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保险混合策略模型与政策建议

时间:2022-10-24 11:03:05

失业保险混合策略模型与政策建议

提要就业才是最好的失业保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失业保险也渐渐以促进就业为目的,向就业保障方向发展。在失业保险的混合策略模型分析中,如果政府给予失业者的福利过高,失业者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可能选择减少工作时间或干脆失业;相反,在没有失业保险或失业保险水平很低的时候,又不足以保障失业者的基本生活。本文通过失业保险的混合策略模型,对以上两难处境进行分析,并根据我国失业保险的现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一、失业保险

失业保险,通常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并通过社会化手段建立基金,为失业人员提供物质帮助,使处于失业状态劳动者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传统观念认为,失业保险就是在失业人员陷入失业风险且收入中断时,为其提供基本生活保障,避免陷入生存危机,保障方法侧重于物质保障,支付失业人员保险金水平较高,给付期限也较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失业保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赋予了失业保险新的含义,失业保险逐渐向促进再就业方向发展,即失业保险不仅仅限于对失业人员的生活保障,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变消极的生活保障为积极的促进再就业,因为就业才是最好的社会保障。失业保险的定义也转变为国家通过立法,强制性建立失业保险基金,对暂时丧失就业机会、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物质帮助和就业帮助,即失业保险以促进就业为目的向就业保障方向发展。

二、失业保险混合策略分析

混合策略是指在博弈G=S1,S2,…,Sn;U1,U2,…,Un中,博弈方l的策略空间为Si=Si1,Si2,…,Sik,则博弈方l以概率分布pi=pi1,pi2,…,pik,随机在其k个可选策略中选择的策略,称为一个“混合策略”。其中0

在图1中,我们是从成本与效益综合的角度进行分析的。假设政府救济的概率为q,政府选择不救济的概率为1-q,失业者选择寻找工作的概率为p,失业者选择不寻找工作的概率为1-p。其中,W为失业者选择工作时的工资收入;d为失业者不寻找工作时政府给予的失业保险和救济;c为对陷入贫困的失业者,当他们选择工作时,政府再给予适当的补贴或救济,以帮助失业者更好地摆脱贫困;e为政府救济,失业者在寻找工作时社会的进步或失业者自身生活水平上升的满意度;f为失业者不工作时休闲的效用;g为失业者的生活痛苦或虽然得到救济但受到的社会和心理歧视。从数量上看,w>d>c,且e>d。

一方面,失业者寻找工作时,政府的期望效用为:?仔1=(-c+e)×p+(-c-d)×(1-p)。失业者不寻找工作时,政府的期望效用为:?仔2=e×p+(-e)×(1-p)。由?仔1=?仔2,可以计算出:p=(c+d-e)/(d-e)=c/(d-e)+1=1-c/(e-d)。由分析得知:e,p;d,p;c,p,即失业者在寻找工作时自身生活水平上升的满意度e越大时,失业者寻找工作的可能性越大;政府对失业者的救济力度c或d越大时,失业者寻找工作的积极性越小。

另一方面,政府救济时,失业者的期望效用为:?仔3=(w+c-f)×q+(w-f)×(1-q)。政府不救济时,失业者的期望效用为:?仔4=(c+d+f-g)×q+(f-g)×(1-q)。由?仔3=?仔4,可以计算出:q=(w-2f+g)/d。由分析得知:g,q;f,q;w,q;d,q,即失业对家庭造成的损失和痛苦g越大时,政府选择救济的可能性越大;失业给家庭带来的休闲效用f越大时,政府选择救济的可能性越小;政府对失业者的救济力度d越大时,政府救济的积极性越小;失业者寻找到工作的工资越高时,政府救济的积极性越大。

三、我国失业保险制度政策建议

我国失业保险制度自1986年国务院颁布《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之日起,就确定了在保证基本生活支出的前提下,基金可用于转业训练、建立培训设施、扶持待业职工进行生产自救等方面。1999年国务院颁布的《失业保险条例》再次规定,失业保险制度旨在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促进其就业,并对其接受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给予补贴。但从《失业保险条例》实施后的实践看,失业保险在促进就业方面的作用相当有限。要促进失业保险的再就业功能,使得政府和失业者达到双赢的局面,我们必须从以下方面加强政策引导和政策完善:

(一)合理地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尤其是要包括弱势群体。对于弱势群体(例如,农民工)来说,失业对其造成的痛苦程度(g)比一般人更大,政府应该给予特别关注,并且给予救济。《失业保险条例》将城镇企事业单位覆盖在失业保险的参保范围之内,这一规定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制度设计中,占人口比例相当大的农村从业人员没有被制度所保障,如何确保这部分人的社会福利水平,是失业保险制度面临的深刻问题。政府应该按“国民待遇”原则,尽快使城乡所有劳动者在失业保险制度方面享受同等的权益。一方面国家必须利用其特殊的身份,采用必要的强制手段保证当前制度中应该参保的就业者全部参保;另一方面国家必须逐步将失业保险范围扩展到整个社会的全体劳动者,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大批农村劳动者失业现象,同时解决城镇多种就业形式下,打工者失业后的生活保障问题。值得提示的一个问题是,在考虑失业保险制度是否覆盖城市务工农民、农村剩余劳动力、国企隐性失业人员、新进入劳动年龄而找不到工作的失业者时,不能盲目地追求“扩大范围”,应该结合国家的产业政策、经济发展阶段等综合考虑,并非范围越大,实施效果越好,必须考虑范围扩大的合理性问题。扩大是总体趋势,适当是基本原则。

(二)缩短失业保险给付期限和增加给付水平。应避免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失业者领取的失业保险金不足以保障其基本生活水平;二是当失业者在失业时获得的休闲效用(f)以及失业保险救济(c或d)大于工作给他们带来的工资效用时,失业者可能宁愿失业,选择领取失业救济金,并享受休闲所带来的效用,而不积极寻找工作。目前,世界各国的给付期限多在90天到1年之间,而我国目前规定最长为两年。这一制度的最初设计是为国有企业改革服务的,给付期限也是考虑到这一目标而制定的。目前,国有企业已经历了大规模下岗分流,非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就业人数比例也大幅度增加。因此,如果再延续当初的给付期限规定,显然不适应形势的变化。这种低水平、长期限的失业保险给付政策既不利于就业促进,也不利于保障失业者的基本生活。因此,今后有必要向缩短给付期限、增加给付水平的方向转变。这一转变一般不会大幅度增加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因为在提高给付水平的同时,给付期限缩短了。这样调整的目的:一是促进失业者积极寻找工作;二是提高失业者的基本生活保障水平。

(三)继续加大我国改革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力度,以提高失业者在寻找工作时社会进步或失业者自身生活水平上升满意度(e)。我国失业人员中的主体人群受教育程度不高,技能技术水平较低,普遍有家庭负担,在失业保险制度的设计上和执行中,应针对失业人员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引导和鼓励措施。譬如,对接受职业培训的,可继续发放生活费和交通补贴费;对灵活就业的,可以暂不停发失业保险待遇,帮助他们积累职业经验,寻找更稳定的工作;对因个人不履行工作职责造成失业的,可以适当缩短其待遇期限或降低待遇标准;对已经就业且收入达到一定标准的,则停发失业保险待遇。在抑制企业裁员,保持就业稳定方面,特别是在经济不景气或出现突发事件时期,应通过减免失业保险税费征收或给予减员补贴等措施帮助用人单位减轻成本,维持生产经营和强化职工在职培训,以达到减少裁员和稳定就业的目的。

(四)调整失业保险经费的使用范围,以加强其促进就业的功能,将大量沉淀为“闲钱”的失业保险基金充分利用起来,发挥其促进就业的积极作用,以提高失业者找到有较高工资(w)工作的可能性。国际上有以下几种做法:一是将失业保险基金用于职业介绍。例如,法国通过全国700多所职业介绍机构为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服务帮助,并规定其26%的工作经费由失业保险基金提供。二是将失业保险基金用于鼓励企业招聘失业人员。日本的做法是,在征收失业保险费时单独征收促进就业费,用于以下就业补贴项目:(1)对不景气而被迫缩小经营规模的企业给予为期1年的工资补贴,以便安置内部富余人员;(2)对转产、重组企业提供一次性就业稳定特别补贴;(3)对在就业特别困难地区开办的企业给予奖励性补贴;(4)对创造出大规模就业岗位的企业给予岗位开发补贴;(5)向企业、在职员工和失业者个人直接提供培训补贴。三是将失业保险基金用于资助创办小企业。资助有条件和有能力的失业人员创办小企业,也是许多国家采取的促进就业的有效措施。首先是提供专门的创业补贴,如法国;其次是将失业津贴转为创业补贴,如西班牙;再次是保留或恢复失业者的社会保障权利,如英国。

上一篇:发展企业年金 健全养老保障体系 下一篇:激励企业自主创新财税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