在对话与支持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首先,建立对话关系。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双方的努力,缺一不可。双方要进行对话交流,这种对话须以平等互惠的原则进行。其次,建立支持关系。双方互相支持、鼓励,形成责任共担、合作双赢的利益共同体,真正树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理念。

3.2 注重“供给侧改革”

功能主义理论强调社会各个结构如何有效地发挥本身的功能来促进社会的稳定。2016年1月26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强调注重供给侧改革。其重心是“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在学校与社区教育共同体中,学校与社区都是供给方,双方应该注重供给的改革,提供有效供给。“一去产能”,共同体双方应减少“粗放型”量的增加,加大对创新型产能的投入,打造共同体可持续发展的新常态。“二去库存”,共同体双方引进新元素加入库存资源中,优化库存资源结构,刺激共同体的新需求 “三去杠杆”,共同体双方应降低教育“杠杆率”,在获得利益的同时,科学、合理地进行风险评估。“降成本”,共同体双方应减少合作程序,优化业务流程,提高效率。“补短板”,共同体双方应解决不平衡、不协调的发展问题,瞄准目标,久久为功,实现科学发展。共同体双方注重供给侧改革,促进自身的创新发展,提高供给资源的质量,实现双方合作共赢。

3.3 建立本科高校-社区合作的保障机制

建立本科高校与社区互动合作的保障机制是双方利益实现的保障。“学校与社区的互动合作是一个系统过程,需要全面协调各个环节,顾及各方面主体的利益。而且在实施过程中会碰到诸多困境和问题,这就需要建立健全互动合作的保障机制”。⑧第一,建立相对完善的规章制度,明确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第二,制定相关的领导管理体制,例如:建立高校-社区教育共同体委员会或共同体领导小组,负责制定目标、做出决策、统筹全局等工作,实行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的制度。第三,发挥服务型政府的作用,政府提供资金支持确保共同体的正常运行。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推动共同体合作制度化、规范化、合理化。

3.4 建立健全本科高校-社区教育共同体的评价机制

对共同体合理地开展绩效评价,是对共同体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共同体办学效果的有效保障,也是保证共同体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⑨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应该体现主体,凸显重点。首先,自我评价。在定期的时间段内,行为主体应实事求是的对自我思想、行为上的表现做出评价,吸取经验。自我评价是将“优点放大化,缺点缩小化”的有效途径,也是进一步开展共同体活动的动力源泉。其次,双向评价。共同体在一段时间的活动交往之后,双方应组织对合作方进行客观评价,为确保评价结果客观性、真实性,可制定规范的评价表。通过评价表对双方过去的合作做出评价,了解双方对未来合作的利益需求,促使共同体准确的定位合作走向,建立更加贴近需求的共同体合作方案。最后,共同体领导小组的评价。定期对共同体合作的活动进行梳理、整合,以便于领导小组整体把握共同体合作的进程,进行管理与指挥。通过评价机制的反馈作用,检验共同体合作的效果,及时准确地反馈共同体出现的问题,调控合作的方式,有助于共同体向深层次、多方面、高标准的方向迈进。

4 构建本科高校与社区教育共同体的意义

4.1 实现本科高校的发展

伴随着信息化M程的加快,本科高校不应再是象牙塔里封闭式的教育,应该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与社会相衔接。对于高校来说,构建本科高校-社区教育共同体可以实现本科高校教育社会化功能。首先,有利于学校融入社会,培养市场所需求的人才,打造学校特色品牌,提升学校竞争力。其次,有利于学生发展。一方面,学生利用专业知识的优势,可以与社区组织互动,将课堂理论付诸实践活动,提高认知。另一方面,学生参与社区活动,提高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后,有利于学校与学生的共同发展。培养学生是学校发展的重心,学校发展是学生发展的前提与条件,学校与社区的共建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学校与社区两个资源,进而推动学校的建设与发展。

4.2 实现社区的和谐与发展

“杜尔克姆、哈格里夫斯、伯恩斯坦、帕森斯等功能主义者认为,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构成要素,主要通过发挥其社会化功能,培养共同的价值规范来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的”。⑩构建本科高校与社区教育共同体,将给社区带来一系列的正能量。对于社区整体而言,一方面,共同体的建立,发挥学校的“桥梁”作用,有利于建立守望相助的邻里关系,建设和谐社区。另一方面,破解社区人力资源短板难题,高校教师深入社区内部,对社区管理者进行工作技能的培训与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教育,或者高校毕业生直接进入社区工作,服务社区。身份认同是共同体的基本特征,其成员对共同体的认可,有利于成员在社区生活中遵守规则,建设和谐社区。

L?016年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资助项目“互联网下新建本科高校教育共同体创新研究――以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1614277008)

注释

① 林上洪.“教育共同体"刍议[J].教育学术月刊,2009.10:20.

② 周怡.社会结构:由”形构”到“解构”――结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理论之走向[J].社会学研究,2000.3:57.

③ 于光君.功能主义理论的嬗变与发展[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1.

④ 张德友.如何构建学校社区教育体系[J].甘肃教育,2006.12:8.

⑤ 曹乐.高等学校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的实证分析与理性思考[D].青岛:青岛大学,2007:1.

⑥⑧ 卢松波.我国中小学学校与社区的互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9、26.

⑦ 张俊豪.功能主义理论及其对教育的适用[J].成人教育,2004.6:67.

⑨ 李伟林.资源整合视角下的社区教育共同体探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5:57.

⑩ 赵长林.教育与社会秩序――结构功能主义的观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8:1.

上一篇:电动汽车最优充放电策略研究 下一篇:分层培养教师,整体推进教师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