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自主学习中的变式练习

时间:2022-10-24 07:39:35

浅谈自主学习中的变式练习

摘要:变式是变换概念肯定例证的非本质特征以突出本质属性的变化形式。它在学科教学中运用十分广泛,尤其在知识巩固深化阶段加强变式练习的设计,可使学生对知识或技能展开得到更为广泛的概括。

关键词:自主学习 变式练习 设计

一、变式练习的含义

变式练习就是在其他有效学习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变化概念和规则例证的练习。换而言之,是指依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及学生心理状态而设计的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变化练习,即变换内容、形式和角度的练习。设计变式练习时一般要遵循四个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一切练习形式的灵魂,只有依据教育学、心理学和逻辑学的科学原理来设计各种练习,才能以最少的练习量,花最少的时间,收到最好的效果,设计练习应充分利用旧知,在已知的前提下做适当迁移,并注意由易到难,顺序渐进。另外,还应注意将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结合起来,将及时和间时练习结合起来,将口诵心记和动手操作结合起来。

2.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是使学生练习能收到实效的保证,也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理论在教学工作中的体现。练习什么,怎样练习,练习多少,都要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状况等实际出发,而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搞花架子,把学生带进题海迷宫。

3.灵活性原则

设计变式练习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变换练习形式,改变一层不变的呆板重复的练习状况,以不断激活学生的学生兴趣和有意注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认识层次,从而提高练习质量和学习效果。因此,采取什么形式的练习方法和确定什么练习内容,要视具体情况灵活安排,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熟练掌握各种练习技巧,根据情况随时做出最佳构思,制订最佳练习方案。不可因循守旧,死搬教条。

4.针对性原则

灵活性、实用性的基础是针对性,而针对性的前提则是教师对训练的目的、任务、内容、对象等有全面的了解。只有充分了解情况,才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因此,在设计练习时一定要对各种情况,灵活多变、优化组合、精选精练,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二、变式练习的种类

设计变式练习的方法多种多样,但依据人们的归纳、演绎、类比三大逻辑思维规律,可演化成下列若干方法:

1.归类法

归类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帮助学生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教师可将某一类或某阶段所学知识梳理归纳起来,设计一些练习题供学生练习,这将有助于学生对这一阶段的知识产生较全面系统的认识。在若干个别现象中找规律。如学习一部分文言文之后,可将有关文言文实词、虚词、通假字等各类知识加以归纳以便使学生头脑中分散零乱的知识形成系统或模块,从个别的感性的认识上升到一般的和理性的认识,加深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比较法

比较法在各类科学研究和教育过程中都被广泛采用,因为这种方法能使人最清晰、最便捷地认识不同事物的特征和区别。将这种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的练习之中,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辨别不同事物特点的能力,并通过比较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由低级认识阶段上升到高级认识阶段。比较练习的方法特别适用于抽象概念教学过程中。如语言类中的词汇、语法、修辞等知识的学习时,将实词、虚词的用法,单句、复句的结构,明喻、暗喻、借喻的形式等作比较练习,学生就能较快地理解掌握这些知识。比较法又有类比和对比两种形式。

3.变序法

当我们沿着一定顺序教学一段较长时间以后,学生对这段时间所学内容会产生一种自然排序,若总按这种顺序出题练习,往往会使学生产生思维定势或抑制。如果当我们忽然打乱原有顺序,实行知识结构的重组,不仅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而且可以充分暴露学生对某些知识掌握的缺漏,帮助学生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块,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4.分解法

当某段时间或某方面知识内容过于复杂时,过多的练习会使学生陷入思维混乱状况,不利于透彻理解和掌握,此种情况宜将内容作些分解,设计一些单项练习,重点突破,逐步积累,最后形成整体。如开始学应用题时,如果一开始就要学生综合运用,学生会感到难以顾及,往往欲速则不达。不妨可多作些单项练习,提高能力,逐步扩展,不断提高。

5.综合法

综合法与归类法有相同的地方,但也有明显区别。归类法是将同类知识加以陈列,设计成一定形式的练习;综合法是将一段时间所学的各种内容,或某不部分教材的所有知识内容以及各方面的能力训练揉合起来,设计成一单元或一整套的练习。这种练习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练习量比较大,能比较全面地训练和检测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6.辐射法

辐射法是复习旧知识,扩展思维的极好办法,这一方法特别适合于综合复习中的练习。所谓辐射法,就是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由这一点扩散开去,像车轮的辐条或太阳的光线一样将若干知识由这个中心引伸开去。这种练习法与“画脑图”或画“知识树”的方法相类似,既能促进学生知识的系统化,又能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7.迁移法

如何帮助学生实现课堂知识的迁移早已引起了就教育者的高度重视。众所周知,知识的迁移是帮助学生根据已知获取未知,有书面知识到实践技能,由知识掌握到知识运用的必由之路。因此,设计好迁移性练习题,对学生巩固已知,探求新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样的练习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仿词造词、模仿写作、引伸阅读等。

除上述七种外,还有提炼法、竞赛法、游戏法、表演法、列表法、画图法等。教师也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在工作中不断探索。总结出更多的练习方法,在原来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变换练习形式,提高学习效率。

三、实施步骤

1.课前要分析学生已学知识和常规练习方式

了解学生可能形成的思维定势,找准切入口,选择最能调动学生思维和学习积极性的练习方式设计练习。因此,设计时要“巧立名目”,精心设疑,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时候,忽然“柳暗花明又一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

2.课间要观察了解学生的练习情况

及时收集反馈信息,找出知识空缺和练习漏洞,以便补练。由于课堂教学是学生得以“解惑”的主要渠道,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传播知识的重要途径,只有课内观察了解了学生的练习实际的情况,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胸有成竹,教师在后续的教学中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在错综复杂的等量关系,千头万绪的理论辩证中寻觅、总结科学的解题经验。

3.课后继续收集各种信息资料

补充少量练习,尤其是注意学生的个别练习,做好知识的巩固和扩展。课内例、习题的练习毕竟有限,收集的信息也受到多种因素的约束,因此,要进一步提高练习效果,需要当补充课后练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巩固记忆,从而完善自身的应变能力、应用技巧。使整节课前后贯通,紧密相连,形成知识网络体系。

上一篇:抓好三个环节,促使后进生转化 下一篇:六想\四精\四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