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如何办出自己的特色?

时间:2022-10-24 05:38:24

地方院校如何办出自己的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关于高等音乐教育改革,国内同道摸索了很多年,也争论了很多年,应该说,改革的成果是十分显著的,但同时问题也还不少。在整个高等教育超常规发展的时代大潮之下,我国高等音乐教育在整体规模连上了数个台阶之后,近年来至少在规模上有了渐趋稳定的迹象,人们开始将注意力真正转向对质量与特色的追求上来。改革一旦步入深水区,下一步究竟该何去何从,有的高校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思路,并将设想逐步付诸实践当中;有的似乎还在迷茫、犹豫和观望。笔者年前参加在海南举行的“第五届全国高等院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合唱指挥教学改革研讨会”,与会议期间聆听了由海南师范大学蓝韵合唱团举行的“黎族合唱专场音乐会”,并为其浓郁的南国海岛风情所吸引,甚觉欣喜。观察其他与会代表神情,会下偶尔闲谈,了解到大多数代表有着与我相同或相近的看法,觉得音乐会给了人们意外的惊喜。会后归来,忙于教学及期末各种事务,未曾刻意去回忆,可是黎族音乐那优美动人、感人至深的旋律,常常在不经意间闯入大脑、重新响起。这不免使我陷入了沉思:一场音乐会而已,远未达国际一流,甚至国内一流都算不上,为何竟让我如此牵肠挂肚、难以释怀?

首先,我必须承认,这确实是一场极具特色的音乐会。音乐会在唯美动人的《敬酒歌》歌声中拉开帷幕;《捡螺歌》、《舂米谣》再现了黎族人民生产劳动的场景,抒发了黎家女子丰收的喜悦;《咚嘀啷》反映了黎族青年的热情好客;《斗牛调》以黎族传统体育斗牛活动为主题,表现了黎族男子们的热情豪放、威武雄壮;《久久不见久久见》是一首情歌,它将青年男女恋爱时的心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祝寿歌》根据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音乐片段编创而成,表达了对亲友们美好的祝愿;《打柴歌》取材于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打柴舞”,是一首带有原始祭祀活动特点的歌曲,曲风雄劲、气氛热烈。八首作品各具特色,又浑然一体,较为立体地描绘了海南黎族人民的生活情状,刻画出他们的精神面貌,反映了黎族人民淳朴、乐观、耿直、坚毅的民族品格。公平地说,也许从合唱艺术专业的角度,蓝韵合唱团还算不上国内最优秀、成熟的合唱团体,他们在声音的融合度以及合唱团员的默契度上尚存在较大可提升的空间,但是这并不妨碍整场演出的精彩,听着合唱队努力融合黎族民歌唱法特色的用声,看着合唱团员穿着民族盛装载歌载舞的画面,尤其是极具原生态唱法的几位领唱歌手的特殊嗓音,以及黎族特色乐器鼻箫、叶哨等的穿插运用,都让人印象深刻、回味无穷。

单单一场音乐会说明不了太多问题,可是笔者还了解到:海南黎族著名歌唱家黄婷丹当年就曾师从海南师大曹时娟教授学习声乐;海南师大赵玉生老师亲手创建了蓝韵合唱团,他还系统搜集、整理了大量海南黎族合唱作品,并将其结集(《海南黎族合唱曲集》)出版;蓝韵合唱团在参加央视“青歌赛”、中国南方合唱艺术周以及海南省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中,所演唱曲目全部以海南、黎族等内容为主,这些均使我真切地感受到,海南师大将当地民族音乐的学习与传承已经贯彻到日常的学习与教学当中了。

在教言教,因为从事着高等音乐教育的教学工作,并且对多年来国内正在进行的高等音乐教育改革保持着持续的关注,所以日常点滴信息、所思所想,都不免要与教育改革扯上关系,这已成了笔者的一种习惯。海南师大蓝韵合唱团“黎族合唱专场音乐会”之所以让笔者长久难以忘怀,其实根本原因还不在音乐会本身,而是由此引发的许多联想与思考,它让我油然而生几许感慨和一份敬意。通过这场音乐会,我感受到海南师大音乐学院正在寻求与当地民族音乐资源的一种有机结合,他们认认真真学习黎族传统音乐,力图在现行教育体制之下将其纳入到教育体系之中,既传承了文化,又培养了人才,从而使当地文化资源真正成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营养源,同时自身的办学也真正实现了本土化、特色化。至少,笔者认为这是一项国内许多同类院校还没有开始做、甚至还没有想到的工作,那就是:如何使地方院校真正落地生根,如何借助当地的资源(尤其是文化资源)优势来发展、壮大自身,从而打造自身特色、形成核心竞争力。所以,从这个角度说,笔者不由得对海南师大的同行们生出一份敬意,他们至少已经跨过了国内大多数同类学校规模化发展之后的迷茫,开始思考和尝试如何将教育改革引向深入的问题了。

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国民教育观念的转变,必然带来一个时期教育规模的扩大,近二十年来,我们见证了国内高等音乐教育超常规发展所带来的规模膨胀,其中涉及的诸多非理性因素及连带的教育质量滑坡,早已经引起了有识之士的极大关注,学界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已经很多了。在笔者看来,尽管我们不能全盘否认这种改革所带来的红利实际上已经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当中,但是说到底,这种规模化发展还只是高等音乐教育初级阶段的改革,改革最终不可避免地要回归到人才质量这一核心问题上面来。现今,改革迈向深水区,可是深水区的改革究竟应该怎么改,我们下一阶段改革目标的设定如何才能做到既科学又务实,是否又得由教育最高行政机关出台类似“纲要”式的指令性文件来将改革由上而下的推行,行政干预与自主办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该达成一种怎样的新的平衡,等等,这些问题,显然都是深水区改革所必然面对、急需解决的问题。近年,学界关于地方高校地域特色建设的探讨其实并不少,学理性探讨的成果也并不少,但是,“深水区”改革与“浅水区”改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至少在实践层面,绝大多数高校尚未触及,其中又尤以地方性高校为最。笔者深知这种局面的形成非一时或一两种原因造成,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也很难具体去谴责这些高校何以教育缺乏远见性,因为教育目标的设定长期以来就是顶层设计的事,具体的施教者或者具体的教育机构(学校)对它的影响其实十分有限,这也就造成很多学校或个人对它兴趣不大、关注不足,于是,雷同化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大行其道,因为这样省心、省力还不会出危险。可是,“深水区”改革必然要触及这些问题,甚至可以说,这种局面不改变,地方性高校永远难以摆脱“随大流”的境况,同时也永远难以形成自己的特色。我们说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才,这样说本质上并不错,可是,无差别教学培养雷同化的人才,特色化教学才能够培养特殊人才,而特色,是其他培养模式所真正无法替代的,所以,深水区改革阶段,地方性院校的唯一出路在于努力打造自己的特色。当然,寻找突破口以及形成特色是十分艰难的,惟其艰难,所以很多高校尚在迷茫、徘徊;惟其艰难,所以海南师大的做法才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教育其实还有一重责任,那就是传承文化。高度科技化、信息化的时代,传统文化如何传承,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高校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该起到什么作用、可以扮演什么角色,学界理论研究其实已有大致结论,国家教育方略中也有这一方面的要求,那就是将传统文化纳入教育系统当中,通过教育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可是,一说到贯彻落实,恐怕大家都知道,用一句当下时髦的话说,叫作“理论很完美,现实很骨感”。笔者认为,海南师大的做法,其实已在这一方面做出了表率。笔者仅仅是听过一场黎族的音乐会,数月来仍保留着鲜活的记忆,那么那些合唱队员呢?他(她)们亲自参与了黎族音乐的学习和表演,那么那份记忆,应该比我要深刻得多吧?我们试作一番设想:如果蓝韵合唱团长期存在并积极开展活动,按照学校合唱团的一般情况,不断毕业一批团员同时不断补充新团员,那么,这一批批走向社会的合唱团员,岂非撒向四面八方的一粒粒海南黎族音乐的种子?文化的传承说到底要靠人来实现,有了越来越多喜爱、传播黎族音乐的人,又何愁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后继无人?更为现实的问题是,从学校主体的角度上讲,不是说这样的付出就干扰、甚至阻碍了原来教学的正常进行,恰恰相反,在这种相互结合中,教师、学生均得到了更好的培育和锻炼,他们学到了全新的知识、掌握了特殊的技能,同时也启发了他们的思维,使系统中的所有参与者都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滋养,学校借此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别人永远难以抹杀和替代的特色。

就笔者所知,河南大学艺术学院下设有戏剧学院、泉州师院音乐与舞蹈学院下设有南音系,这些机构都是实质性的教学单位,而非研究所之类的理论研究机构,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已经在教学实践层面上努力寻求与当地传统音乐资源的有机结合,并积极培养具有特殊知识与能力结构的新型人才,这一场“黎族合唱专场音乐会”,让我了解到海南师大其实也在做着类似的尝试与努力。可是,这样的学校毕竟还是有点太少了,什么时候个案变成了潮流,中国地方性院校的高等音乐教育才会真正百花齐放。其实,全国各地类似于海南黎族音乐这样的传统文化类型有多少?哪一所地方性院校的所在地没有这样的文化资源?关键在于各高校有没有这样的远见和胆略去进行类似的尝试,有没有勇气到“深水区”去游泳、弄潮。

行为的意义不在行为本身,一场音乐会的意义自然也就不只在作品。海南师大蓝韵合唱团“黎族合唱专场音乐会”能够解读出的信息其实还有很多,笔者着眼于音乐教育改革所做的这些思考与引申,由于对于基本情况缺乏足够的了解,难免会失之偏颇。那么,以上权作引玉之砖,诚望有比我更了解情况、更有理论深度的人士贡献自己的真知灼见,只要最终结果是“深水区”音教改革的话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各地方性高校群起寻求打造各自的特色并形成核心竞争力,那将是笔者最乐于见到的局面。

李法桢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上一篇:中国对外贸易与FDI的关联性探析 下一篇:电影《纳尼亚传奇1》的色彩艺术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