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培养教师,整体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时间:2022-08-24 06:18:17

分层培养教师,整体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摘要】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走可持续发展、品牌发展之路的核心与保障。教师队伍中的不同年龄段教师,由于专业发展特征不同,其培养措施也就不同。本文积极探索分层培养教师的工作策略,努力激发各年龄段教师的专业发展激情,整体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关键词】 分层培养;学校扶持;平台创新;制度激励;整体推进

众所周知,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提升质量的基础,是学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关键,是学校实现品牌发展的保障。由于不同年龄段的教师专业发展特征不同,其培养措施也就不同。如何抓住重点、分层培养教师,激发各年龄段教师的专业发展激情,整体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是每个学校值得研究的课题。以下是本校积极探索教师分层培养的主要工作策略与思考。

一、小荷才露尖尖角――实施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加快业务达标

青年教师在教师队伍中占了40.9%,是学校教师队伍的新生力量。他们年纪轻,工作热情高,有活力,有冲劲,有追求,教育理念更新快,信息化教学能力强,且与学生的代沟小,易与学生交流相处。但他们工作时间短,有些甚至刚踏上教师工作岗位,往往缺乏教学经验,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之间有一定的脱节,在业务上需要引领,在实践中需要积累。因此,青年教师一般成为教师队伍中的重点培养对象。

师徒结对。每一个踏上工作岗位第一年的教师,都会通过“青蓝工程”配备教学与班主任工作的指导教师,通过师傅手把手的指导、示范和引领,迅速适应工作岗位要求,掌握教学业务必备能力,缩短成长周期。

系列培训。根据青年教师的工作年限,组织开展系列培训活动,如工作3年之内的新教师,以师德教育、教学必备能力为主;工作3―5年的青年教师,以课堂教学、专业技能为主;工作5年以上的青年教师,以课题研究、论文写作为主。通过系列培训,掌握开展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的基本方法,指导工作实践,形成良好职业素养。

同伴互助。通过日常定期、不定期的集体备课、相互听课、评课交流,研读课程标准与教材,开发课程教学资源,交流教学经验,在同伴互助中取长补短,开拓教学思路,启迪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活动参与。结合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组织开展各级各类评比活动,规定“凡是符合参赛或参评条件的青年教师必须人人参与”。如校级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校级教师技能大赛,区“启航杯”青年课堂教学大赛,区市级教师技能大赛,区市级教学新秀评选,以及职称晋级评定等。通过各类活动的参与,夯实了教学能力与职业技能,部分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实现青年教师业务全面达标,重在培养,关键在引领。每位青年教在指导教师的引领下,每年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组织开展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并在每个时间节点给予提醒与督促,使其业务能力全面达标。对于个别年度目标不达标的教师,当面指出问题与改进措施,限期达标。鼓励他们参加各类竞赛与评选活动,在活动中得到锻炼与提高,快速成为学校师资队伍的后备力量。目前青年教师中13.7%获得了硕士学位,14.7%取得了区级学术荣誉,43.1%成为“双师型”教师。有1位青年在省技能大赛中获奖,1位青年教师不仅评上了市新秀,还破格评上了高级讲师。

二、不知细叶谁裁出――加大中青年教师扶持力度,实现质的飞跃

中青年教师在教师队伍中占了32.3%,他们中的30.7%获得了硕士学历,42.7%取得了区级以上学术荣誉,52%取得了高级职称,45.3%成为“双师型”教师,是学校教师队伍中名副其实的中坚力量。他们年富力强,工作踏实,已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教学经验,在事业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待工作和生活有着较为成熟的看法,家庭和事业均处于上升阶段,加上职称晋级、学术荣誉评定等外部因素的激励,进取心强,期望能干出一番事业,达到人生的顶峰。他们缺乏的是更高平台的专业引领、实践创新,以及事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在业务上需要拓展,在实践中需要创新。因此,中青年教师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中重点扶持的对象。

专家引领。通过邀请知名学者、行业专家、分管领导等来校讲座、专项研讨,介绍职教发展新理念、课程改革新动向、现代教学新技术、专业发展新趋势,推荐参加国家省市级甚至出国培训与考察,结拜名师等方式,开阔视野,更新理念,为专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奠定理论基础。

任务驱动。根据各人在教学技能、信息技术、教育科研、创业创新等方面的能力优势,分配任务,分类指导,或申报科研项目,或参加课堂教学、专业技能、信息化教学、创业能力等大赛,或指导学生开展专业实践、参与各类竞赛,或创建示范专业、精品课程等,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在任务驱动中推动专业创新发展。

平台搭建。以职称、学术荣誉提升为抓手,以各类大赛为契机,积极实施“领雁工程”“名师工程”;大力推进教师团队建设,推动中青年教师集体成长;积极组建名师工作室,努力打造教学名师;担任课程或专业负责人、教研组长等职,使他们承担起引领、示范作用;积极创造机会,推荐申报省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省市级学科中心组成员、各类竞赛评委等,以接触更高层次的教学活动,获取更多的教学信息,拥有更高的教育视野。

校企合作。严格执行《江苏省教师培训学时认定和登记管理办法》中的规定:“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每五年到企业实践累计不少于5个月”,出台学校《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制度》,每年安排专业教师深入到企业一线实习、调研、挂职、合作研发、技术攻关等,弥补由于缺乏行业实践经历与经验所带来的不足,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开展教学创新与技术研发,使校企合作是成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途径。

实现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质的飞跃,重在重用,关键在扶持。为中青年教师量身定制中长期个人专业发展规划,确定3―5年的发展目标,通过专家引领、任务驱动、平台搭建、校企合作等方式,培养与使用相结合,学校扶持与自身努力相结合,按计划实施发展目标,在专业成长上实现质的飞跃,成为学校教师队伍中的“顶梁柱”。5位教师评上了市带头人、教学能手,1位老师领衔市技能创新工作室,6位教师在省“两课评比”中获研究课、示范课,6位教师在省技能大赛中获奖。

三、霜叶红于二月花――激发中老年教师发展后劲,突破发展瓶颈

中老年教师(或老教师)在教师队伍中占26.7%。老教师是一种资历的象征,更是一种应有的尊敬,是教师队伍中不可或缺的资源财富,他们经过20年左右的努力工作与专业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稳定的教学风格。他们中的79%评上了高级职称,35.5%获得了区级以上学术荣誉。但这一年龄段的教师,往往进入职业生涯的“高原期”,正高职称、省特级教师等可望不可即,难以接受新事物、新理念、新方法,在专业发展方面难有新的突破,普遍出现职业倦怠现象,失去工作激情,安于现状。加上一些评优评选制度对年龄的限制,无形中削弱了老教师的进取心,专业成长乏力,在业务上需要提升,在实践中需要反思。因此,中老年教师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中重点激励的对象。如何让他们走出"高原期"“职业倦怠”,获得进一步发展和超越,是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创新课题。

参加继续教育。长年的工作实践,使老教师们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教材、教法等驾轻就熟,但他们也过分倚重经验,难以突破固有的传统教学思路。可以通过继续教育学时、印发双周一读、订阅教育杂志、组织网络培训、提供外出培训学习机会等方式,开阔视野,突破经验,感受职业危机,在不断学习与提高中促进更大发展与提升。

指导青年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通过“传帮带”的方式传授教学经验,指导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参加教师论坛、学术研讨、主题沙龙等活动,分享教育反思;定期参加教研组、备课组活动,在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活动中发表意见建议;开设示范课,展示教学风采与教育艺术等等。根据教学相长的原理,老教师在指导青年教师成长的过程中,不仅使教学经验得以传承,同时也促进了老教的自我反思,增添了继续发展的动力。

担任竞赛评委。老教师具有资历的优势,教学经验丰富,有一定的威信和说服力。担任评委工作,必然会促进老教师的再学习、再提高。因为担任评委,必须认真研读竞赛评价标准,更新教育理念,观摩竞赛现场,通过比较与分析才能得出科学、公正的评判结果。学校应鼓励他们结合评判过程中的所见所思,给中青年教师谈心得体会与改进建议,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经验文章,由此获得专业上的成长与收获。

聘为兼职教师。在适当减少教学工作量的基础上,聘请老教师担任兼职督导员或学生社团指导老师。一是他们的教学资历、兴趣特长,以及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提出的指导意见易让人信服;二是可以适当弥补因学校照顾他们而减少的课时量;三是让他们觉得“我还有用”,重新找回工作乐趣,提高自我成就感。

实现中老年教师专业再发展,重在引导,关键在激励。要正确定位老教师的作用,发挥政策导向功能,通过制定相对应的年度考核标准,以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引导他们挖掘潜在优势,因势利导,广开渠道,提高工作积极性,形成与中青年教师一起扬帆起航的勇气与自信,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收获成功。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教师的专业成长贯穿于教师发展的各个阶段,教师培养在重点专注中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同时,不能忽视中老年教师的再成长与培养使用,要通过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平台创新,激发和提升各年龄段教师的专业发展内驱力,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使之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从而推动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周筱春,许燕.让激情与经验碰撞[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2(10).

[2]袁艺欣.论中年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应对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2).

[3]徐圣伦,逄增翠.制约中小学中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及破解策略[J].素质教育(教师教育),2010(9).

[4]江坚.中老年教师专业发展困境及对策[J].师道・教研,2015(6):26-26.

[5]曾小波.浅谈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J].赤子(中旬),2013(07) .

上一篇:建立本科高校―社区教育共同体 下一篇:基于场域理论的研究型立体化旅游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