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证明范文

时间:2023-02-28 05:47:16

失业证明范文第1篇

二、办理失业证须带如下证件:

1、身份证原件;

2、户口簿原件;

3、婚育证明《计生证》;

4、小一寸相片2张;

5、各类人还需要出具以下证明材料:毕业证书、学校证明、退学证明、解除劳动关系证明、《广州市职工劳动手册》、本人档案、工商部门发给的证明、解除挂靠关系证明、社区居委会出具的失业证明。

三、办理程序:

1、各类人员到所属社区居委会、学校、单位等出具领取失业证的证明;

2、到本街道办证大厅一楼出具有关的证件、证明,经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审批、盖章、办理《失业证》;

3、《失业证》年审只须带1-4项证件及原《失业证》直接到本街道办理。

4、《失业证》迁街的须到原所属区街办理失业人员关系转移介绍信(收回原失业证),再带1-4项证件到本街道办理。

四、注意事项:

由于《失业证》要上网登记,为确保信息准确,请办证本人亲自办理。

失业人员失业前,所在单位和本人按照规定履行缴费义务满1年的,领取2个月的失业保险金;满2年的,领取4个月的失业保险金;满3年的,领取8个月的失业保险金;满4年的,领取12个月的失业保险金;满5年不足10年的,第5年领取14个月的失业保险金,以后每递增1年增加1个月的失业保险金;满10年以上的,领取24个月的失业保险金。

对自谋职业的失业人员,可将其应享受的失业保险金一次性付给本人。

根据《北京市失业保险规定》,失业人员应在与用人单位终止、解除劳动(聘用)或者工作关系之日起40日内,持与用人单位开具的终止、解除劳动(聘用)或者工作关系的证明、户口簿、《身份证》和3张一寸免冠照片,到户口所在地的街道、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符合领取失业保险金条件的,同时办理领取失业保险金手续。失业保险金自办理失业登记之日起计算。并从办理失业登记的次日起,持《身份证》、《失业保险金领取证》及《求职证》,按月领取失业保险金。因病不能亲自领取的,可委托亲属持失业人员《失业保险金领取证》、《求职证》、《身份证》、医院诊断证明和代领人的《身份证》代为领取。

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在本市迁移户口的,持《户口迁移证》、《失业保险金领取证》,到原户口所在地的街道、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办理领取失业保险金关系和档案转出手续。并持《北京市失业人员关系转移介绍信》、《失业保险金领取证》、《求职证》、《身份证》和《户口簿》,到迁入地的区、县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迁入手续后,在迁入地的街道、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继续领取。

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向街道、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申请一次性领取失业保险金:

一、从事个体经营、兴办企业的,持营业执照和《身份证》、《求职证》及《失业保险金领取证》。

二、户口迁往外省、市的,持《户口迁移证》、《失业保障金领取证》、《身份证》、《求职证》。

三、失业人员从事自由职业的,在办理了就业登记手续后,持《身份证》、《求职证》、《失业保障金领取证》和《就业登记卡》。

失业人员一次性领取失业保险金后,不再享受其他失业保险待遇。

失业证明范文第2篇

我原是一家公司流水生产线的负责人。三个月前,我与公司的劳动合同到期后,公司鉴于我曾带领部分员工,为公司拖欠加班费之事,与公司主要领导发生过激烈争执,不仅不愿意与我续约,还拒绝向我出具终止劳动关系证明并告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导致因找不到工作而已经失业的我,虽已参加失业保险并缴费两年,但一直无法办理失业登记,领取失业保险金。请问:我能否要求公司赔偿损失?

谢 芳

谢 芳:

你有权要求公司赔偿损失。

一方面,公司违反了自身的法定义务。《社会保险法》第五十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及时为失业人员出具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的证明,并将失业人员的名单自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之日起十五日内告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失业人员应当持本单位为其出具的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的证明,及时到指定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理失业登记。失业人员凭失业登记证明和个人身份证明,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手续。失业保险金领取期限自办理失业登记之日起计算。”《劳动合同法》第五十条第一款也指出:“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十五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即为员工出具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证明,将名单告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且不存在任何特殊情形。公司在长达三个月的时间内一直没有为你办理相关手续,甚至在你一再要求之下仍不予理睬,明显与之相违。

另一方面,公司必须承担赔偿责任。《社会保险法》第四十五条、第四十六条分别规定:“失业人员符合下列条件的,从失业保险基金中领取失业保险金:(一)失业前用人单位和本人已经缴纳失业保险费满一年的;(二)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三)已经进行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失业人员失业前用人单位和本人累计缴费满一年不足五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十二个月……”与之对应,你的情形完全符合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条件和期限,但却由于公司的行为导致未能领取,以至于遭受不必要的损失。而该法第八十五条规定:“用人单位拒不出具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证明的,依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处理。”《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九条则指出:“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未向劳动者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书面证明,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失业证明范文第3篇

失业人员申领失业保险待遇,应当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

(一)由其失业前所在的单位为其出具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的证明。城镇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失业,可分为两种情形:

1、终止劳动合同。即双方在合同中约定的期限已到期或者双方约定的合同终止条件出现,合同终止履行,单位不再与其续签劳动合同,造成失业。

2、解除劳动合同。即双方提前终止劳动合同的履行。根据劳动法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具体条件:一是双方协商同意解除劳动合同;二是用人单位可以在下列情况下解除劳动合同:(1)劳动者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用人单位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2)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3)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4)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双方协商不能就变更合同达成协议的;(5)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者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确需裁减人员的。

用人单位在劳动者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为全部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患病或者负伤并在规定的医疗期内,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出现时解除劳动关系的,其行为无效,劳动者应当通过申请劳动争议仲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根据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条件的规定,除失业人员在主动辞职的情况下不能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外,因上述其他原因造成失业的,均可申领失业保险待遇。另外,失业人员因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而主动解除劳动关系的,也可以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用人单位应当为失业人员出具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的证明,证明应当注明失业人员的姓名、年龄等基本情况及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的时间、原因等内容,并告知失业人员是否可以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应当在多长时间内向哪个经办机构提出申领申请等。

(二)用人单位应将失业人员的名单在7日内报所在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备案。

(三)职工失业后,可以选择是否申领失业保险待遇。愿意申领的,应当持本人身份证明、单位出具的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的证明等材料,及时到失业保险关系所在地的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申领登记手续。

(四)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对申领申请进行审核,内容包括:申请人提供的证明材料是否真实可靠、申请人参加失业保险和缴纳失业保险费的情况、是否进行过失业登记和求职登记等。对不符合领取条件的申请人,应当书面告知其理由,并告知申请人有异议时可在多长时间内向哪一个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复议申请。经审核符合申领条件的,应当为失业人员办理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有关手续。

(五) 领取失业保险金。经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领取失业保险金手续后,失业人员按月到同一个失业保险经办机构领取失业保险金,或由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开具单证,到指定的银行领取失业保险金。

失业证明范文第4篇

第一条为保证失业人员及时获得失业保险金及其他失业保险待遇,根据《失业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参加失业保险的城镇企业事业单位职工以及按照省级人民政府规定参加失业保险的其他单位人员失业后(以下统称失业人员),申请领取失业保险金、享受其他失业保险待遇适用本办法;按照规定应参加而尚未参加失业保险的不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设立的经办失业保险业务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简称经办机构)按照本办法规定受理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的申请,审核确认领取资格,核定领取失业保险金、享受其他失业保险待遇的期限及标准,负责发放失业保险金并提供其他失业保险待遇。

第二章失业保险金申领

第四条失业人员符合《条例》第十四条规定条件的,可以申请领取失业保险金,享受其他失业保险待遇。其中,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是指下列人员:

(一)终止劳动合同的;

(二)被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

(三)被用人单位开除、除名和辞退的;

(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十二条第二、三项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

(五)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

第五条失业人员失业前所在单位,应将失业人员的名单自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之日起7日内报受理其失业保险业务的经办机构备案,并按要求提供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证明、参加失业保险及缴费情况证明等有关材料。

第六条失业人员应在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之日起60日内到受理其单位失业保险业务的经办机构申领失业保险金。

第七条失业人员申领失业保险金应填写《失业保险金申领表》,并出示下列证明材料:

(一)本人身份证明;

(二)所在单位出具的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的证明;

(三)失业登记及求职证明;

(四)省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八条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应由本人按月到经办机构领取,同时应向经办机构如实说明求职和接受职业指导、职业培训情况。

第九条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患病就医的,可以按照规定向经办机构申请领取医疗补助金。

第十条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的,其家属可持失业人员死亡证明、领取人身份证明、与失业人员的关系证明,按规定向经办机构领取一次性丧葬补助金和其供养配偶、直系亲属的抚恤金。失业人员当月尚未领取的失业保险金可由其家属一并领取。

第十一条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应积极求职,接受职业指导和职业培训。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求职时,可以按规定享受就业服务减免费用等优惠政策。

第十二条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或期满后,符合享受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可以按照规定申请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第十三条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发生《条例》第十五条规定情形之一的,不得继续领取失业保险金和享受其他失业保险待遇。

第三章失业保险金发放

第十四条经办机构自受理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申请之日起10日内,对申领者的资格进行审核认定,并将结果及有关事项告知本人。经审核合格者,从其办理失业登记之日起计发失业保险金。

第十五条经办机构根据失业人员累计缴费时间核定其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失业人员累计缴费时间按照下列原则确定:

(一)实行个人缴纳失业保险费前,按国家规定计算的工龄视同缴费时间,与《条例》后缴纳失业保险费的时间合并计算。

(二)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重新就业后再次失业的,缴费时间重新计算,其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可以与前次失业应领取而尚未领取的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合并计算,但是最长不得超过24个月。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重新就业后不满一年再次失业的,可以继续申领其前次失业应领取而尚未领取的失业保险金。

第十六条失业保险金以及医疗补助金、丧葬补助金、抚恤金、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补贴等失业保险待遇的标准按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失业保险金应按月发放,由经办机构开具单证,失业人员凭单证到指定银行领取。

第十八条对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限即将届满的失业人员,经办机构应提前一个月告知本人。

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发生《条例》第十五条规定情形之一的,经办机构有权即行停止其失业保险金发放,并同时停止其享受其他失业保险待遇。

第十九条经办机构应当通过准备书面资料、开设服务窗口、设立咨询电话等方式,为失业人员、用人单位和社会公众提供咨询服务。

第二十条经办机构应按规定负责失业保险金申领、发放的统计工作。

第四章失业保险关系转迁

第二十一条对失业人员失业前所在单位与本人户籍不在同一统筹地区的,其失业保险金的发放和其他失业保险待遇的提供由两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进行协商,明确具体办法。协商未能取得一致的,由上一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确定。

第二十二条失业人员失业保险关系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转迁的,失业保险费用应随失业保险关系相应划转。需划转的失业保险费用包括失业保险金、医疗补助金和职业培训、职业介绍补贴。其中,医疗补助金和职业培训、职业介绍补贴按失业人员应享受的失业保险金总额的一半计算。

第二十三条失业人员失业保险关系在省、自治区范围内跨统筹地区转迁,失业保险费用的处理由省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规定。

失业证明范文第5篇

第一条为了规范就业登记行为,准确掌握劳动力供求信息,实现劳动力社会化管理,根据《劳动法》、劳动部《就业登记规定》(劳部发[*]356号),以及市政府《*市城镇待业人员管理暂行规定》(穗府办[*]48号),并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就业登记包括失业、求职登记以及录用登记。

第三条*市行政区域内的城镇劳动者失业、求职和用人单位录用人员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就业登记及其管理工作统一由劳动行政部门及其所属各级劳动就业服务机构负责。

第二章失业登记和求职登记

第五条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要求的城镇常住居民户口的失业人员应进行失业登记,失业登记视为求职登记。

第六条本市城镇失业人员应持本人身份证、户口簿、相片,到户口所在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办理失业登记,填写失业人员登记表,领取《失业证》。各类人员还须出具以下有关的证明材料:

一、初、高中毕业生未能继续升学的,凭毕业证书及学校出具的未能升学证明;高校、中专、职业高中、技校毕业生未能就业的,凭毕业证书、学校证明;中途退学学生,凭学校出具的退学证明。

二、与原工作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凭原工作单位出具的解除劳动关系的证明、《*市职工劳动手册》以及本人档案;

跨地区就业后再次失业的人员,凭市劳动就业服务机构的介绍函、本人档案及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

三、按政策规定迁入本市户籍的失业人员,凭其审批入户的材料及本人档案,或档案相关证明材料。

四、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停业人员(指申领牌照时,《失业证》由工商部门收取的人员),凭工商部门发给的证明。

五、城镇退伍兵、随军家属凭安置机构出具未能安置的证明及本人档案。

六、刑满释放人员,凭司法(公安)部门证明或户口所在街道办理处证明。

七、异地迁转户粮关系后解除劳动合同的职工凭市一级劳动行政部门审核的失业登记审批表及其档案。

八、挂靠在劳动或人事行政部门的人员,凭解除挂靠关系的证明及本人档案。

第七条失业人员办理失业登记后,由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在5个工作日内核发《失业证》。

《失业证》由市劳动行政部门统一印制。

第八条《失业证》是失业人员享受就业服务、办理录用登记的资格凭证。

符合失业救济条件的,凭《失业证》和《劳动手册》在有效期内按月领取救济金,并凭《失业证》享受免费职业介绍、减免费转业训练等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

第九条各级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应为失业人中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转业培训、生产自救等就业服务。

第十条凡具有劳动能力、身体健康、有迫切就业愿望、不挑剔就业岗位并具备下列条件的失业人员,可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携带《劳动手册》、《失业证》及有关材料,向户口所在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申领“特困”《失业证》:

一、男性45岁、女性40岁以上,已连续失业12个月以上(含12个月)的。

二、夫妻双方都已失业或一方失业、一方下岗6个月以上(含6个月)的。

三、家庭人均收入低于社会生活保障线的失业人员。

四、单亲家庭赡养子女方的失业人员。

第十一条持有“特困”《失业证》的人员,可在劳动行政部门规定任一劳动就业服务机构申请优先就业服务。

第十二条下列人员不得办理失业登记:

一、违反《*市征集现役军人暂行规定》受到处罚,3年内不得办理失业登记的人员。

二、异地迁转户粮的合同制职工和征地“农转非”及退休职工子女“农转非”人员,在规定合同期限内未按有关规定经批准而解除劳动合同的人员。

三、未与原工作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人员(包括持有《下岗证》的人员)。

四、在服刑期内的假释人员。

五、其他有关规定不能办理失业登记的人员。

第十三条《失业证》有效期为两年。失业人员应在有效期满前1个月内到发证单位,办理《失业证》的年审换证手续。有效期满又未办理年审换证手续的,其《失业证》自行失效。如该人员不提取档案的,作自动委托保管档案处理,由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提供档案保管、转移的有偿服务。

第十四条失业人员遗失《失业证》应及时向原发证单位报失,经登报声明作废1个月后,申请补领。原发证单位审核后补发《失业证》。

第十五条市区内迁移户口的失业人员,应先由原户口所在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出具转移失业登记的证明,失业人员持该证明、档案到户口迁入所在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办理失业登记。

第十六条我市失业人员到外地就业的,该失业人员须持《失业证》、身份证、户口簿到市劳动就业服务机构申领《外出人员就业登记卡》和办理输出手续。

第十七条失业人员有以下情况的,须将《失业证》交回原发证单位注销,原发证单位应出具有关原失业人员身份的证明:

一、按有关规定服兵役的;

二、升学(包括高校、中专、技校)的;

三、被批准出境外定居的;

四、申领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的。

第十八条失业人员办理失业登记,必须由本人亲自办理,并如实填写有关登记材料。

第三章录用登记

第十九条*市行政区域内的各类企业、国家机关、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包括合同制职工和临时职工)建立劳动关系,应由用人单位依法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并按本办法办理录用登记和劳动合同鉴证手续。

第二十条用人单位应按规定通过市、区劳动行政部门的劳动力市场信息中心或各新闻媒介公布招用信息,面向社会招用人员。

第二十一条用人单位有用工需求时,必须实行岗位余缺申报制度,填写《企业岗位余缺申报表》,并提前10日在*市劳动力市场信息网或企业所在区劳动行政部门进行登记。

劳动行政部门在接到用人单位申报的3天内公布用人单位岗位空缺和拟招聘人员情况,让本市失业人员、下岗职工优先竞争就业。

第二十二条用人单位录用人员,应按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优先录用经对口的职业培训并已领取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录用国家规定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工种的人员时,须出具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第二十三条用人单位办理录用登记,应按要求填写《*市职工劳动手册》、《*市合同制职工录用缴纳养老基金花名册》并另盖公章,并持与劳动者签订的劳动合同,到劳动行政部门办理录用登记和劳动合同鉴证手续。

第二十四条用人单位录用本市城镇户口的人员须按如下要求,到用人单位所在区劳动行政部门办理录用登记和劳动合同鉴证手续。

一、录用本市失业人员,持被录用人员的《失业证》、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办理。

二、录用本市户籍生源参加劳动预备制度培训结业生,凭劳动行政部门核发的职业技能培训证书、户口簿和职业资格证书办理。

三、录用*市户籍生源的技校、中专、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凭毕业生的报到证或有关分配介绍证明、户口簿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办理。

第二十五条驻县级市的*市属用人单位,录用本市失业人员的,到市劳动行政部门办理录用登记和劳动合同鉴证手续;录用和当地失业人员的,到所驻的县级市劳动行政部门办理。

第二十六条各级劳动就业服务机构按规定审核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的有关材料无误后,办理录用登记。

第二十七条凡续签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须在原劳动合同期满前30天内,与职工协商续签劳动合同,并办理有关手续。

第二十八条用人单位从异地接收录用、分配、安置转户籍关系的人员,须按有关的异地用工管理规定签订劳动合同,到市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办理录用登记。

异地迁转户粮的合同制职工因企业原因需进行调剂的,须报市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审批。

第二十九条各级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必须了解和掌握用人单位录用人员情况,做好统计和管理工作。

第三十条用人单位违反本办法,按省、市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四章档案管理

第三十一条失业人员的档案由其户口所在区的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统一管理。

第三十二条劳动者的档案尖在办理录用登记手续后45天内转移,由用人单位管理。非国有、集体企业的工作人员的档案,可委托经市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开展行政挂靠业务的劳动就业机构进行管理。

第三十三条用人单位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应在办理完各项劳动保险的停保手续后10日内,将职工的档案移交至职工户口所在地的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失业人员在办理失业登记时弄虚作假取得《失业证》的,劳动行政部门可注销或收回其《失业证》。

第三十五条对伪造、涂改、转让、出卖《失业证》的,除没收《失业证》外,可依据情节轻重予以处罚;情节严重触犯刑律的,由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六条劳动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弄虚作假,滥发《失业证》的,由所在单位或行政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失业证明范文第6篇

就业困难人员认定标准

一、范围和认定标准:

就业困难人员是指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愿望并已进行就业和失业登记的下列人员。

(一)城镇登记的“4050”失业人员(女满40周岁,男满50周岁),以下简称“4050”人员;

(二)持有《残疾证》并经劳动部门劳动能力等级鉴定达到5-10级的城镇残疾人;

(三)经申报确认的零就业家庭成员以及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期间女满35周岁、男满45周岁的城镇失业人员;

(四)在城镇规划区内,完全丧失土地且女满40周岁、男满50周岁的失地人员;

(五)连续失业一年以上女满35周岁、男满45周岁,经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提供职业介绍服务3次以上、非因本人原因仍未能就业的城镇失业人员。

二、认定程序

(一)符合城镇就业困难人员条件之一的就业困难人员,均需持本人身份证件、户口本、《就业失业登记证》到辖区街道(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办理申请登记。按照范围和认定标准各类申请就业困难认定的人员需出具以下材料。

1、城镇登记的“4050”失业人员,已参加社会保险的提供参加社会保险凭证;

2、残疾人提供民政部门出具的《残疾证》和劳动部门出具的劳动能力等级鉴定证明;

3、城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期间女满35周岁、男满45周岁的失业人员提供民政部门出具的低保证明;

4、完全失去土地的失业人员需提供土地征用相关证明,参加社会保险的提供参加社会保险凭证;

5、连续失业一年以上女满35周岁、男满45周岁的失业人员需提供公共就业服务部门出具的经3次以上职业介绍仍未就业证明。

(二)需本人填写《城镇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审批表》。

(三)街道(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受理后,由专职人员调查核实、公示,街道初审认定手续后,由旗县区劳动就业部门审核认定,并报盟市劳动就业部门备案。

(四)办理时限。

街道(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应在受理后10个工作日内完成。

旗县区劳动就业部门应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

三、认定管理

(一)工作人员要对《城镇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审批表》填写的内容是否完整准确予以查验,并输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建立电子档案。

(二)街道(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要对困难人员的管理实行动态监控,每年对《就业失业登记证》年检。

(三)旗县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负责对审核认定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要在《就业失业登记证》上加盖旗县区以上就业服务机构印章,并注明符合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的类型和批准时间。

(四)旗县(区)以上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建立对城镇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机制。对该办法的执行情况及发现的问题,及时向上一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报告。

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工作流程

一、服务内容

对“就业困难人员”进行认定。

二、服务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第28号令);《山东省就业促进条例》;《关于印发淄博市〈就业失业登记证〉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淄人社发[2011]109号)。

三、申报材料

由本人持《就业失业登记证》原件、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户口簿原件及复印件,并按申请就业困难对象类别分别提供以下材料:

1、大龄失业人员(失业职工中的“4050”人员):最近一次就业单位出具的有效的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关系)证明;

2、“双零”家庭认定由家庭成员持居民户口簿、身份证、收入证明等有关资料向所在社区(村)提出申请,经街道(乡镇)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初审后在申请人所在社区(村)公示3天,公示无异议的报区劳动就业办公室认定;

3、抚养未成年子女的单亲家庭成员:户口簿、户籍所在地民政部门出具的单亲家庭证明或法院判决书;

4、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员:《低保证》原件及复印件;

5、残疾人员:《残疾证》原件及复印件;

6、连续失业一年以上人员:以就业失业登记证上记载的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失业登记的时间满一年为准。其中:就业转失业人员提供原单位解除劳动合同证明书复印件,新成长劳动者提供村居(社区)出具的无业证明。

四、工作流程

失业证明范文第7篇

一、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及其职工,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有雇工的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都要依法参加失业保险,按时足额缴纳失业保险费。以上用人单位的失业人员,按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各地要在今年7月底前将上述用人单位及其人员纳入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原人事部门已经开展失业保险试点工作的地区,要保证事业单位失业保险工作的连续性,并积极做好向当地劳动部门清理移交等有关工作。各地要督促事业单位及时缴纳失业保险费,按财政部门规定的渠道落实所需资金。

二、规范失业保险费征缴程序

失业保险费征缴,按照《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执行。缴费单位按照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缴纳,缴费个人按照本人工资的1%,由单位代扣代缴。缴费工资基数无法核定的,按当地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计算。

各级劳动部门要及时告知参加失业保险的单位按规定办理失业保险登记,按月申报应缴纳的失业保险费数额。要从统一征缴的社会保险费中,按照失业保险费应缴额的份额,及时划入失业保险基金专户。对于企业过去欠缴的失业保险费,要制定追缴计划,加大清欠力度,今年力争收回欠费总额的50%以上。

三、提高失业保险统筹层次,建立省级调剂金制度

失业保险基金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在全省范围内统一实行市级统筹管理。市经办失业保险业务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简称失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本地区失业保险基金的统筹管理,所属县(市、区)失业保险经办机构为其失业保险基金的报帐单位。截止今年7月31日,县(市、区)失业保险基金的累积结余情况,由市负责清理,并将基金累积结余数额作为县(市、区)的失业保险周转金;县(市、区)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应于每月5日前将上月的失业保险基金收入全部解交统筹地区,并向统筹地区失业保险经办机构申报周转金支出;县(市、区)留用的失业保险周转金,要严格按照《条例》规定的开支项目和标准使用,不得挪作他用。

建立省级调剂金制度。省级调剂金按照统筹地区当年依法应当征缴的失业保险费的2%为计算基数,由统筹地区失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按季向省上缴;省级调剂金的支出项目按照《条例》规定执行;统筹地区的失业保险基金入不敷出时,在参保率和征缴率均达到90%的情况下,可申请省级调剂金,省级调剂金的最高调剂数额不超过统筹地区上缴数额的200%。省级调剂后仍不敷使用的,由统筹地区财政补贴。

四、关于调整失业保险基金支出结构

失业保险基金首先要保证失业人员有关失业保险待遇的支付。同时,管好用好职业培训、职业介绍补贴。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可免费享受职业培训、职业介绍服务。其接受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的补贴支出,由失业保险经办机构根据提供职业培训、职业介绍服务的质量和效果,按照省物价、财政、劳动部门一起核定的收费标准,从失业保险基金中列支,按规定支付给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接受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的补贴。历年结余的转业训练费和生产自救费的管理使用,按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执行。各地要严格执行《条例》规定,不得再从基金中提取管理费。各级失业保险经办机构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由同级财政部门核拨。

五、严格执行失业保险待遇的计发标准

符合《条例》规定条件的失业人员,自办理失业登记之日起,由失业保险经办机构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80%,从次月起逐月发给失业保险金。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应为失业人员开具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单证,失业人员凭单证到指定的银行领取失业保险金。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按其失业前所在单位和本人按规定累计缴费时间分段计算,累计缴费时间满1年不足5年的,每满1年领取3个月的失业保险金,领取期限最长为12个月;累计缴费时间满5年不足10年的,每满1年增领1个半月的失业保险金,领取期限最长为18个月;累计缴费时间满10年以上的,每满1年增领1个月的失业保险金,领取期限最长为24个月。重新就业后再次失业的,缴费时间重新计算,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可以与前次失业应领取而尚未领取的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合并计算,但最长不得超过24个月。

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可按规定享受医疗补助金待遇。即由失业保险经办机构按照当地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的60%和国家、省规定的医疗保险缴费比例,为其缴纳医疗保险费(含个人应缴部分)。其医疗保险待遇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的,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参照当地对在职职工的规定,向其家属一次性发给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

单位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连续工作满1年,本单位已缴纳失业保险费,劳动合同期满未续订或者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由失业保险经办机构根据其工作时间长短,比照失业人员享受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和领 取失业保险金标准的50%计算,对其支付一次性生活补助。享受一次性生活补助的农民合同制工人,不再发给失业人员证明,不享受再就业服务优惠政策。

六、认真做好失业人员的登记管理和再就业服务

用人单位应自终止或者解除职工的劳动关系之日起7日内,将失业人员的名单、档案和终止解除劳动关系的证明等有关手续报送当地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同时告知失业人员按照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权利。失业人员应自接到单位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的证明之日起30日内(有要求劳动争议仲裁的,凭仲裁决定书可延长到仲裁决定之日),到当地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失业登记,申领失业人员证明,凭证享受有关失业保险待遇。失业人员无故逾期不办理失业登记的,视为自动放弃失业保险待遇。失业人员办理失业登记后,应凭身份证和失业人员证明随时到当地职业介绍机构办理求职登记。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无正当理由,连续两次以上拒不接受当地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或者机构介绍工作的,停止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失业证明范文第8篇

第一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或劳动者自主就业,进行就业登记,适用本意见。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及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统称用人单位。

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要求,处于失业状态的本地常住户籍劳动者以及进入本地就业的非本地户籍人员,进行失业登记,适用本意见。非本地户籍劳动者在本地稳定就业6个月后(含6个月)失业的方可进行失业登记。

第二条为完善全市就业和失业管理,规范用人单位用工和劳动者就业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省劳动力市场管理条例》、《*省失业保险条例》、《*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就业惠民创业富民工作的意见》(台政发〔2009〕9号)有关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意见。

第三条县级以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就业失业登记工作。

县级以上就业管理服务机构负责组织实施就业和失业登记工作,指导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所以及有条件的社区(村)劳动保障室(站)开展就业和失业登记工作。

*市级用人单位、*经济开发区范围内的用人单位或个体工商户,到*市就业管理服务局办理就业失业登记。

县级以上就业管理服务机构、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所以及社区(村)劳动保障室(站)统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

第四条全市实行城乡统一的就业和失业登记证制度。《就业和失业登记证》(以下简称《登记证》)是劳动者就业和失业登记的载体,是记载劳动者就业和失业状况、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享受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扶持政策、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等的合法凭证。

第二章就业登记

第五条就业登记包括用人单位劳动用工登记和劳动者就业登记。就业登记的具体内容:

(一)劳动者个人信息;

(二)用人单位基本信息;

(三)就业时间情况;

(四)订立、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情况;

(五)《登记证》设置的其他内容。

第六条用人单位新招用劳动者或与劳动者续订劳动合同的,应当于录用之日起30日内,到所在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理就业登记手续,并携带如下材料:

(一)用人单位有效资质证明、组织机构代码证原件及复印件;

(二)《*市用人单位就业登记表》(附表1)、《*市用人单位就业人员登记备案名册》(附表2)和劳动者持有的《登记证》(初次就业者除外);

(三)劳动合同(原件);

(四)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求提交的其他证件和材料。

第七条劳动者从事个体经营或灵活就业的,应当在实现就业后30日内,到户籍所在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理就业登记手续。从事个体经营的,持工商营业执照副本和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办理;灵活就业的,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和有关证明材料办理。

第八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受理就业登记申请后,应在受理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对有关情况和资料进行核实,将相关信息及时录入《*省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实行动态管理。

第三章失业登记

第九条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处于无业状态的本地户籍人员,应到户籍所在地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失业登记;非本地户籍人员在常住地稳定就业满6个月以上(含6个月),失业后仍在常住地居住的,其失业登记按第十二条规定办理。

第十条失业登记的对象包括下列人员:

(一)年满16周岁,未继续升学的各类学校毕(肄)业生;

(二)因各种原因与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聘用)关系的人员;

(三)个体工商户业主歇业的或私营企业业主停止经营的;

(四)由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的失业人员(承包土地被征用,符合当地规定条件的);

(五)城镇复员转业退役军人,处于失业状态的;

(六)城镇刑满释放、假释、监外执行或解除劳动教养的;

(七)非本地户籍人员在本市常住地稳定就业满6个月以上后失业的;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符合失业人员定义的其他城镇人员。

第十一条本地户籍人员进行失业登记时,应由本人如实填写《*市失业人员登记表》(附表4),并提供居民身份证、户口簿及以下材料:

(一)学校毕(肄)业没有就业经历的,凭毕(肄)业证书或毕业生就业报到证等证明。

(二)与用人单位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的,凭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相关证明;

(三)从事个体经营、开办私营企业或民办非企业的停业人员,凭工商行政部门或民政部门出具的停业证明;

(四)城镇复员转业退役军人处于失业状态的,凭军人退出现役的有效证明或安置部门出具的相关证明;

(五)城镇刑满释放、假释、监外执行或解除劳教的,凭司法(公安)部门证明或户籍所在地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证明;

(六)县级以上劳动保障部门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十二条非本地户籍失业人员进行失业登记时,符合领取失业保险金条件的人员到参保机构办理失业登记,并领取失业保险金;不符合领取失业保险金条件的人员到常住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申请办理。由本人填写《*市失业人员登记表》,并提供居民身份证、居住证明等相关材料。

第十三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受理失业登记申请后,应在受理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对申请人的有关情况和资料进行审核。经审核属实的,核发《登记证》。

第十四条登记失业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由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注销其失业登记:

(一)被用人单位录用的;

(二)从事个体经营或创办企业,并领取工商营业执照的;

(三)已从事有稳定收入的劳动,并且月收入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

(四)到达国家法定退休年龄或已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

(五)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

(六)入学、服兵役、移居本市区域外的;

(七)被判处收监执行或被劳动教养的;

(八)终止就业要求或拒绝接受公共就业服务的;

(九)连续6个月未与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联系的;

(十)已进行就业登记的其他人员或劳动保障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五条本市户籍的登记失业人员在市内迁移户籍,就业状况发生变更的,可凭户口簿到迁入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理就业或失业登记的相关手续。

第十六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的,应将劳动者的名单、档案以及《*市用人单位就业人员增减表》(附表3)等资料自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之日起7日内报送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且书面告知劳动者按规定办理失业登记和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相关事宜。

第十七条登记失业人员的档案,原则上应转移到县级以上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管理。

第十八条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定期开展劳动力资源调查,建立健全失业动态重点监测制度,健全和完善就业、失业统计制度,逐步建立健全就业与失业状况调查、失业调控、失业预警和全社会登记失业率制度。

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做好辖区内失业人员登记工作,建立劳动力资源管理数据库,提高信息化程度,完善台帐管理,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定期进行跟踪服务,掌握登记失业人员的基本情况、就业意愿、就业状况等情况,逐步实现劳动力资源管理数据库和统计报表数据同步、准确,及时上报各类统计报表。对农村登记失业人员和非本地户籍登记失业人员,以补充资料的方式随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统计报表上报,暂不纳入现行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统计。

第四章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登记

第十九条《登记证》是劳动者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享受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扶持政策的凭证。就业困难人员在失业登记时要按有关规定申报就业援助登记,经确认后可享受相应的扶持政策和优惠政策。

第二十条就业困难人员的对象范围是指本市户籍的城镇“4050”失业人员和城镇零就业家庭、城镇失业一年以上人员、城镇需赡养患有重大疾病直系亲属的人员、农村复转军人与被征地农民中的“4050”人员、城乡低保户人员、城乡低保边缘户人员。

(一)城镇“4050”失业人员是指进行了失业登记的女40至50周岁,男50至60周岁的城镇大龄失业人员。

(二)城镇“零就业家庭”是指本市城镇居民家庭中,在法定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家庭成员均处于失业或下岗状态,且无经营性、投资性收入的家庭。

(三)城镇失业一年以上人员是指进行了失业登记一年以上且无经营性、投资性收入的城镇长期失业人员(期间每6个月内须与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保持联系,否则视同隐性就业注销其失业登记)。

(四)城镇需赡养患有重大疾病直系亲属的人员是指正在赡养经当地医疗、医保机构出具患有重大疾病证明的,进行了失业登记的城镇户籍人员。

(五)农村复转军人中的“4050”人员是指女40至50周岁,男50至60周岁持有军人退出现役证明,并有劳动能力和转移就业愿望的人员。

(六)被征地农民中的“4050”人员是指女40至50周岁,男50至60周岁失土农民,经当地社保部门确认参保并有劳动能力和转移就业愿望的人员。

(七)城乡低保户劳动力是指经当地民政部门核准并享受城乡低保待遇人员中进行了失业登记的人员。

(八)城乡低保边缘户人员是指经当地民政部门核准并享受当地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20%待遇的,进行了失业登记的人员。

第二十一条就业困难人员的认定:持本人户籍、身份证和失业证明及就业援助证明等材料,到社区(村)劳动保障室提出申请并登记,填写《*市就业困难人员认定表》(附件5),由社区(村)初审并公示7天后,经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所核实,报县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确认。户籍所在地未设立劳动保障服务机构的,由所在社区(村)居委会受理,经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核实后报县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确认,并在《登记证》上予以注明。

第五章《登记证》的发放与管理

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负责本地的就业、失业登记以及《登记证》的核发工作。

第二十三条《登记证》由负责发放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统一编号。《登记证》编号采用16位数字统一格式。按行政区域顺序编号,前6位为区域编号(*市本级331001、椒江区331002、黄岩区331003、路桥区331004、临海市331082、温岭市331081、玉环县331021、天台县331023、仙居县331024、三门县331022),第7—10位数字为年份代码,第11—16位数字为该县(市、区)当年核发的《登记证》序号。

第二十四条《登记证》在全市行政区域内通用。劳动者在就业期间,《登记证》由用人单位保管;从事个体经营或灵活就业的,《登记证》由劳动者本人保管。劳动者凭《登记证》享受相关待遇的,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登记证》采用实名制,仅限持证人本人使用。《登记证》不得转借、转让、涂改,否则视作无效。

第二十六条劳动者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只能持一本《登记证》和使用唯一的编号。更换、补发《登记证》时,编号不得变更。已持有《登记证》的外来务工人员离开本市后再次来台就业的,应使用原《登记证》。

第二十七条《登记证》实行审验制度。就业困难人员享受就业扶持政策的由本人到发证机构办理年度审验手续,未经年度审验的,《登记证》及享受的相关政策自行失效。

第二十八条《登记证》严禁出借、出租、转让,失业人员出借、出租、转让《登记证》给他人使用享受免费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扶持政策的,停止其失业登记扶持政策的享受;用人单位违法使用、借用、租用、冒名使用《登记证》享受免费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扶持政策的,取消用人单位享受免费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扶持政策的权利。违法所得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九条《登记证》记录页满后,由原发证机构换发;《登记证》遗失或损毁的,由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及时向原发证机构报失和申请补发。

上一篇:工作经历证明范文 下一篇:现实表现证明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