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时间:2022-10-24 01:22:04

历史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在多年的高三历史课复习中,发现学生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材料分析题的解答,在答题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对材料的理解不准确,以致造成解答问题的失误,失去了一些不该丢的分。从高考试题的趋向看,近年来,高考对材料阅读能力的考查力度越来越大。都是以新材料、新情境、新设问考查知识点。实现了把阅读能力与分析、概括能力等思维能力相结合进行考查。我们知道历史学科要求培养的学习能力包括: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等。其中最基本的能力是阅读能力。因此,必须把培养历史阅读能力作为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首要途径。

虽然,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主要依靠课堂教学,但我们也不可忽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给学生更多的课外阅读空间和正确的阅读指导,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这样在良好阅读氛围的熏陶下,促进其历史素养的提高。同时我们也要指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提高阅读能力和阅读速度。

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尤其是历史学科。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乃至于整个历史学科学习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及科学的方法。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把强烈的兴趣转化成可贵的自觉性,从而努力寻求阅读的机会,从中获得信息,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老师可以插入一些有趣味性的历史小故事,以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告诉他们这个故事在哪本书中可以看到,里面还有其他有趣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随后老师及时推荐适合学生的阅读书籍或文章;老师也可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读书的方法主要有三种:精读、略读、速读。名人名篇、传记之类可用精读,精读要抓住重点词句、重点段落,精心地阅读,仔细地品味,从文章的篇章结构,思想内容中体会作者写作意图、揭示的历史现象等。略读是在了解读物中心的基础上注意标题、提纲并注意各段的大意,可浏览一些报纸、搜集信息资料。速读是定下任务限时完成争取用最短时间阅读最多的文章,这也是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新课程下高考对我们的能力的要求。学生掌握了阅读理解的一般规律才能逐渐学会独立阅读。

其次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我在每学期都给学生推荐一些与教学有关的阅读书籍或文章,而对于一部分必读内容,要求学生一定要读完,不能半途而废,要养成选一本就要读完一本的习惯。而对于一些重点阅读内容(一般印发给学生),不但要求阅读时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利用工具书查阅,弄懂了再读,尤其是古代史中一些生僻的人名、地名;而且要求划出不理解的地方,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是什么意思;另外划出文章的重点句,概括出全文大意。当然,对重点阅读内容一般都要设置一些相应的问题,以检测学生阅读的程度。

课外阅读关键在于坚持,教师要经常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执行情况,督促学生完成定性定量的阅读任务。教师也可以适当减少书面作业,增加阅读内容,以及加强和家长的联系,争取家长的配合,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只要持之以恒地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读书就会逐渐成为自觉行为。

现在的高考试题越来越长,似乎有意考验学生的阅读速度,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试题越来越多,又在有意地考查考生课外知识的阅读量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即使会做的题,如果速度慢,也不会取得好成绩。因此加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三备课的当务之急。所以,对高中学生来说,不仅要加强课堂阅读,而且要加强课外阅读、增加知识储备,以利将来发展。

上一篇:探究阅读教学从文本特点开始 下一篇: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