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恶搞的对策探析

时间:2022-10-24 05:39:24

网络恶搞的对策探析

恶搞是一种特殊的互联网亚文化,它是以文字、图片、动画和短片为手段,以颠覆的、滑稽的、莫名其妙的无厘头来表达个人思想的一种方式。技术上借助网络这一载体。针对具有一定影响的作品、人物、事件,以文字或图像为手段,通过剪辑、重组,形成新的作品,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思想感情,借以消解崇高、颠覆道德、重估价值。从“后舍男生”恶搞“假唱”到“非常真人”的“真人漫画版”,从胡戈《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到《鸟笼山剿匪记》。恶搞之风愈演愈烈。一系列恶搞视频短片接连不断地在网络上传播,网络恶搞涵盖了文学、艺术等几大方面。这一切聚成一种氛围,正在形成一种新的娱乐文化形式。为什么恶搞文化在受众群里如此风靡,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新媒体环境下互联网技术的突破是网络恶搞形成的根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民众可以通过互联网渠道成为传播者,他们也渴望表达意见、发表观点、展现自我、参与社会事务。因此,互联网成了他们实现自我、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由于电脑制作手段的方便快捷,创作不再为专业人员独享。普通网民也可以便捷地进行创作,并同时兼顾创意、素材等方面,这些都为网络恶搞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另一方面,社会环境的宽松,文化多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都为恶搞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上世纪90年代以后的文化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以个体性的欲望释放为内在基础,娱乐化为表现形态的享乐消费文化。这种与传统文化消费方式截然不同的娱乐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当代人的生活方式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与当前社会发展带来部分人的大量闲暇相关。同时,作为一种忙碌而紧张的竞争时代的精神调整心理修复手段,大众也希望看到一些新鲜有刺激的东西来满足审美疲劳的神经。

二、信息渠道多元化、社会热点的大众化是网络恶搞发展的土壤。在信息渠道多元化的当今,重大事件不再轻易被“把关过滤”掉,许多社会热点会通过互联网迅速传播。大部分恶搞视频短片,所涉及到的事件和人物与社会热点事件、热点问题、公众人物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就是对电影《无极》的重新解构。胡戈以一种嘲弄、调侃的方式对《无极》进行了重新解构,其成功与陈凯歌这一名人及《无极》有很大的关系。就是最没有“内容”的“后舍男生”对口型假唱,他们所选择的歌曲也是在乐坛上非常流行的。这些恶搞短片中所涉及到的事件、问题及人物都与现实社会中的热点事件、焦点问题和公众人物有很大的关联,所以,才造就了那些短片及创作者的成功。才有了那些短片能得以广泛、快速地传播的现实基础。另外,在网络传播环境下,随着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专业传播组织不再能垄断传播平台,来自民间的不能登大雅之堂、具有肆无忌惮风格和充满反讽意味的“草根文化”则有了大行其道的空间。

三、受众的娱乐需求是网络恶搞的最大推动力。互联网是年轻人娱乐的天堂,我国网民构成明显呈现低龄化趋势。互联网娱乐化、强调个性,作为网络多数用户的年轻人,他们是恶搞作品的追捧者,也是恶搞作品的积极创作者。浏览和制作恶搞作品成为许多年轻人寻求娱乐的主要方式。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受众也希望看到一些新鲜的东西,甚至是有刺激的东西来满足处于审美疲劳的神经。网络恶搞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受众的娱乐神经。恶搞成为青年们解构权威的一种方式,成为青年大众集体娱乐的一种文化行为,甚至成为无名小卒一夜走红名扬天下的一条捷径。恶搞制作者在用一种亲切的甚至是暧昧的方式体验着时代的娱乐精神。虽然恶搞作品在总体技巧和思想上都还稚嫩。但在“恶搞文化”下。在受众审美的需求下,恶搞作品充斥整个网络,各式各样的恶搞组合,芙蓉姐姐、后舍男生等恶搞人群铺天盖地而来。在恶搞人群中大多数人推崇创新、浪漫、自由、思想多元化,厌烦因循守旧按部就班,多从事具挑战性的新锐行业。接触的是最前端的科技信息。正是这些人掌握了恶搞文化的精华要义,并对此进行深刻剖析和利用,大胆地借助游戏精神为外在形式,并赋予其具有冲击力的内容。最终使恶搞成为一种文化。

网络恶搞现象刺激了一部分受众的创作积极性,青年是网络恶搞文化的主要的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大众文化的兴盛为他们提供了制造网络恶搞作品的舞台和生存路径。一种新的媒介现象产生后。我们应该谨慎地分析其发展的合理性。综合分析,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引导恶搞文化向着健康文明的方向行进。

首先,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维护,限制恶搞范围。恶搞以其娱乐性内容与网络传播的娱乐功能相结合从而拥有可观的受众市场,而网络恶搞的娱乐功能是建立在对主流文化的重新解构和颠覆的基础之上,不利于中国网络文化的和谐发展。网络世界虽是虚拟空间,但可以映射真实社会的许多方面。因此,对网络世界的相关立法进行完善就显得迫切且必要了。我们要依法理清恶搞的合法性边界,要在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约束恶搞的范围。有关优秀的文化成果、传承的民族精神、历史遗产、社会公德、民族信仰、法律条规等内容应禁止恶搞。应依法保护公民的隐私权、著作权等人身权利,从而形成和谐有序的网络文化。

其次。通过技术手段进行监管,净化网络空间。有些恶搞者充分利用网络的匿名性特点,使用公共计算机隐藏其真实身份,随意传播“组装”的音视频及图片,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即使造成侵权行为,也因无法界定其真实身份而逍遥法外。这给网络监管带来一定的难度。对网络传播实行有效监督应加大技术监管力度。第一,推行半实名制,即每名网络使用者应拥有惟一的网络身份证,与其真实身份对应。当传播图片、音视频信息时。必须输入网络身份证编号,以此保证传播内容质量。而在公共论坛中可以允许匿名评议。因为此乃公众参与社会生活、构建民主政治的平台。第二。加强媒介组织的“把关”力度。随着传播权力的分化。网民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在博客、播客、空间、论坛中。存在着许多不文明的垃圾信息,需要网站行使必要的“把关”,过滤不良信息,不能纵容异类恶搞随意扩散。同时,加大网络安全技术的开发力度。从技术上阻止、打击不良信息的传播。网络媒体的“把关人”们应联合起来,运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网络文化建设。文明办网,文明用网,合理运用网络技术净化网络空间。

第三,德法互动,培养公民的媒介素养。恶搞文化吸收后现代主义的拒绝同一、质疑宏大叙述的特征,以去中心化、互文性等特质和宣泄式的解构满足’大众对休闲娱乐的文化诉求,从而迅速占领大众文化的主导地位。然而,恶搞文化形成的浅层次阅读会导致大众文化走向粗俗或浅薄,可能导致公民责任感的淡漠、价值观的紊乱。诱发社会的离心倾向。因此,加强公民的媒介素养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中国特色的网络环境,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媒介素养培训体系。我们不仅应该强调“传播能力”、批判解读,更应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社会学习中,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学界教育界的引导和推动力量,调动企业大力配合,全民行动。构建“社会行动者网络”。

上一篇:《七色光》:勾勒梦想的彩虹 下一篇:明代景德镇青花瓷装饰中的文人画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