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数学教学中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时间:2022-10-16 12:28:40

如何评价数学教学中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摘要】 数学教学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评价,是人们系统地、有计划地从量或质的角度描述数学教育的过程、结果及其他有关方面(如课程标准、教材)的属性,据此作出价值判断,确认是否达到了所期望的数学教育目标的过程。

【关键词】 数学教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评价

1 评价的主要方面

1.1 评价对象。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角度而言,评价的对象包括:数学教师(如教师个人素质、在数学教学中的行为表现等),学生(如:学生个人在数学学习中的态度、兴趣及个性,相关能力,学业表现等),数学学习资源(如: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辅导材料、多媒体技术等),数学学习环境(如:课堂氛围,师生教与学的交流,校园、社会或文化背景等)。

1.2 评价标准。根据被评价对象的不同以及评价目的的各异,确立评价标准,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以体现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例如,数学教学评价可从“学生学习的状态、接受知识的状况、教师教学的行为”三个基本维度来考查。

1.3 评价的方法与途径。评价方法主要有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两大类。量化评价方法就是力图把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化为数量,从数量的分析与比较中推断某一评价对象的成效,其收集信息与资料的途径通常借助于教育测量。质性评价方法就是力图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地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以彰显其中的意义,促进理解,其收集信息与资料的途径通常有:观察法、谈话法、调查法、档案袋法等。在具体实践中,如何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形成具有数学特色的评价方法,是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2 评价的常用模式

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念,就会有不同的教育评价标准,从而做出不同的价值判断,表现为不同的评价模式。根据评价目的和评价功能的不同,常见的评价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2.1 目标本位。目标本位评价模式的评价目标是预知的,该模式通过对目标的行为化表述,增加了目标的可操作性,评价者可以清晰而准确地判断目标达成的情况。该模式在实践中运用广泛,其特点是标准清晰、任务集中、易于把握,但同时也有一个突出弱点是只围绕目标进行评价,导致对目标以外的结果的忽视。

2.2 实验定向。实验定向评价的目的在于证明某一自变量与各因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主要步骤包括问题的叙述、评价研究假设及研究问题。该模式常用的技术有:实验设计、行为目标、假设检验、随机取样、客观性测验、统计推论等,评价报告往往采用研究论文的格式。

2.3 回应性。回应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向委托人提供所需要的信息,解答他们的疑问,探查教育计划的特点。该模式强调主观性信息的重要性,要求在自然状态下,观察、描述并解释被评价者的行为,通常采用的技术是个案研究、表现性目标、随意取样、观察、多方听证等。一些评价专家认为,回应性评价模式更适合一个多元的、复杂的客观世界的现实,更符合处于不同地位、持不同观点的评价听取人的需要,它的结果具有相当的弹性和应变性,代表了评价发展的方向。

3 评价的改革方向

要想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现行的评价体系必须进行深入地、实质性地变革,以保证数学教育改革的顺利实施。

3.1 实现评价观念的转变。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是要营造让教师乐教愿教、学生爱学善学的校园氛围,而不是过多地侧重于考试、考核这种评价手段。

3.2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应成为评价的主要内容。以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交流、合作、思考、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等学生的行为表现,来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关注教师如何组织并促进学生的讨论、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等,来评价教师课堂行为表现对学生的“学”的价值,即:“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

3.3 对数学学习的评价应体现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发展与学习历程。目前,数学教学安排和数学考试评价过多地考虑了那些容易用纸笔测验的简单的知识与技能,忽视学生心理发展和智能结构差异的多面性和客观性,给许多学生的数学学习留下太多的阴影,应通过多种多样的渠道和方式来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结果,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以反映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和取得的进步。

3.4 评价主体应多元化,强调师生的民主参与和自我反思。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时,既可以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也可以让家长参与评价过程,而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评价教师的工作情况时,同样也应综合考虑他评者和自评者的意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本人的作用,突出教师和学生在整个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鼓励教师和学生民主参与、自我评价与自我反思。

3.5 评价方式应具有层次性和多样性。目前,新的评价方式趋向于丰富多彩:不仅仅采用笔试,更多地是采取诸如口试、课堂观察、课后访谈、调查、撰写小论文和项目活动报告、建立数学个人成长记录等开放的及多样化的方法,全面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现状、潜力和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中国数学双基教学,张奠宙编著,2006.05

[2] 中国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发展研究,曹一鸣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9

[3] 新编数学教学论,涂荣豹等编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9

收稿日期:2008-02-05

上一篇:数感――估算之必备条件 下一篇:新闻侵权和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