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路径选择

时间:2022-10-24 01:44:23

我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路径选择

[摘 要]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有着迫切而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政府公信力、提升国家的信誉和形象。然而,我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面临着企业零库存生产、无证生产网上销售、技术支撑体系不完善等现实难题。因此,加强我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应严格产品召回制度、提高违规企业再次进入市场门槛以提高企业违规生产成本,严格网上销售监管,整合资源建设高水平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支撑体系,营造维护产品质量安全的社会氛围。

[关键词]产品质量;监管;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C9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2 — 0026 — 02

近年来,我国质量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呈现出种类多、影响大、连发性强、损失重、处置难度大等特点〔1〕,对公共安全、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及财产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的影响,寻求适合我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有效路径迫在眉睫。

一、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现实意义

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有利于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政府公信力、提升国家信誉和形象。

(一)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加强质量安全工作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迫切需要。质量安全涉及大众、关系民生,与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息息相关,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紧密相连。多年来,我国的质量水平日益提高,基本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但同时涉及质量问题的道德失准、行为失范现象屡屡出现,产品质量不高、假冒伪劣屡禁不止,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危害,社会反响影响强烈。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大力提高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只有关注质量、狠抓质量,确保人民群众吃得放心、用得放心、住得安心,才能切实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提高政府公信力

质量是经济发展的主题,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维护质量安全是科学发展的主要内容,是构建社会和谐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是促进节约资源、减少浪费的重要途径。政府在整个宏观质量管理中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不仅决定着市场规则的制定,并进而影响市场主体的质量行为,而且制约着社会质量监管组织功能的发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分工日益深化,产品内在的质量状况愈以复杂,客观上要求强化产品质量的安全监管;而人民群众由于收入水平和安全意识的提高,更加关注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所以,提高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利于提高政府公信力。

(三)提升国家信誉和形象

我国已经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的迈进,成为世界加工场。然而,中国制造不仅仅给我们带来的是美誉,一些企业逃避监管,质量水平低下,导致某些国家或地区把“中国制造”的标签视作假冒伪劣产品的警示,进口商、零售商不愿意经营中国商品,消费者拒绝购买中国产品。这不仅影响了我国企业的利益,更在客观上影响着我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因此,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促进产品质量提高,有利于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有利于树立一个产品质量卓越的工业大国和强国形象,有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信誉和形象。

二、我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面临的新挑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践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企业零库存生产

零库存的含义是仓库储存的某种或某些种物品的数量很低的一个概念,甚至可以为“零”,即不保持库存。但不少违规企业利用法律监管的空子,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不贴合格证,由于没贴合格证的产品不能作为成品,造成了“假零库存”现象,监管部门不能进行抽查,当产品即将在市场进行销售才贴上相关合格证,导致大量假冒伪劣甚至存在安全隐患的产品流通于市场上。这种现象的一种扩展形式就是“厂外设厂”,在正常生产经营地另设窝点,生产不合格产品。上海某食品公司就是采取在厂区外暗设窝点的方式非法生产“回炉”月饼。〔2〕这也增加了监管的难度,而政府监管部门力量有限,使假冒伪劣和不合格产品无法在生产源头进行查处,无法真正遏制违法行为。

(二)无证生产网上销售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全球信息化已成为人类发展的大趋势,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选择网络销售、实体店和网络销售相结合的销售模式。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络购物”的兴起,部分由委托贴牌并通过网络渠道销售的单位或个人随着销售网络的扩大,为谋取更大的不法利益,在未办理任何合法证照的情况下,在隐蔽的生产加工场所非法生产各类产品,然后通过快递渠道直接将其非法生产的产品销售给网络购物消费者。〔3〕由于其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给网络购物消费者的人身健康和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危害。网络销售具有联结形式多样性、终端分布不均匀性、开放性、互连性等特征,不仅仅局限于地域销售,而是分布于全国甚至全球。在监管方面,网上销售存在着网络信息不对称、各部门监管权力的交错等问题,给执法部门追究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带来较高的难度。

(三)技术支撑体系不完善

由于科技日新月异,产品更新换代频繁,质量违法犯罪行为花样翻新,假冒伪劣产品“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这增加了质量监管的难度,加重了维护产品质量安全的压力。特别是近段时间我国食品消费品质量安全事件不断,各种舆论矛头直对质监部门,已经成为质量监管面临的最大挑战。

在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过程中,由于检验检测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不完善,技术机构低水平重复建设〔4〕,对区域产业覆盖面不足,产品质量安全性能分析测试能力较弱,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存在着检不出、检不准等问题,监测网点数量、监测范围、监测技术机构数量和能力等与实际需要仍有较大差距,影响了产量质量安全监管有效性的提高。

三、我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路径选择建议

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就要提高企业违规生产的成本,严格网上销售监管,建设高水平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支撑体系,进一步营造维护产品质量安全的社会氛围。

(一)提高企业违规生产成本

作为理性经济人的企业,其行为是从成本收益角度考虑的,因此,必须加大其违法违规生产的成本。一是严格产品召回制度。完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设置,把立法、监管、责任保险、预警查处等一系列体系共同构筑起制度,要确立强制召回制度的实施主体,做好产品管理的部门分工,主管部门及监督部门对缺陷产品召回情况实行监督,督促生产商做好召回工作,设置处罚性赔偿条款,使企业由于不实施召回制度承担法律责任而付出的成本大于实施召回措施,使消费者在受到或未受到存在危险的缺陷产品的伤害时,得到更好的保护,改变“中外有别”的不平等待遇;也使生产者为了避免大范围的损失,也会在设计、生产等过程中注重产品的质量,从源头上减少侵犯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的危险发生的可能性。于此同时,为了保证公平与科学,有必要采取公开审判的方式做出是否采用召回措施的决定,给予生产者为自己辩护的机会。二是提高违规企业再次进入门槛。进一步完善违规企业的市场准入审查制度,以严格的技术法规和标准作为重要执法依据,推进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在产品质量监管过程中,对有违法记录的生产者、经营者,如果不能持续满足准入条件、不能保证产品质量安全和整改后仍然达不到要求的企业,要列入质量失信企业名录,并向社会公布。对诚信企业给予优惠和扶持,对经查实违规企业予以严厉查处,问题严重的必须重罚,除进行必要处罚外,列入质量诚信黑名单,直至吊销生产许可证和规定年限禁止再进入相关行业。

(二)严格网上销售监管

针对无证生产的产品在网上销售行为,要进一步加大对网上销售的监管力度。一是完善网上销售许可制度。严格准入,推行网售产品经营者实名制管理机制。应明确市场准入的门槛,明确网络产品销售平台为第一责任人,通过法律对网络产品销售模式进行明确界定,加强工商、卫生、食药监、税务、质监、电子信息管理等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对网上交易的商品信息、销售信息进行审查和监督管理,通过建立健全网上销售许可制度,要求网络产品经营者均应先办理执照,再上网经营,从准入源头环节引导经营者自律,对于网络平台疏于监管而引发的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特别是食品安全事故,应及时采取措施并向监管部门报告,并由网络平台提供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二是严格网上销售备案制度。建立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支撑的网上注册平台,针对网络经营的开放性、特殊性,在登记信息中增加网站网址、网站服务器地址等重要监管信息。引导经营者做好网上备案工作,并要求经营者在网络店铺主页公布经营主体信息、许可证证明、服务规则流程等信息,在每个产品链节页面详细标注生产日期、生产厂家、所含成分等信息,使购买者能透明化消费,备案的资料要报监管部门。

(三)整合资源建设高水平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支撑体系

针对不同的产品分类,根据国情,制定、完善产品标准体系,而不是照抄照搬国外的产品质量标准,提高标准的科学性。创新建设管理机制,采用网络化治理模式,由负责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的某一部门牵头,优化整合资源,合理规划公共服务平台的分布,统筹建设设备优良、技术领先的高水平检验检测平台。同时,加强优秀中青年技术骨干的培养,特别是加强实用性、既懂技术标准又懂法律法规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为政府监管产品质量,进而为提高产品质量监管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四)强化维护产品质量安全的社会氛围

我国中小微企业数目众多,生产的产品种类繁多,仅仅依靠政府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管,是根本没有办法满足人民群众对质量提高的要求的,必须营造维护产品质量安全的社会氛围,激励企业和社会公众一同为提高产品质量而采取积极行动。一是落实举报奖励制度激励社会公众。充分发挥现有举报投诉机制的作用,要高度重视举报受理工作,完善举报奖励机制,建立网络、邮箱、微博等新型举报渠道,公开举报电话和信箱,进一步畅通举报渠道,积极扩大线索案源,鼓励生产经营单位内部人员举报,落实对举报人保密和奖励措施,调动全社会参与打击制假售假专项行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对质量卓越企业进行奖励。推动政府组织开展政府质量奖评奖活动,推广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加强技术改造和政策扶持,壮大一批在全国乃至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企业,充分发挥政府质量奖作为质量最高奖的导向作用,引导生产要素向名牌企业集聚,激励和引导全社会重视和参与质量提升活动。

〔参 考 文 献〕

〔1〕周玲,沈华,宿洁,方菁.风险监管:全面提升我国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有效路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114-120.

〔2〕薛慧卿.“盼盼”食品厂被吊销生产许可证〔N〕.新民晚报,2012-08-15:A06.

〔3〕何云福.网络销售带来3C产品执法监管新挑战〔J〕.中国质量报,2011-02-22:04.

〔4〕彭裕聪,李海东.深圳市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支撑体系的现状及建议〔J〕.中国标准化,2010(09):992-995.

上一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对话中渗透的路径探析 下一篇:一部继承与创新、全面与实用、普及与深入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