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新闻中的战争隐喻

时间:2022-09-08 06:55:40

体育新闻中的战争隐喻

长期以来,隐喻一直仅仅被视作一种修辞手段,随着语言学的迅速发展,人类对于隐喻的研究开始走向认知领域。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Lakoff和Johonson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掀起了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隐喻研究热潮。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只是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抽象思维的最重要特征,是人们认知、思维、语言,甚至行为的基础。隐喻表达的是跨域映射,其中包含两个域:源域和目标域。前者通常是人们较为熟悉、形象的概念,后者是人们不太熟悉的、抽象的概念,通过将源域映射到目标域上,目标域从而得到理解。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建立起映射的基础就是两类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可以是常规性的,也可以是创造性的。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一种事物,它是我们探索、描绘、理解和解释新事物的有力工具①。

体育新闻语言中的战争隐喻

作为新闻的一个类别,体育新闻的传播性质和各类内容的新闻一样,都是对最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体育新闻通过对与赛事相关内容的报道,使人们了解赛事中的精彩场面。体育比赛是一项充满竞争、富于刺激、展现美的活动,体育新闻传播要充分体现和表达这种运动的实质,就必须注重语言的运用②。为了让体育新闻报道充满活力,生动感人,使人们了解赛事并犹如身临其境感受其中的惊心动魄,体育新闻常常运用大量的隐喻概念,形象生动地描述赛事进程及结果。

战争虽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亲身体验的,但通过文学作品、影视、新闻等对有关战争的描述,人们会对战争这一概念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战争作为源域在人们脑海中的认知有将军、士兵、炮火、硝烟、较量、激烈等。综观各种赛事报道,我们会注意到体育语言存在着大量结构隐喻,而其中“战争”源域映射到体育领域的结构隐喻占绝大多数。③如:

全国足球乙级联赛“复工” 哈毅腾换帅王军被扶正

本报讯 15日,经过多日休赛的全国足球乙级联赛重燃战火,将展开第6轮的争夺,哈尔滨毅腾队将于16时坐镇主场迎战北京巴士队。

目前哈毅腾在少战一轮的情况下2胜1平1负排名北区第四,队员经过近一个半月的休整,人马齐备,没有伤兵,精神饱满,状态良好。而据俱乐部总经理崔华透露的最新消息,原中国青年队教练王军突然被扶正。

据悉,哈毅腾队目前大部分队员都是王军近6年来一手带大的。此外,著名老帅王洪礼将作为毅腾队顾问入队。(2006年7月15日《黑龙江日报》)

这样的体育报道人们再熟悉不过了。不难看出,报道中很明显的一个语言使用特征就是使用了大量与战争有关的词语,如把比赛称为“战火”,运动员参加比赛称为“坐镇、迎战”,带队经验丰富的教练称为“老帅”,更换教练称为“换帅”,受伤运动员称为“伤兵”,用“休整、人马齐备”描述参赛队的状况;还有“争夺、胜、平、负”等各类军事用语来报道赛事的过程和结果。

“体育比赛是战争”这种概念隐喻的普遍使用,体现了竞技体育的“竞争”主题,用激烈的、关乎生死的战争来描绘体育比赛,已被人们接受并喜闻乐见。

战争隐喻的认知基础

战争隐喻的使用是基于比赛和战争的相似之处而构成的。所谓比赛,必须有时间、地点、对手才能进行,战争也有其规定的时间、地点。从参与者的角度来看,两者都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战争有战斗双方,比赛则有比赛双方;从过程来看,两者都有开始、发展、高潮和结束,且整个过程都是智慧和力量的较量,此较量的表现形式是高超的技术和灵活的战术;从活动的目标来看,两者都具有功利性和排他性,都以“获得胜利”为目标,凡是胜者,必有功利,且只有一个优胜者,要想成为优胜者,就要战胜所有的对手,除此之外,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从实现活动目标的方式来看,二者都具有强烈的竞争性,都要有激烈的冲突和对抗才能达到目标;从结果来看,由于排他性决定了二者的结果一般都有胜负之分,一方取得胜利,一方惨败;从背景来看,战争的背后是人民,比赛的背后是众多的体育爱好者和关注者。而且,对抗冲突的相似性决定了体育语言和军事语言会采用同一语义范畴的词语,甚至使用同质的语音、句式和篇章等。在汉语体育新闻中,经常有“苦战、血战、出征、讨伐”等来直指某赛事;有“揭开战幕、燃起烽火、挑战、交火”等表明赛事开始;有“老帅、名帅、挂帅、走马换帅”等来称呼教练上任;有“名将、老将、沙场老将、领军人物”等词来称呼运动员;有“调兵遣将、排兵布阵、诱敌深入、虚晃一枪”等来表示比赛中战术的安排;有“旗开得胜、告捷、兵败、溃不成军”等词描述比赛获胜或失利等。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在本质上是认知的,是人类抽象思维的最重要特征。在隐喻结构中,两种看来毫无联系的事物被相提并论,是因为人们在认知领域对它们产生了相似的联想,因而利用对两种事物感知的交融来解释、评价、表达他们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感受。④英汉虽属两种不同语系,文化和社会基础都有较大的差异,然而在描述体育领域概念时,往往通过相同或相近的隐喻概念来实现。这是因为,人类的认知有其共性,人类的认知活动植根于人们日常的自身体验,而不同民族的自身体验往往是相同的。

隐喻属认知现象,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不同民族虽有认知和自身体验的共性,但由于人们的文化传统和所处的社会、地理环境的不同,所处的历史阶段和文化渊源不同,对一些具体事物的体验也不尽相同,从而产生民族间,甚至同一民族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隐喻使用上的显著差异。正如Lakoff所言:“隐喻映射在普遍性上有差异,有的可能是普遍的,有的可能是分布广泛的,有的可能是某个文化特有的。”⑤构成概念隐喻的体验本身就是复杂的社会和文化构建,受不同文化模式的影响,东西方两种文化背景下有着明显差异的军事思想。如前者含有儒家伦理精神,散发着古典人道主义关怀,视“不战而胜”为战争最高境界;后者带有商业殖民扩张和追求无限利润的古代传统,又传承源于森林生活环境的日耳曼征服习惯,信奉“生存竞争”的原则。再如汉语赛事报道中出现的“斩马谡”便出自古代中国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典故,中国武术的精深也使汉语体育新闻经常采用江湖式故事的篇章叙述方式。同样,如不了解英语文化中拿破仑兵败滑铁卢的历史,便难以理解赛事中“Face Waterloo”的隐喻概念。因此,“体育比赛就是战争”概念隐喻具有跨文化的共性和普遍性,存在于人们共同的体验中,其具体使用和语言表现层面又有一定的个性,体现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

体育新闻语言战争隐喻的传受心理基础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新闻信息传播活动中,传者根据自己对外界客观世界的认知和理解,通过新闻传播媒介,以不同的图式对各种社会文化变迁、风土人情特点、生活方式变化等方面的内容,提供了现实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直观画面和丰富材料,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记忆或联想图式,是传者在长期新闻采集和传播活动中形成的,由传者的职业特点所决定。体育新闻的传播者由于其职业特点,他们对体育本身有独特的认知和理解,他们与体育有着无数次的亲密接触,有一些曾经还是专业的体育运动员,体育比赛的竞争意识已经渗透到了他们的灵魂中,他们不但亲眼目睹了体育战场上的激烈竞争、胜利和失败,而且对赛场上的悲欢离合有着真切的体会。正如刘京林先生所言:“体育记者的认知结构,则以体育项目、体育健儿的知识为主导,其他知识排列居后。”⑥这些认知结构使得体育新闻传播者在不知不觉中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介以军事化的图式传播给受众,从而形成了体育新闻军事化的新闻信息传播图式。与此同时,在传者的脑海中也长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体育记忆与联想图式,从而影响其对体育新闻的创作。

从体育新闻接受者的角度来看,他们大多比较年轻气盛,有一种争强好胜的心理,他们有自己喜欢的球员,也有自己喜欢的球队。他们会因自己喜欢的球员或球队的胜利而激动骄傲,也会因其失败而悲伤哀怨。传播的体育内容如果牵动受众的情感,就会引起受众对传播内容的极大注意,记者、编辑如能在新闻事实中挖掘可能包含的与受众的情感关联的事实与细节信息,就会起到令受众维持其注意力的作用。所以,体育新闻的记者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利用体育新闻的军事化来满足体育新闻受众的这种争强好胜的心理需要,从而获得了他们的喜爱,取得了好的传播效果。如《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这一体育新闻标题,在传达了范甘迪的决心的同时,也抓住了受众不服输的争强好胜心理,从而增强了他们对火箭队的信心。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以满足体育受众的需要、适应体育受众的兴趣为前提的军事化传播,也使传媒获得了很好的经验效益。

注 释:

①Lakoff G & 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0:10.

②李强《简论体育新闻的特征》,《现代传播》,2000(2)。

③程浩:《汉英体育语言中隐喻认知的对比研究》,《外语研究》,2005(6)。

④赵艳芳:《语言的隐喻认知结构,评价》,《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

⑤李诗平:《隐喻的结构类型与认知功能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

⑥刘京林:《新闻心理学原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编校:张红玲

上一篇:谈电视采访中的倾听技巧 下一篇:主持艺术对记者直播报道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