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委员培训现状与对策

时间:2022-10-24 04:15:42

高校心理委员培训现状与对策

摘要:本文从总结高校心理委员培训工作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培训工作中需着重注意的三个阶段:意识塑造阶段、角色定位阶段和深入学习阶段,同时剖析深化工作的着力点: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教师的自身素质。

关键词:心理委员;培训;现状;对策研究

一、引言

随着高校心理危机事件的不断发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渐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的指引下,为了工作更加深入,各大高校逐步开展了心理委员培训,务求能够建设一支专业的朋辈咨询学生队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委员的培训机制进行了各自有益的探索。

二、现状

心理委员属于朋辈咨询,朋辈咨询是“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经过选拔、培训和监督,向前来寻求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1]。那些从某个社会群体中选、接受特定的培训、对群体中的其他朋辈提供心理援助、产生积极行为影响的人被称为朋辈辅导员[2]。在特定情境中,朋辈辅导员甚至与专业咨询人员的帮助同样有效[3]。心理委员的优势是能够与学生保持近距离接触,能最直接地体验和了解学生的心理感受与心理问题,能比较及时地解决学生实际遇到的学习与生活问题,能够正确评价学生危机的严重程度,及时有效地向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小组传递信息。但我们同时看到心理委员培训工作存在不少问题,具体归纳如下。第一,角色定位模糊。心理委员担任的角色是心理健康知识的有效传播者,还是心理辅导理念的正确树立者,或是心理辅导治疗的有力执行者,各个高校对此有着各自的理解和偏重。这一方面导致了心理委员对自身缺乏清楚的认知,无法有效地开展工作;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学生对心理委员有着混杂失真的期望,甚至出现过高预估,认为心理委员应该是一个可以随时掌握他人心理波动的人,这不利于心理委员工作的推进,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能。第二,筛选标准不一。实际上经过推荐、面试、培训、考核等一系列严格标准下产生的心理委员占队伍的总体比例非常小,各个高校对心理委员的推选有着不同的渠道:有的是学生自荐;有的是辅导员他荐;还有的是专职教师挑选,甚至出现了有些为了追求班委加分进入心理委员队伍的现象。这样就很难保证心理委员的基本素质,进而严重影响到心理委员专业素质的培训。第三,专业培训太少。目前对心理委员的培训可以分为两个维度,一是从心理委员工作的角度,如心理委员的工作职责等;二是从专业心理辅导技巧的角度,如心理辅导的理念等。但许多高校一味寄希望学生能够早日承担咨询任务,盲目灌输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技巧,没有从心理委员的个人特点出发,甚至出现了只培训了几讲理论讲座,就让心理委员进行咨询的现象。

三、对策

第一,意识塑造阶段是首要前提。其一,对心理学的兴趣和热情应该作为筛选标准的首选条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助人自助的工作,没有这些是无法坚持下去的;其二,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和心理辅导意识。心理委员对这两者的理解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只有心理委员自身树立了正确的意识之后,才能更好地进入以后的学习、培养和成长。第二,角色定位阶段是重要保证。心理委员的角色定位应建立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考察上,建立在对学生的个人特点上,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尤其是心理辅导治疗的有力执行者这一角色上,是对助人素质和专业素养有着很高的要求的。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素养,就盲目要求他去做心理治疗,那么这会造成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信任,影响工作效能。第三,深入学习阶段是关键步骤。深入学习阶段应分为两个层面:其一,专业知识的学习;其二,个人成长的提升。心理委员是在心理健康知识深入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对自身成长史的整合提升自身的个人成长和专业成长,进而为班级同学提供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服务。心理委员不仅要能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四、着力点

第一,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深化的难点。心理委员培训工作从表面上看都是自上而下,但这精髓是在于将心理健康意识通过学生传递给学生。若心理委员是被动消极的,那么是很难将作用发挥到淋漓精致的。因此为了充分深化工作的实效性,注重培养心理委员的主体意识是勿庸置疑的,这是一个人性化,特色化的过程。如何让心理委员树立主人翁意识,并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是和工作效能息息相关的。第二,教师的自身素质是深化的重点。无论是在挑选心理委员人员、塑造正确意识、确立心理委员角色定位,还是专业知识的学习、分享和交流,教师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心理健康和心理辅导的理解在心理委员培养中起着榜样示范作用;另一方面,老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这整个培训过程中的学习的和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是决定了整个心理委员培训工作的质量。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心理委员的培训工作是一项极具个体特色、人性化的工作,并不是抹杀学生特点,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和灌输的工作,而要建立一项完整的心理委员培训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依然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陈国海,刘勇.心理倾诉——朋辈心理咨询[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2]GeraldCorey,MarianneSchneiderCorey,PatrickCallanan.谘商伦理.王志寰,黄兰雯,梁淑慧,译.[M].台北县: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4.

作者:刘宁宁

上一篇:地下工程主体与抗浮结构设计完善措施 下一篇:专项培训工作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