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景德镇青花瓷装饰中的文人画特征

时间:2022-07-14 03:18:08

明代景德镇青花瓷装饰中的文人画特征

摘 要 明代文人画成为主流,这对当时处于鼎盛时期的景德镇青花瓷装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影响是怎样产生的,文人画特征在青花装饰中又是怎样表现的。本文从它的历史背景,产生文人画特征的成因,在青花装饰中的表现以及对国外的影响来论述。

关键词 青花 装饰 文人画

中图分类号:K876.3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随着宋代白描的成就出现了宋磁州窑黑画,随着元代水墨画成就了元青花,随着明代成化朝宫廷绘画成就出现了成化斗彩。明代文人画成为主流,这对当时处于鼎盛时期的青花装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丰富了青花装饰的同时为文人画的传播做出了一定贡献。

1 景德镇瓷器绘画的历史

青花瓷器生产的真正成熟期是从元代的景德镇开始的,元代的景德镇青花瓷器装饰题材丰富、层次繁密、主题纹饰鲜明、异域风情浓厚。明初,明统治者在景德镇珠山设立官窑,至此景德镇迎来了官窑民窑并行发展的时期。官窑青花瓷器的绘制风格一向以严谨庄重著称,而这时民窑青花瓷器的绘制风格则日趋简率,画面亦摆脱了元代伊斯兰风格的影响,呈现出真正的中国特色。在表现形式方面,自明代中期始,景德镇青花瓷器的装饰风格中已呈现出图案性装饰逐步让位于绘画性装饰的倾向。明代晚期随着官窑的衰颓以至覆亡,景德镇的民窑青花瓷器绘画艺术迎来了发展的顶峰,尤其在文人画大肆盛行的年代,这一时期的景德镇青花瓷器绘画艺术风格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新风貌。

2 景德镇青花瓷器人文画特征的成因

2.1 社会经济原因

经济基础决定文化上层建筑。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明代晚期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绘画艺术作品中文人画风格的强化,归根到底离不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以新经济思想的出现为支撑的,这种新经济思想主要是指明代中晚期以来在经济生产生活中形成的重商思想。自明代中期哲学思想家王阳明提倡“四民平等”说始,迄于明末,不少“异端”思想家都提出了重商的口号,如何心隐的“商贾大于农工”说,李蛰的“商贾也何鄙之有”等言论,这些思想对于提升商人的社会地位具有极大推动作用。正是由于晚明思想家从理论上对于以商人为主体的市民阶层社会地位的呼吁呐喊,使得他们对于自身的存在价值有了更为自觉的认识。

“自燕云而北,南交趾,东际海,西被蜀,无所不至。”这说明当时的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不仅有着广泛的销售市场,也说明民窑瓷器是当时新型市民阶层普遍使用的生活必需品。瓷器方便实用,价格低廉,在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的社会背景下面对的销售对象是非常广泛的。有供应给广大农村的粗瓷,也有供应给国内外市场的普通瓷器,产品层次丰富,花色造型多样。成为主潮流的文人画自然不可避免地被引入青花装饰之中以适应消费市场的需求。当时大量青花产品运往海外市场,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使景德镇不仅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也成为全世界的制瓷中心。

2.2 文化原因

文人画艺术形式树立的正统地位必然会引起社会民众的顶礼膜拜,成为一种文化潮流。但是一向自恃清高的文人画家大多是不屑与下层社会民众交往的,因此地位相对低下的市民阶层一般无法直接接触到这些文人绘画作品,而明代晚期社会经济发达的地区亦是文人画风活跃之地。发达的经济成就了发达的消费市场,发达的消费需求决定了瓷器的大生产量。敏锐的景德镇制瓷工匠吸收了这一艺术形式,他们生产的青花日用器皿由于模仿了文人画的画风则迎合了市民阶层的审美需要,故这一消费群体亦更加愿意购买此类产品。

2.3 思想心理原因

在思想史上,晚明是一个由礼教道学权威所构成的社会,逐渐转变为着重个体生命、和现实生活世界取向的时代。以泰州学派为代表的晚明思想界将明代中期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发扬光大,主张‘舍末求本,弃虚务实’。李蛰提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与童心焉者也”,,强调创作要“发于性情,由乎自然”。

社会思想的转变则使得工匠的地位有了一定提高,进而促进了工艺的发展,使机械的、被动的劳动转化成了具有创造性、审美化特点的活动。景德镇青花器皿表面绘画题材的选择及绘制过程,事实上也是一种艺术设计活动。他们将这种无形的思想意识在有形的青花器皿表面上以文人画的风格特征含蓄地向人们展示出来。民窑工匠的创作思维得益于文化思想的解放,包括他们表现能力也是在这种文化理论背景中逐渐完善,文化思想的解放同时促成了明代晚期景德镇青花瓷器绘画艺术作品中文人画特征的强化,而当时这些作品中大量出现的“青藤白阳”笔意正是明代晚期文化解放思想的具象反映。

3 文人画影响青花装饰的表现

宣德青花瓷的画面布局和中国的写意画极为相似,线条上的浓淡晕散很像在宣纸上作画的效果,运笔用墨上生动活泼、气韵生动,其妙造自然表现出中国文人画般的旨趣。宣德青花仕女图梅瓶是宣德民窑中的精品,这两件梅瓶一个高31厘米,另一个高30 厘米。器型敦厚、胎体厚重、圆唇口,短束颈,肩较丰满,瓶腹以下渐收至底稍外扬。青花装饰以弦纹分隔为四部分:颈部为卷草纹,肩饰折枝牡丹和折枝茶花,腔部绘变形莲瓣纹,腹部主题纹饰均为仕女图,仕女描绘虽逸笔草草,却十分传神,带着文人画风。梅瓶通体釉面泛青,比较滋润。

明宣德青花松竹梅纹碗是一件极似文人水墨画风格的瓷器佳作,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其用笔极为讲究,在一顿一挫间,恣意舒放,,气势张扬。布局上高低错落有致,浓淡深浅得宜,竹叶用双勾线,清新雅拙;松皮像老龙鳞,苍劲有力。让你很难看出它出自文人之手,抑或工匠所为。

晚明士人喜好赏玩瓷器,懂画,也作画,自然会对瓷器纹饰有所要求,概括地说,其纹饰要么是表现他们熟悉的生活,并做到“气韵生动”,要么是有古意,并要求绘画题材是“多见能精”的画面。晚明士人的兴趣取向对于景德镇瓷器绘画施加了影响,例如“天启青花山水人物图盘”所画,虽然所画线条仍存在刚硬屈铁的明代院体特质,但总的情调已经大大趋向幽柔,特别是配合了线条的浓浓淡淡的青花分水之笔,把勾线之硬的感觉冲淡了不少。山水的近景、中景、远景之江南景色层层推远,大大增加了那种江南文人意境。

明代青花花鸟画,往往以灵动的笔性,自由的性情,生活的意趣,活泼的构思,直入中国绘画的“气韵生动”境界,这与明朝蓬蓬勃勃开展的文人大写意花鸟画有很大关系。如“万历青花竹林鸟雀纹罐”所画,则有脱离民间图案向文人大写意花鸟画靠拢的倾向。例如竹子的勾写就有徐渭的特点,“万历淡描青花竹石纹盘”以淡青花表现一组高坡上被劲风吹动的竹子,竹子吹的与左边的流云融为了一体,淡淡的青花在这白色瓷质的包围中显得意境高雅。

4 结语

绘画陶瓷青花的人往往世世代代都是民间陶瓷工匠,他们扎根于民间美术,并用民间美术的根去吸收文人画的特点。如《饮流斋说瓷·说花绘第五》云:“明瓷之画也,用笔粗疏而古气横溢,且有奇趣”文人画讲求诗书画统一,逸笔草草,不求工整,注重笔墨情趣,妙意横生,恬淡幽柔,这些特征在明代民间青花瓷画中都能找到踪影。明代文人画的繁荣给景德镇青花瓷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丰富了青花瓷器装饰又为文人画风格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 孔六庆.中国陶瓷绘画艺术史.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2] 冯先铭.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3]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编著.中国美术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4] 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

[5] 陈雨前,郑乃章,李兴华.景德镇陶瓷文化概论.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

上一篇:网络恶搞的对策探析 下一篇:好节目带给观众的不仅仅是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