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誉:无解的方程式?

时间:2022-10-24 10:39:54

【前言】网络信誉:无解的方程式?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互联网作为崭新的媒体,它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就在于它提供了“海量信息”。不过人们还是不断抱怨:网络供给的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并不多,所以就有效信息而言,仍然是“供大于求”了。漫无边际地搜索和浏览,长时间地接触重复的、平面化的信息,无疑是对“注意力”的巨大浪...

网络信誉:无解的方程式?

网络作为一种新媒介,已经影响和冲击人类的思想和感觉的方式,给人类带来不同以往的阅读、交流和日常生活经验,特别是对于正在网络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

美国ABCNEWS网站曾经发表过一个调查结果,该调查的主题是:请读者用一个词来描述现在的年轻一代,得到的结果是,被用来描述年轻一代的词有120多个,包括“.com一代”、“眼球一代”等。

这些词尽管表达各异,但大多与网络有关。一位英国的自由撰稿人Vivien Marx把当前由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介向网络新媒介演变的趋势,形象地比喻为从“沙发土豆”到“鼠标土豆”(“沙发土豆”指的是那些拿着遥控器,蜷在沙发上跟着电视节目转的人;“鼠标土豆”由此引申出来)。这些都表明,网络媒体已经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媒介时代。

对于“社会”而言,网络媒体迅速把人们带进一个被称之为“资讯社会”或“网络社会”之中。但是,当人们欢呼“新媒介”、又一次带来 “人的延伸”之时,或许拓宽的视界内,欣赏到的并不是“网上风景无限”。新媒介本身就是矛盾体,它活跃着的信息细胞,有良性的,也有恶性的,一概都在网络上奔流。好在人具有自省能力,面对网络新环境,人们从人、社会和人文多种角度开始了反思、质询乃至批判。

“个人化”导致“荒漠化”

互联网作为崭新的媒体,它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就在于它提供了“海量信息”。不过人们还是不断抱怨:网络供给的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并不多,所以就有效信息而言,仍然是“供大于求”了。漫无边际地搜索和浏览,长时间地接触重复的、平面化的信息,无疑是对“注意力”的巨大浪费。这里首先要廓清“知识”与“信息”的区别,“简单地说,知识是人经过精心研究后的信息,即被深度注意、处理后的信息。一个内容提供商所承担的,应该是知识导航和知识集成的角色。”

互联网技术的重要特点,是它的传输模式不再是中央控制式的,而是分布式的。这是技术发展带来的传播模式变革。由此带来的个性化“网络生存”也呈现出异样景观,如“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传播在互联网上并行不悖,聊天室代替了观众热线,视频点播代替了听众点播,BBS互联网技术导致每个人都可以低成本进入传播业……似乎尼葛洛庞帝的著名预言――网络技术终将实现“每个人都可以办一个没有执照的电视台”,已经伸手可及。但是,正如以牺牲“个人化”为代价的大众传播会导致眼球的荒漠化一样,听任个人化无节制的发展,也可能导致另一种更可怕的荒漠化。有识之士已经在惊呼,这种荒漠化已在互联网上初现端倪。比如,随便进入一个聊天室,人们会惊异地感叹:人们的语言、情感怎么会贫乏到如此程度?

互联网上绝对的“个人化”,完全可能导致“致命的自由”问题。网络时代的“无政府在线”、权威的失落以及传统价值观念的颠覆,其实不可能造就一种新的文明,相反,却有可能使文明在技术高歌猛进的表象下惊人地退化。

网络遭遇信用危机

随着网络的触角在世界各地快速地延伸,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上网冲浪,然而,人们从众多的网站中看到的竟然是一堆堆信息垃圾、无聊和谎言。一位美国教授曾发话:别去互联网,那里是一个比无聊电视节目发源地更糟的地方。正由于此,许多人在网上看到一条消息――哪怕是知名商业网站的新闻信息,都要逐一求证于传统媒体。

种种迹象表明,网络媒体的确经受着信誉危机。探究原因,“一方面,这是众多网站为吸引注意力不得不‘制造’某些轰动型心问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在于网站们没有能力去辨别一些信息的真伪,只得任虚假信息大行其道。此外,各国政府至今尚未找到管理互联网信息服务的上佳办法,也使得网络信息者在‘信息经营’时有恃无恐。”

不仅如此,就像网络“病毒”无所不在一样,新媒介带来的“疑难病症”还是综合性的。人们发现,几乎每个荧屏马赛克,都渗透着网络“无形病毒”带来的潜在威胁,譬如,网络对政治管理带来的冲击,网络与人文精神之“失落”,网络带来语言规范问题,网络,网络与青少年精神障碍……许多社会和人文学者都曾从不同学科角度,发出针对新媒介的“盛世危言”。

构想新媒介形态

“生态”一词,似乎总在人们面临新的困境、新的危机、新的焦虑之时,才显得那么重要。面对大众传播新一次的“开垦”而造成的“荒漠”,新媒体的阅听人应该以更富有建设性的姿态,承担起“绿化”的工作。

网络媒体作为正在发育的新媒介,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是孤立的工具,而不能赋予它更多的理想色彩和强加的意义。因此,对“使用者”而言,新媒介本身并不存在固有的道德意义,而是取决于一些特定的面向和变项,以及“使用”的态度。这些变项包括:(1)互动性程度;(2)使用者所经验的“社会临场感”或社交的程度;(3)自主性程度;(4)享乐的程度;(5)私人化程度。

鉴于以上几个“变项”,网民如能认识网络媒体的性质以及与“使用”的关系,从“虚拟环境”中找回自身,并使个人的心智、情感保持必要的张力,那么人就不会在“延伸”中迷失自我。

网络媒体既然是作为一种媒体存在,也就必然与其他媒体有着许多共同点。尽管先进技术为网络媒体增添了飞翔的翅膀,尽管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使人们产生了追赶不上的强烈感觉,甚至没有停下来思索、品味、享受一下的闲暇,但是,“内容生产”依然是网络媒体的灵魂,质量和特点是网络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社会效果是评判一个媒体网站办得成功与否的客观标准。

从传播的观点看,新媒介也带来诸多变迁的征兆:一是社会与文化的藩篱重新获得注意力;二是政治传播模式的潜在变化,“旧式”的训示方法似乎不再适用;三是共同的公共领域有衰落的迹象,共同文化模式呈现出分裂的态势。

互联网正在造就一种新的文化。旧文化的缺陷使我们对新文化抱有幻想,以致于轻易地忽略新文化暗藏的玄机。无可置疑,网络媒体将使大众媒体所造就的权威和权威体系受到挑战,但网络媒体的文化价值并非必然走向文化的“无政府主义”和价值的“虚无主义”。每一种文化在肌体更新过程中都有它的难题,都可能面临自我毁灭的危机。新媒介赋予了我们时代新的契机,即我们应如何在一个开放性的环境,去重新创造“经典”、“权威”――树立起新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这或许是一种艰难的努力,但我们必须走出“荒漠”,重建人类富有生机的“精神家园”。

(徐国源/苏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上一篇:新闻网站:用好RSS双刃剑 下一篇:模糊的网络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