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保险金范文

时间:2023-09-22 16:55:40

失业保险金

失业保险金篇1

失业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能否妥善处理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贯彻落实。失业现象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不可避免,于是各国都建立失业保险制度应对失业问题。失业保险制度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压器”和“减震网”,是解决失业问题的基本之策。失业保险基金是失业保险制度的物质基础,是其赖以运行和发挥作用的核心,失业保险基金的管理至关重要。失业保险基金审计是失业保险基金监管的重要手段,是防止和纠正失业保险基金运行偏差的制约力量,是促进失业保险基金规范管理的有效措施,是督促失业保险政策实施的必要途径,是为失业保险制度改革进行调研提供决策支持的重要渠道。因此,审计人员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作指导,用科学的发展观为统领,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严谨细致、优质高效地开展失业保险基金审计工作。

二、失业保险基金审计目标要求层次更高

失业保险基金审计直接关系到失业人群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企业改革和经济建设稳定发展的大局,必须要有服务大局和为宏观调控服务的意识。《审计署2003到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要求,掌握社会保障资金总体状况,着力从制度和管理上揭露分析问题,维护社保资金的安全完整,促进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基金审计是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遵循这一要求。因此,要突破以往以审查违法违纪问题为主要目的传统思路,要从揭露当前失业保险基金管理和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考察失业保险政策作用的发挥情况,促进失业保险基金管理规范,推进失业保险制度改革的角度着眼,从制度、体制、管理上摸家底,找问题,查根源,提对策。

三、失业保险基金审计对象涉及面广,信息资源分散,工作量大

当前失业保险基金管理涉及的部门众多,而且征管用部门相分离。负责失业保险基金征缴管理的有税务部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等,负责失业保险基金存储管理的是地方财政部门,负责失业保险金登记发放的是社保经办机构。同时,负责失业保险基金监管的机构还有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等。失业保险基金管理各部门在组织机构、管理方式上各有特点,部门信息化程度不同,人员素质也有差异,相互之间的沟通协调不够顺畅,缺乏系统有力的监督制约现象较为普遍,加上地域的差异,失业保险管理体制不一样,各地方有自定的失业保险规章,这给审计数据采集分析、审计取证和审计评价等带来了一定的复杂性。另外,审计人员为了验证失业保险基金管理部门提供资料的真实性,还要到劳动统计、工商、民政、编委等部门进行调查取证,工作量很大。对此,审计人员要有充分准备,合理配置审计资源,探索有效的审计途径,争取最佳的审计效果。

四、失业保险基金审计的方式方法要有新的突破

失业保险基金审计不仅要对基金财务收支的合法性、真实性、效益性进行审查,还要考察地方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状况,衡量其在失业预防、失业保险和就业扶助等方面的功能发挥情况,效益性审计的特点比较突出。因此,必须摆脱传统手工查账、对表等落后方式的束缚,积极利用计算机审计技术,借助于计算机无可比拟的快速运算、复杂查询和统计分析等优势,准确快捷地了解情况。要注重常规审计和审计调查相结合,大量地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做到在现有审计成本制约下的审计效益的最大化。抽样调查中,既要严格遵守《审计机关审计抽样准则》,又要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新方法新路子。失业保险基金审计的法律依据既要参照失业保险和社会保障法规,又要参照基金财务管理规则,既要参阅全国性的法规,也要参阅地方性的法规,既要援引以前颁布现在仍适用的,还要援引新颁布的,审计人员要全面收集,吃透精神,利用常用财经审计法规检索软件进行有效检索,做到准确适用法规依据。

五、失业保险基金审计内容和重点的特殊性

不同于财务收支审计把资产质量和损益真实性当作重点,失业保险基金审计的内容主要是对失业保险基金的征缴、支出和管理等环节运行状况的真实合法效益性进行审计,并对失业保险体制和功能进行评价。审计的重点包括:基金筹集环节重点是检查资金的筹集方式是否与失业保障制度模式相适应,征缴部门是否按照法定的项目和标准进行失业保险费的征缴,有无截留、隐瞒、转移基金收入、私设“小金库”等行为,缴费单位是否及时足额地缴费,有无少缴、漏缴和不缴失业险费的行为;基金管理环节重点是检查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使用、管理和稽核的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有效,是否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是否进行科学的预算管理等行为,考察基金结余分布的合理性等;基金支出环节重点检查资金支付的真实合法性,是否有挤占挪用、损失浪费,有无拖欠、少发、虚报冒领失业保险金等行为;基金绩效审计方面要重点摸清失业保险覆盖面,揭露失业保险扩面征缴方面存在的阻力和问题,基金支撑能力分析评价,基金结余购买国债的效益性等。

六、失业保险基金审计风险的突出性

由于对失业人口的精确统计有困难,失业保险基金多部门管理,基金核算不规范、立法滞后、互济不够等原因,加上审计资源和力量的限制,对失业保险基金收入是否做到了应收尽收、支出是否做到尽支尽支、基金结余是否安全完整等问题的审计存在着极大的风险。审计人员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审计实施中要严格执行审计准则和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依靠审计规范和审计质量控制,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提高失业保险基金审计的监督力度和宏观分析深度。

七、失业保险基金审计评价的恰当性

失业保险金篇2

1.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

失业保险作为现代社会保障的一项重要内容,不再是单纯的社会救济行为,而是促进市场竞争顺利进行,保证市场经济体制正常运行的必要社会条件.市场经济,遵循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失业保险同样要坚持这一原则.失业保险的受益者,在享受权利的前提是为社会作出贡献和缴纳保险费.因而,失业保险的各个主体应当承担相应的义务与责任.失业保险的主体有国家、集体和个人.就企业而言,有了失业保险,职工失业时能获得物质帮助,后顾之忧解除了,更能发挥其生产和创造能力,为企业带来更多、更好的效益.企业从失业保险中获得了收益,应当承担相应的义务,向失业保险机构缴纳一定的费用.就政府而言,政府对参加失业保险的劳动者在失业时给予一定的补贴,等于是再生产劳动力的投资,为他们的生活、再就业作出贡献,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就个人而言,他们失业时,能得到社会的帮助与补偿,从社会保障中得到了好处,也要承担相应的义务与责任,向社会保障缴纳一定的费用.

我国现行的失业保险基金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政府的财政补贴与企业缴纳的保险费,各地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有少数从劳动者(尤其是职工)个人身上筹措的.目前,部分国有企业处于明亏和潜亏状态,只能以当地最低生活水平或职工工资的30%左右发放救济金,职工难以维持基本生活,不可能再拿出一笔钱来缴纳失业保险费.但效益好的企业往往又不愿参加失业保险.这就造成企业失业保险金的收缴困难.就政府而言,对失业保险的财政补贴无论是按国际惯例,还是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来看都是必须的.但是,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国家财政积累有限,而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的实施和开展,这往往需要相当大的资金投入.因此,政府还不可能拿出太多的资金用于失业保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的增长,个人收入也逐步增加,个人缴纳一定的失业保险费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个人缴纳一定的失业保险费,具有下列好处:首先,能开辟失业保险费的征集渠道,增强社会保障基金的储备和承受能力,适当减轻国家财政和企业的负担;其次,有利于打破失业保险金完全由国家、企业包下来的旧观念,增强职工参与失业保险的意识和自我保障意识,从根本上改变职工因国家、企业包得过多、统得过死而形成的依赖思想;第三,能引导职工关心失业保险事业,促进更广泛地实行失业保险的群众监督机制;第四,有利于增加职工的就业危机感,更加珍惜就业机会,增强其工作热情和责任感,有利于提高企业劳动效率.

由于部分企业缺乏足够的失业保障意识,借故各种理由拒交失业保险金,增加了资金筹措的难度.为了保证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可以从法律角度考虑建立一个新税种:失业保险税,通过税收方式对失业保险金进行筹集.与我国现行的统筹缴费模式相比,失业保险税模式的优势在于:(1)更符合效率原则.税务部门负责失业保险税的征收,财政部门负责编制失业保险预算,失业保险管理部门负责失业保险金的日常发放,为失业者提供就业培训和就业指导.这样,机构精简,权现分明,任务明确,便于操作和节约征管费用,提高工作效率.(2)具有更强的约束机制.失业保险税的征收、管理和支付都有严格的法律规定,具有较强的法律约束力.(3)更能体现国家、企业、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目标.失业保险的纳税主体包括各类企事业单位及其劳动者,他们分别按照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缴纳失业保险税,其税收收入由国家专设机构安排使用,并且国家有责任对失业保险提供最后保证.这样,使得三方共同负担原则落在实处.同时,失业保险税还可通过起征点、税率等的科学设计,均衡不同纳税主体的经济负担,创造企业公平竞争的前提条件.

2失业保险基金的运用

市场经济存在通货膨胀,这就使失业保险基金存在贬值的危险,如果这部分资金不进行自我增值,单依靠国家财政补贴或提高储畜率,不仅增加国家的财政负担,也抵消不了通货膨胀给资金造成贬值的负作用,而且国家的补贴也是很有限的.

失业保险经济活动具有其特殊性,失业保险基金收取在先,支付在后,而且收入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全部支付,总是要形成一部分的“闲置”资金.失业保险基金作为社会总资金的一部分,它的闲置就不利于社会总资金的周转,无法从资金周转中获得收益,不利于增加失业保险的后备力量,不利于增强其经济补偿能力.因此,失业保险基金只有进行投资使用,才能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如何进行失业保险的投资运用,关系到失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加速周转的关键也是我国失业保险制度改革成败的一个重要环节.失业保险基金的投资运用应该遵循安全性原则,有以下几种途径:首先,将失业保险基金存入银行,以获得利息收入.这种办法风险小,收益可靠稳定,但存在资金收益低,摆脱不了通货膨胀带来的资金贬值的危险.要克服这一缺陷,需要国家政策支持,给予失业保险基金以优惠利率,要超过物价指数,才能保证失业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其次,购买国库券或政府债券.可获得较高的收益,一般都会高于银行利息.而且国库券和政府债券不存在什么风险,把失业保险基金用于这方面的投资应该是非常安全的,符合安全性的原则.第三,成立社会保障银行,专门进行失业保险基金的运营与管理,进行投资融资世界各国在社保方面一个比较成功的经验就是设立社会保障银行,独立于各级政府,实行董事会制度,由政府、劳工、社保三方代表组成,并聘请金融专家.同时建立其监督审查制度,保证基金运用的安全有效.此外,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如将一些有相当收益水平、风险小的项目优先照顾社会保障银行,此外在投资盈利的所得税方面,政府也要给予优惠.

3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

3.1支出内容失业保险金主要只能用于失业救济和失业培训,具体说:失业人员的救济金及医疗补助费、失业人员的转业培训费和扶持失业人员的生产自救费、失业保险管理费等.还不够全面,应增加:(1)女性失业者的生育补助费和生活困难补助费;(2)专列一项生活困难补助费,让双方都失业的夫妻能够承担起法定的赡养责任,并让有其他特殊困难的失业者申请使用;(3)为发挥失业保险金促进和鼓励失业者参加培训、重就业的功能,在发放救济金时向这部分失业者实行某些优惠,如:对参加指定的转业训练并经考核合格的,给予一定的补贴;为鼓励失业者自谋职业,对自谋职业的,将其应享受的失业救济金一次性全部发放.

3.2支出标准我国现行失业保险制度中规定:失业救济金发放标准为相当于当地民政部门规定的社会救济金额的120—150%.但对工作时间长、家庭负担重的失业人员要适当提高,而且失业救济金应随物价上涨而适当调整,具体数额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但救济金的发放标准也不宜太高,否则不能调

动失业人员的积极性,且加重国家和企业负担.现行失业保险制度还规定:失业职工失业前在企业连续工作一年以上不足五年的,领取失业救济金的期限最长为十二个月;五年以上的,领取失业救济金的期限最长为二十四个月.这种以五年工龄为界的划分似乎过粗,应当再细分一些.

3.3支出结构失业保险金在各个项目的支出结构比例是否科学合理,决定着失业保险制度功能的发挥及制度的运行.我国推行失业保险制度以来,失业保险基金存在着救济支出比例偏低、管理费支出偏高、生产自救费和转业训练费使用效益差等问题,未能很好地发挥失业保险制度应有的功能.我国失业救济金支出额占同期基金收入的比例仍然偏低,依照国际惯例,失业救济金是失业保险金支出的大头,而我国在管理费支出方面却一直居高不下,连续几年管理费占基金总支出的比例高达20%以上.在国外,管理费占总支出的比例一般仅在3—4%.失业保险制度建立初期管理费提取比例高一些是难免的,但长期居高不下,用大笔基金超标准购建办公楼、职工宿舍及交通工具,显然损害了失业保险制度正常功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郭庆松,杨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研究[J].人口与经济,1997,(4):17~26.

[2]秦宪文,夏江海.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海南金融,1997,(10):40~42.

[3]丁易.亟待完善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M].经济管理,1998,(6):13~15.

失业保险金篇3

1、 社保局规定办理失业报备。这需要公司在解除劳动合同之日前15日内出面派员到各失业保险交纳地的社保局办理,办理报备不直接对失业本人。

2、如果办理总人数超过8名,公司人事部还得提前通知社保局预约报备。公司随后在办理员工离职手续时应向离职人员转交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回复的审核意见。

3、社保局规定缴纳失业保险金超过一年以上才能办理领取失业金。

(来源:文章屋网 )

失业保险金篇4

1、失业补助金就是参加社会保险的劳动者,在参保缴费不满一年或参保缴费满一年,因本人原因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这些人在失业期间可以领取失业补助金。

2、失业保险金就是按照相关规定,所在单位和个人正常缴纳社会保险超过1年,出现非本人意愿导致中断就业的,在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情况下,可以申领失业保险金。

3、总体来说,判断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社保缴纳是否超过1年和是否为主观愿意导致失业。

(来源:文章屋网 )

失业保险金篇5

关键词:失业保险;失业保险基金;基金结余

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036-02

我国失业保险制度自1986年建立以来,经历了产生、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在我国经济体制不断改革前进中起到了重要的“安全网”和“减震器”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失业保险运行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连续数年失业保险基金的大量结余,这对于实施现收现付制度的失业保险来说,无疑是不正常的。本文即试图分析失业保险基金连续出现大量结余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解决思路。

一、我国失业保险基金大量结余的现状

据中国统计年鉴(2014)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失业保险基金结余已达3 685.9亿元,而失业保险基金出现如此大规模的结余也并不是第一次,根据我国1999年到2011年劳动统计年鉴中的统计数据,我国失业保险基金自1999年的累积结余160亿到2013年结余3 685.9亿元,15年间增长了23倍,年均增长率超过20%。这对于实施现收现付制度,奉行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原则的失业保险来说,无疑是不正常的。那么每年大量的失业保险基金结余是否说明了我国失业率低,失业保险金用不出去呢?从事实上看也并不是这样,图1展示的是我国自1999年到2013年每年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数与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的一个对比,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自2002年到2013年我国失业人员数量在不断增多,而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却在不断下降,形成了一个“剪刀口”的现象。且从绝对人数上看,每年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也只占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数量很小的一个比例,算上没有去进行登记的失业人员,这个比例应该会更小,且这个差距还在不断地扩大中。这充分说明了我们国家目前失业保险发展的现状是:失业人数不断增长,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却不断下降,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不断增加。需要失业保险金的人拿不到钱,失业保险基金却同时面临钱花不出去的问题。

二、我国失业保险基金大量结余的原因

出现这样的怪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失业保险基金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失业保险制度覆盖面仍有待拓展

按照我国现行的《失业保险条例》第6条规定:“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按照本单位工资总额的百分之二缴纳失业保险费。城镇企业事业单位职工按照本人工资的百分之一缴纳失业保险费。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本人不缴纳失业保险费。”而我国2009年颁布实施的《社会保险法》中关于失业保险的参保资格与缴费内容则根本未加提及。所以在我国目前失业保险的制度框架下,真正参加失业保险的人员是城镇企事业单位职工,农民工由于不交纳失业保险费,在失去工作后只能得到原单位支付的一次性生活补助。从目前的社会环境来看这种规定已经是过时且不合理的,首先因为事业单位职工基本是不失业的群体,因而这一部分参保人员属于只承担了缴费义务却没有享受权利的机会,而目前最容易失业的农民工群体却被排除在参保主体之外。现在由于农民工多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他们常年在外地打工,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小孩,这些人对于所拥有的土地利用极其有限,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农民工在农村所拥有的土地对其处于失业状态中的生活基本起不到什么保障作用,且现在农民工不少也已经变成了失地农民,这些人工作经常变动不稳定,是最需要失业保险覆盖的群体,一次性的生活补助根本无法满足他们失业后再寻找工作的需求。再加上现在由于经济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群体就业也普遍面临困难,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也已经越来越严重,而在现行失业保险制度框架下这些群体却无法得到失业保险的帮助,失业保险制度未能表现出应有的作用。

2.失业保险金给付标准较低

《失业保险条例》第18规定:“失业保险金的标准,按照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水平,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在实践中,我国失业保险属于非家计调查式定额给付,水平通常为当地最低工资的60%~80%之间[1];2011年全国月平均失业保险待遇为676元,而当年职工月均工资为3 533元,即失业保险金的替代率为全国职工社平工资的19%,而从世界范围来看,发达国家的失业保险金替代率能达到职工失业前工资的50%-60%,发展中国家也能达到40%-50%[2],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失业保险金的替代率明显较低。纵向看,我国失业金替代率总体水平呈下降趋势,失业保险金给付低的结果一方面是失业保险基金支出少,通过复杂的申请手续才能得到较低的失业保险金对于失业者也很难产生吸引力,从而使得部分失业者不会去申领失业保险金。

3.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就业功能不强

目前世界失业保险制度普遍奉行的原则是从单纯的失业救济向就业促进转移,我国的失业保险也在这一方面做了一些改进,如我国《失业保险条例》中将失业者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接受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的补贴也列入了失业保险基金支出的范围,但比起其他发达国家的失业保险制度来说还做得远远不够,主要包括整体制度层面促进就业观念体现不足,现有失业保险法律制度不完整性对促进就业功能存在制约,以及现有促进就业规则存在各方面立法技术上的缺陷等。

4.失业人员心理障碍

由于申请失业保险金必须要先进行失业保险登记,部分基层工作人员对于前来登记失业的人员抱有歧视的眼光,服务态度低劣,对其正常办理的登记与申领失业保险手续不认真办理甚至是故意刁难拖延,再加上部分人群也自认为失业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并不愿意去进行失业登记和申请失业保险金,这也使得失业保险基金支出降低,不断积累。

三、可能的解决路径

1.确定合理的失业保险覆盖面

在继续坚持城镇企业职工强制参加失业保险的同时,对于事业单位职工可以考虑免收失业保险费或降低其缴纳的费率,同时应该将农民工和大学生纳入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允许农民工缴费参加失业保险,给应届毕业大学生发放就业促进补贴,加强对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进行培训和指导等。

2.适当提高失业保险给付水平

我国失业保险待遇水平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看是偏低的,一方面和社会救济的水平没有距离,使得失业保险金对于失业者来说不具有吸引力,另一方面近年来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较大,按此种标准失业者连最低生活需要都不够更别说去有能力去积极寻找工作了,这就失去了保障的基本意义,同时也起不到促使失业者再就业的作用。我国应该适当提高失业保险金待遇标准,这样既可提高失业者的生活水平,扩大内需,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不断增加的失业保险基金的压力。同时调整待遇和期限只与投保期挂钩的措施,可以学习德国的方法引入较有弹性的待遇给付标准,除了满足投保期限的硬指标之外,还可以考虑申请人家庭整体经济状况,结合申请人失业前工资状况等而决定其应该享受的失业保险待遇标准与期限。

3.在严格限制申请条件的同时简化程序

有些学者认为失业保险基金的大量结余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失业保险金领取的限制过严,所以应该放松对申请失业保险资格的限制,以起到扩大支出的作用。但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可取的,这种放宽限制的做法只是一种纯粹的为了解决短期失业保险基金大量结余问题的一个毫无意义的解决办法,同时有违失业保险制度建立的初衷。现代失业保险理论普遍认为,失业保险制度不仅仅是为了保障失业者的基本生活,更重要的是要起到促进就业的作用。之所以要规定严格的申请限制条件,就是为了防范道德风险和“失业陷阱”,是为了促使失业者主动再就业,这是失业保险的重要原则所在,不能纯粹为了花掉结余的基金就打破。在很多发达国家,失业保险的限制和审查比中国严格许多,但国外却少见出现失业保险基金大量结余的情况,所以限制条件和审查仍然应该严格。

4.加强失业保险基金支出的促进就业功能

根据现代失业保险理论,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已经不再是失业保险的第一目的,金促进就业和预防失业才是失业保险真正应该投入的重点所在。所以我们可以将有关促进就业和预防失业的开支纳入失业保险基金开支当中,开拓多样化的基金支出渠道,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基金支出促进和保障就业的功能。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可以参考。

首先,可以考虑对流动性较强的工作给予岗位补贴、对就业困难群体发放职业培训补贴、由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出资组织失就业困难人员参加职业培训,就业指导以及招聘会等活动,还可以利用失业保险基金支出创造公益性岗位,以解决就业困难人员的燃眉之急。其次对大学应届毕业生可设立不同类型的促进就业补贴,将失业保险基金的功能适当扩大到大学生自主创业[3],并设置专门的机构对大学生入职进行一定的帮扶培训,如设立一定的促进就业计划活动为大学生介绍假期实习单位,为其提供心理咨询、岗位与职业咨询、人生规划等一系列服务以帮助应届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

此外失业保险基金还可以设立失业者再就业辅助和奖励制度。世界各国在改革失业保险制度的过程中,通过建立就业的辅助与奖励制度来充分实现失业保险的就业促进功能以及越来越普遍,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日本的《雇佣保险法》规定失业者在接受职业培训时可以领取听课、交通等各项补助,同时对于重返工作的工作者也有奖励措施,失业者在保险期结束前一百天或还剩一半时间就找到持续一年以上的工作就可以领取30―120天的失业津贴再就业补助。

5.通过宣传增强职工的权利意识

我国政府应该加强对企业职工宣传权利意识,让他们明白失业并不完全是个人自己的过错,享受失业保险是每个人应有的权利,暂时性的失业与领取失业保险金也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而是受宪法保护的每个公民在失业时所应有的权利。同时加强对基层失业保险经办机构人员的培训工作,改进其工作态度,这样才能鼓励每一个失业者主动去进行失业登记,在无力自助或各种条件限制的环境下通过寻求国家帮助来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郑秉文.应对我国失业保险基金不断增长的五大政策选择[J].天津社会保险,2010(11).

[2]穆怀中.社会保障国际比较[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239.

[3]朱航辰.我国失业保险基金现状分析与对策[J].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11(2).

失业保险金篇6

论文关键词:失业保险制度基金管理就业保障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失业保障在维持下岗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促进就业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作用越来越大。本文通过反思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失业保险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

1.建立阶段

1986年为了配合国有企业改革,实行劳动合同制,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国务院颁发了《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这标志着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暂行规定》虽然对失业保险制度的主要构成要素如实施范围、对象、资金来源、支付标准、管理机构都作了说明,但正如它的名称一样还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其实施范围狭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保障能力有限,失业救济性质明显。

2.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经济改革的力度加大,国有企业富余人员问题浮出水面。为了进一步发挥失业保险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作用,1993年国务院又颁发了《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以代替1986年的《暂行规定》,但是《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并没有对《暂行规定》有大的突破和超越,失业保险原有的问题依然存在,在新的形势下有些问题甚至更加尖锐和突出,从而导致了失业保险在经济改革中没有担当起应有的责任,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改革的进程。

3.巩固阶段

1999年国务院的《失业保险条例》,在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强化失业保险的保障功能、强调失业保险权利与义务的对应、体现失业保险的性质、保障职工合法权益方面无疑有很大的进步。确立了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和促进再就业的基本宗旨。将失业保险的实施范围扩大到城镇各类企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建立了国家、单位、职工三方负担的筹资机制。在支出项目安排上,强调了失业保险金及其相关支出,增加了职业介绍补贴的开支项目,取消了生产自救费和管理费。失业保险金的标准按照高于当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原则制定。提高了统筹层次,实行了市级统筹。加强了基金管理,规定失业保险基金必须存人银行的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二、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1.覆盖范围窄,多数失业者享受不到失业保险金待遇

自《失业保险条例》实施后,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比过去大,但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和就业岗位有限的实际情况比较而言,还是显得比较窄。我国广大农村还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虽然现行的失业保险条例已把农民合同工纳入社会保险体系中,规定对工龄满1年以上、雇用单位已为其缴纳失业保险费的农民合同工,可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对其支付一次性生活补助。但是,这不能覆盖大量进城从事短时间打工的农民和每年从大中专院校毕业走向社会,短期内难以就业的毕业生,他们的失业保险问题也是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新课题。

2.失业保险金来源渠道狭窄

失业保险金主要来源于征收的失业保险费,而各地的失业保险金以县(市)统筹,在当地使用。可见,失业保险金来源渠道单一,统筹层次低,防范和分散失业风险的能力不高、调剂能力差。

3.失业保险仅限于生活救助

《失业保险条例》建立失业保险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失业人员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促进其再就业。但是实际上,我国失业保险仅围绕失业人员最低生活保障展开,在如何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方面没有过多的涉及。面对越来越多的失业人员,没有相应的就业激励机制和再就业培训措施,单靠给予生活救助是不够的,最终会导致保险基金不足,无法保障众多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

三、完善失业保险制度的对策

1.调整失业保险制度理念,充分认识就业保障的重要性

社会保障应该具有就业保障的功能,其基金的支出,构成社会消费需求,与经济扩张和收缩之间存在着一种反向运动的内在联系。在经济繁荣、就业增加、收入提高、社会消费需求具有扩张倾向性时,社会保障金支出就会减少;反之,社会保障金支出就会增加。因此,只有达到充分的就业,才会从根本上减轻社会保障的负担。因此,应把失业保险制度与积极劳动政策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就业导向型的失业保障制度,以实现扩大就业的总目标。

2.进一步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拓宽失业保险基金的来源渠道

由于失业本身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因此要进一步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面,让所有非自愿而处于失业状态的人都能够享受一定的失业保障并获得就业的机会,使失业保障进一步社会化,做到应保尽保。当前,要尽快将刚毕业暂未找到工作的学生,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改革被精减下来尚未找到工作的人,农民合同工,农村潜在的失业者等纳入失业保险的范围。同时,要拓宽失业保险基金的来源渠道,建立基金来源多元化的失业保障体系,以满足基金不断增长的要求。

3.将失业保险与促进再就业工作联系起来,营造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宽松环境

推动失业人员重新就业本身就是失业保险工作的一个有机部分,失业保险除了对失业人员进行救济外,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促进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提高失业人员的再就业能力是解决失业问题的根本。因此,要将失业保险与促进再就业工作密切联系起来,加强对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做到失业培训工作经常化、有针对性,着力于全面提高失业人员的素质。另外,要营造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宽松环境,做到一要适当降低创业的门槛,减少失业人员创办企业的资金限额和各种限制条件;二要为创业者提供适当的资金支持,包括实施放宽贷款条件、降低贷款利息等举措;三要对失业人员创办企业提供一定的税费减免,降低创业的负担;四要鼓励创办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以缓解就业的压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而失业保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予以高度的重视。我国应根据实际情况,借鉴其他国家经验,不断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制度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曲宁,陈莉霞.我国失业保险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J].科技创业月刊,2008(1)

失业保险金篇7

山西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始于1995年,1995 年 10 月 1 日实施的《山西省城镇企业职工失业保险暂行条例》是 1995 年 5 月 18 日山西省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的,作为一项正式的法律文件执行。2004 年 8 月 1 日山西省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决定废止《山西省城镇企业职工失业保险暂行条例》,以后的失业保险工作按国务院颁发的《失业保险条例》执行。此后对失业保险实施过程中的相关调整以通知的形式下发,对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山西失业保险制度通过近20年的努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基本上形成了失业保险的工作体系和行之有效的实施办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表1是山西城镇在岗职工失业保险基金情况。

从1995年参加保险人数187万人到2012年380.88万人,每年平均增长约11.4万人。参加山西失业保险的人员有了很大的提高,主要原因是失业保险制度关于制度保障人群的扩充。原先的制度只适用于国有企业的职工,没有覆盖非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雇员,直到1999 年,我国《失业保险条例》的出台后,把非国有单位的员工纳入了失业保险的范围。《失业保险条例》总则第二条规定,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城镇企业事业单位职工依照本条例的规定,缴纳失业保险费。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失业人员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本条所称城镇企业,是指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以及其他城镇企业。这种参保人数稳步增长的趋势还会继续持续下去。

在这18年里,山西失业保险基金收入环比增长率都超过了10%,除了2009年,2011和2012年都超过了30%,基金收入增速很快,收入持续增长,这样充足的收入足可以满足参保人员失业时支付的需要,有利于失业保险制度的良好运行。在2009年收入下降6.67%,是由于2007和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开始深入我国各行各业导致经济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大导致。但是在党中央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积极采取措施将危机影响降到最低,遏制了这种不利的发展局面,使得我国经济平稳过渡到健康发展的道路上去。在这种背景下,山西失业保险基金收入开始大幅度提高。

山西失业保险基金支出从2007年开始,连续三年大幅度提高,尤其在2008年达到了42.51%。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受金融危机影响,经济衰退,失业人数增长过快,致使失业保险金支出增多所致。向失业人员支付保险金维持了他们在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需要,使他们不至于陷于贫困,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一般来说,失业保险基金的使用总原则为“以收定支,略有结余”,有多少基金收入,再安排多少基金支出,除此之外,还要留有一定的储备金以应付不时之需,这是失业保险制度设计的初衷。但是,从表1中可以明显看出山西失业保险基金结余过多,当年的基金结余占当年基金收入比重平均来说超过50%,这是不正常、不应该的。多年的失业基金结余量过大,说明失业保险制度设计不合理,比如说,在经济平稳发展的背景下,设计较高的缴费率导致基金收入增长过快,失业人数而又没有很多,导致很多基金闲置下来。或者没有按照制度设计所要求的支出范围支出资金。

针对失业保险基金结余过多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第一,重新制定缴费率。在《失业保险条例》第二章第六条规定,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按照本单位工资总额的百分之二缴纳失业保险费。城镇企业事业单位职工按照本人工资的百分之一缴纳失业保险费。该规定实行已有10余年,现在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10年前相比,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有关专家应该切实分析内外环境,运用精算等手段重新制定缴费率,适当降低缴费率,可以为企业和员工减负,这样可以降低企业成本从而培养竞争优势,以便使企业发展壮大,也有利于员工收入的提高,提高生活水平,可谓一举两得。

第二,严格按照制度规定的支出范围支出资金。在失业保险制度的构成中,基金一方面用于支付保险金以保证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需要,另一方面,要将基金用于促进就业等方面,以便使员工稳定就业。《失业保险条例》第十条规定,失业保险基金用于下列支出:失业保险金;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医疗补助金;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的失业人员的丧葬补助金和其供养的配偶、直系亲属的抚恤金;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接受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的补贴,补贴的办法和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国务院规定或者批准的与失业保险有关的其他费用。2007 年山西省出台了《关于加强失业保险管理进一步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功能的意见》(晋劳社厅发[2007]138 号)。既然有明文规定,相关经办机构及工作人员应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合理安排失业保险基金,将其中一部分用于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等方面,提高失业者的技能和素质,以便使其适应新工作的要求,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实现人生价值。

第三,适时情况下,扩大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范围。现行制度下,没有规定基金用于预防失业方面,这是制度的盲区。在时机成熟时,应该将预防失业的功能加到制度中去,从而从源头上抑制失业的发生。可以加快建立失业预警机制,完善劳动力市场,使劳动力供求信息能够及时传播等。

山西失业保险制度从建立到现在,历经近20年,发挥了制度最本质的功能,那就是为失业者提供经济收入保障基本生活需要,维护社会稳定以及防止社会分裂。但是制度运行到现在,面临的经济社会环境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应该与时俱进,对失业保险制度进行改革,从预防失业和促进就业着手,使失业保险制度朝着多功能的方向发展。

失业保险金篇8

关键词:失业保险条例 预防失业 促进就业

失业问题是市场经济中一个永远的话题,也是政府干预市场理由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政府为了解决市场初次分配的不公平和不合理的重要手段是建立包括失业保险制度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再分配维护公平。失业保险是指国家依法强制实施的,通过国家、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渠道由社会筹集集中建立失业保险基金,对因失业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在法定期限内支付失业保险金以满足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要和通过转业培训、职业介绍等途径使劳动者重新就业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失业保险制度要发挥社会安全网和反经济周期等功能的前提是失业保险基金充足和稳定。如果没有充足和稳定的失业保险基金,就谈不上失业保险制度的稳定运行,所以有必要了解失业保险基金的运行情况,以便改革如今的失业保险制度,使其更好地为社会、为人民服务。

山西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始于1995年,1995 年 10 月 1 日实施的《山西省城镇企业职工失业保险暂行条例》是 1995 年 5 月 18 日山西省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的,作为一项正式的法律文件执行。2004 年 8 月 1 日山西省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决定废止《山西省城镇企业职工失业保险暂行条例》,以后的失业保险工作按国务院颁发的《失业保险条例》执行。此后对失业保险实施过程中的相关调整以通知的形式下发,对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山西失业保险制度通过近20年的努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基本上形成了失业保险的工作体系和行之有效的实施办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表1是山西城镇在岗职工失业保险基金情况。

从1995年参加保险人数187万人到2012年380.88万人,每年平均增长约11.4万人。参加山西失业保险的人员有了很大的提高,主要原因是失业保险制度关于制度保障人群的扩充。原先的制度只适用于国有企业的职工,没有覆盖非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雇员,直到1999 年,我国《失业保险条例》的出台后,把非国有单位的员工纳入了失业保险的范围。《失业保险条例》总则第二条规定,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城镇企业事业单位职工依照本条例的规定,缴纳失业保险费。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失业人员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本条所称城镇企业,是指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以及其他城镇企业。这种参保人数稳步增长的趋势还会继续持续下去。

在这18年里,山西失业保险基金收入环比增长率都超过了10%,除了2009年,2011和2012年都超过了30%,基金收入增速很快,收入持续增长,这样充足的收入足可以满足参保人员失业时支付的需要,有利于失业保险制度的良好运行。在2009年收入下降6.67%,是由于2007和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开始深入我国各行各业导致经济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大导致。但是在党中央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积极采取措施将危机影响降到最低,遏制了这种不利的发展局面,使得我国经济平稳过渡到健康发展的道路上去。在这种背景下,山西失业保险基金收入开始大幅度提高。

山西失业保险基金支出从2007年开始,连续三年大幅度提高,尤其在2008年达到了42.51%。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受金融危机影响,经济衰退,失业人数增长过快,致使失业保险金支出增多所致。向失业人员支付保险金维持了他们在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需要,使他们不至于陷于贫困,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一般来说,失业保险基金的使用总原则为“以收定支,略有结余”,有多少基金收入,再安排多少基金支出,除此之外,还要留有一定的储备金以应付不时之需,这是失业保险制度设计的初衷。但是,从表1中可以明显看出山西失业保险基金结余过多,当年的基金结余占当年基金收入比重平均来说超过50%,这是不正常、不应该的。多年的失业基金结余量过大,说明失业保险制度设计不合理,比如说,在经济平稳发展的背景下,设计较高的缴费率导致基金收入增长过快,失业人数而又没有很多,导致很多基金闲置下来。或者没有按照制度设计所要求的支出范围支出资金。

针对失业保险基金结余过多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第一,重新制定缴费率。在《失业保险条例》第二章第六条规定,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按照本单位工资总额的百分之二缴纳失业保险费。城镇企业事业单位职工按照本人工资的百分之一缴纳失业保险费。该规定实行已有10余年,现在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10年前相比,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有关专家应该切实分析内外环境,运用精算等手段重新制定缴费率,适当降低缴费率,可以为企业和员工减负,这样可以降低企业成本从而培养竞争优势,以便使企业发展壮大,也有利于员工收入的提高,提高生活水平,可谓一举两得。

第二,严格按照制度规定的支出范围支出资金。在失业保险制度的构成中,基金一方面用于支付保险金以保证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需要,另一方面,要将基金用于促进就业等方面,以便使员工稳定就业。《失业保险条例》第十条规定,失业保险基金用于下列支出:失业保险金;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医疗补助金;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的失业人员的丧葬补助金和其供养的配偶、直系亲属的抚恤金;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接受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的补贴,补贴的办法和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国务院规定或者批准的与失业保险有关的其他费用。2007 年山西省出台了《关于加强失业保险管理进一步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功能的意见》(晋劳社厅发[2007]138 号)。既然有明文规定,相关经办机构及工作人员应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合理安排失业保险基金,将其中一部分用于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等方面,提高失业者的技能和素质,以便使其适应新工作的要求,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实现人生价值。

第三,适时情况下,扩大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范围。现行制度下,没有规定基金用于预防失业方面,这是制度的盲区。在时机成熟时,应该将预防失业的功能加到制度中去,从而从源头上抑制失业的发生。可以加快建立失业预警机制,完善劳动力市场,使劳动力供求信息能够及时传播等。

山西失业保险制度从建立到现在,历经近20年,发挥了制度最本质的功能,那就是为失业者提供经济收入保障基本生活需要,维护社会稳定以及防止社会分裂。但是制度运行到现在,面临的经济社会环境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应该与时俱进,对失业保险制度进行改革,从预防失业和促进就业着手,使失业保险制度朝着多功能的方向发展。

(陈健辉,1993,男,山西介休人,山西财经大学学生,主要从事经济学和社会保障领域研究;郑纬仁,1992,男,山西阳泉人,山西财经大学学生,从事社会保障领域研究。)

参考文献

[1]宋佳佳.山西省城镇职工失业保险运行状况研究.2012,5,16

上一篇:车保险范文 下一篇:安邦保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