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侵权和预防

时间:2022-10-24 12:43:33

新闻侵权和预防

【摘要】 通过解释新闻侵权,分析新闻侵权产生的原因、种类、所承担的法律责任,阐述预防新闻侵权的观点。

【关键词】 新闻侵权,法律意识,新闻自由

1 新闻侵权的概念

所谓新闻侵权,是指行为人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公共网站等新闻媒体,在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发表过程中,以故意捏造事实或过失报道等形式,向受众传播不真实的情况,或情况真实但违反新闻法规和其他法律规范,从而侵害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格权,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依法应当承担法律后果的行为和事实。

2 新闻侵权的主要类型

2.1 内容失实。新闻报道内容失实是最主要的新闻侵权类型,主要表现有两种:一是新闻作品中基本事实不真实,即新闻作品中的“事实”与客观存在的事实不符,损害他人名誉,构成侵权;二是新闻作品中反映的内容不全面,主要内容、基本内容贬损他人名誉,造成社会评价降低。

2.2 新闻报道评论不当。新闻报道评论不当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报道事实基本属实,但在语言上使用了侮辱、谩骂或其他具有人身攻击性的言词,另一种情况是新闻报道对客观事实进行随意评论,造成对他人社会评价的贬损,构成侵权。

2.3 未经核实转载其他媒体报道,事后证实报道不实,构成侵权。

2.4 在报道中采用与报道内容无关的照片,或者未经同意采用照片,构成侵权。

2.5 过实报道或揭人隐私导致侵权。为了追求猎奇、扩大影响、哗众取宠、招徕读者,未经他人同意在媒体上宣扬他人隐私,使人格评价降低;或因过失侵害了他人的隐私权构成新闻侵权。

2.6 褒扬性的新闻报道引起新闻侵权。新闻报道对当事人无中生有的任意拔高,不但没有抬高声誉,反倒引起社会的非议。表扬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受损,也导致侵权。

3 新闻侵权的原因

3.1 社会、思想原因:

3.1.1 我国新闻事业体制的变化诱发新闻侵权。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新闻媒体开始“事业单位管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为赢得更多的受众,新闻媒体忽略了对新闻源真实性的考究,新闻侵权引发的矛盾不再容易通过行政协调得到解决而最终诉诸法庭。

3.1.2 法制知识的普及,全民法制意识的增强是新闻侵权多发的深层因素。“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被明确写进了《宪法》,《民法通则》更是为我国公民充分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合法权益提供了现实可能,加上全民普法教育,法制宣传,许多公民开始认识到,新闻媒体或新闻记者侵害了自己的合法权益,“要一个说法”已成为他们用法律讨回公道自觉选择。

3.1.3 新闻记者观念的变化是导致新闻侵权的思想原因。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但实际上,许多记者已经用他们的新闻实践,把“正在发生的事实”写进了新闻的定义。没有时间核实的新闻大大增加了失实甚至侵权的可能性。

3.2 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是新闻侵权的具体原因。

3.2.1 失实导致新闻侵权。从传播的角度讲,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丢失信息的可能性,同时外界的影响也增加了这一过程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当然也存在失实的可能,让新闻侵权有机可乘。

3.2.2 过实导致新闻侵权。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还存在由于对相关事件过度报道而导致的侵权。

3.2.3 其它原因的侵权。主要包括:部分新闻工作者缺乏实际调查取证,剽窃或者摘录他们的作品;仅重视新闻事实的轰动性,却忽视新闻采段的合理合法性;在实践工作中的“角色错位”等因素,大大增加新闻侵权的几率。

4 新闻侵权的预防

怎样在最大程度实现新闻价值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新闻侵权发生的机率,笔者认为,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4.1 坚持新闻政策的“三性”及其指导作用。所谓新闻政策的“三性”,即指政治敏感性、政策规范性和舆论导向性。我国新闻界一直强调新闻政策在新闻价值实现过程中的重要依据作用,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看到,有关新闻方面的政策,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不是该不该坚持的问题,而是应怎样坚持好的问题。目前,少数媒体在是否坚持新闻政策的问题上产生了动摇,这使得新闻侵权的产生具备了可能。因此越是在当前的这种形势下,越是要坚持新闻政策的重要指导作用,为减少新闻侵权做好政策准备。

4.2 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和准确的“角色定位”。真实性的内涵包括“真实、准确、客观、公正”,在实践中,则强调“细节真实、具体真实、总体真实”相协调。坚持真实性原则,则可以避免新闻报道只注意总体而忽视细节或只注意细节而不考虑总体的局面,可以时刻衡量在新闻价值实现过程中导致新闻侵权的可能。

另一方面,新闻工作者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角色定位。凡未经法院认定的犯罪事实,都不能任意公之于众,凡未经法院宣判有罪的,不能先给人戴上“罪犯”、“犯人”等法定帽子。

4.3 学习业务理论,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技能。新闻从业人员在新闻采编中要充分尊重他人的权利,切实加强自我约束,把新闻与创作分开,避免虚假新闻;把对人和对事分开,避免过度伤害个人;把过程与结论分开,避免媒体审判;把报道与评论分开,避免评论过度。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思想上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吃苦耐劳”、“客观正义”等观念。

4.4 学习法律法规知识,提高鉴别新闻侵权的能力。现实情况表明,许多新闻侵权事件本来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由于新闻工作者对法律知识的匮乏,而使侵权报道在一层层“严格”的编审下“安全”地流向社会。所以,新闻从业人员也必须对法律知识进行一定的积累,以便在日常工作中,既不会因为对法律的无知而成为新闻侵权的“始作俑者”,又可以清楚发现新闻报道中的侵权部分。

总之,因新闻侵权引起纠纷酿成诉讼时,在确定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承担侵权民事责任、确保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犯的基本原则下,首先应当从维护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所担负的特殊使命出发,实事求是地依法对新闻媒体的责任予以豁免和限制,从而防止新闻侵权的滥诉,以维护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的公信度及社会的公共利益;其次,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理当自重、自律,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和法律意识,成为全社会遵纪守法的楷模,切不可以无冕之王自居而自高自大、自欺欺人。以法律的形式有效规范和调整新闻活动是现代文明社会法治的要求。

收稿日期:2008-02-04

上一篇:如何评价数学教学中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下一篇:人品与诗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