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所罗门之歌》中的象征寓意

时间:2022-10-24 01:27:24

摘 要:托尼・莫里森是一位伟大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她通常运用各种写作技巧来揭示主题,深化主题。《所罗门之歌》这个作品中有许多的象征寓意,通过这些寓意,读者可以更深刻的了解作品所揭示的主题,切实感受到激烈的种族矛盾和黑人的悲惨命运,认识到黑人若要自由就要守住自己的本族文化。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象征寓意;主题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8-0117-01

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作家。1975年出版的《所罗门之歌》获得“国家图书奖”。莫里森通过小说反映了黑人种族内部矛盾、黑白种族矛盾,而改变黑人现状的唯一出路就在于重构被遗忘、被压抑的民族文化。象征手法是一种语言,是叙述语言之外的弦外之音,是一种寓意,让读者去思索,去想象,去展开思维空间。柯尔律治曾说过“一个思想,在这个词的最高意义上,只有象征才能传达。” 象征手法的使用可多层次地表现作品的主题,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特征及命运,也让读者感受到丰富、真实的意境。

一、食物的象征寓意

在《所罗门之歌》中,派拉特一家吃着天然的食物,橘子、水果,葡萄、桃子、玉米棒、西红柿,自制酒浆、面包这些都是黑人自然本真生活的写照,玉米代表黑人生活的文化根基,它养育了老一代,还可以养育下一代。小说在引出外孙女哈格尔的出场时,写到采来的的大篮子黑草莓也是黑人天然食品的一种,黑莓不仅在颜色上同黑人的肤色一样,而且和黑人的个性一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好友吉他说吃不了甜食,那东西让他反胃、呕吐,这甜食暗示了吉他对白人的仇视,这是一种无声的反抗。而麦肯却总喜欢甜食,他总觉得日光晒制的黑人食品难以下咽,总是挑剔妻子做的食物,这说明,他的自然生活本性已经不存在,他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中的黑人遗产与传统已经死亡。可以说,麦肯是抛弃黑人文化食粮的代表。当“瑟丝端来白面包和樱桃酱给他俩当早点,派拉特开始哭起来。她想要自己的樱桃,从她自己的樱桃树上摘下来的樱桃”。这些食品形象所含有的象征意义表明,黑人只有生活在生态的黑人文化土壤中才能感觉到无限的鲜活与自由。

二、人物名字、事物名称的象征寓意

在《所罗门之歌》中,主人公奶娃(Milkman)十来岁还没断奶,象征着母亲的溺爱和他自身的不成熟。在去南方寻根的过程中,奶娃了解了祖先的奋斗历史,获得了民族和家族的归属感,心灵得到了净化。而奶娃的名字,也因寻根而有了新的含义,已从“吸奶人”转变成了“送奶人”, 从索取者变为了施予者,成了本族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奶娃的姑姑派拉特的名字(Pilate)是她那目不识丁的父亲取的,他当初选这个名字是因为“这一组字母在他眼中显得强壮而秀美”。在这一组字母中,他看见“一个大大的字母‘p’看上去如同一颗大树,气派十足地保护着一排小树”。日后,她像一棵大树那样保护着自己的亲人。在非洲神话中,树可以连接生者与死者的世界,即连接现在和过去,这个名字也意为派拉特像一棵树一样庇护着自己的民族,承担着继承传统、传播黑人民族文化。派拉特还是领航员(Pilot)的谐音,暗示了她在奶娃寻根历程中的引导作用。麦肯周末开车出去玩,其他黑人则称他们的车为灵柩(hearse),也因为他们姓氏为Dead,那么车上坐着的人是“死者”。Dead也象征了麦肯大权独揽、夫妻关系冷漠,家庭如死水一潭,没有生机。他不讲人情,对黑人房客无一点同情心,当另一个房客自杀时,他急忙赶到现场,但他不是去救人,而是去收租。正是他的所作所为,将自己与同胞对立起来,麦肯抛弃了自己的本族文化

三、某些行为的象征寓意

奶娃的祖父原名杰克。1869年解放的黑奴须去“自由办公室”登记成为自由身。白人士兵喝醉了,结果将个人情况填错了,杰克便成了麦肯(出生地),戴德(生出状态)。错误命名象征着,白人对黑人的忽视和漫不经心,也象征着白人对基干肤色不同而形成的权利的滥用。杰克则在白人强权之下悲剧性的死亡。在莫里森眼中, “飞翔”实际具有广泛的含义,它表达了黑人逃离奴隶制回到非洲的向往及超越奴役争取自由的追求,而奶娃对黑人历史文化之根和自身精神独立的寻求亦是一种飞翔。 奶娃的飞翔实际上是一种融合的飞翔,是为了摆脱白人主流文化的束缚,完成了对黑人历史文化及自我的重塑。

在《所罗门之歌》中,莫里森通过象征的手法,有力地揭示并深化了主题。这些象征意义揭示了黑人被奴役的艰难命运,并向读者说明,在白人文化与价值观占主导的社会中,黑人要实现自己的生存价值,只有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找回独立的自我和黑人民族文化,才能获得真正的平等、解放和自由。

参考文献:

[1]Middleton,David L, ed. Toni Morrison’s Fiction:Contemporary Criticism[M].New York: Galand Publishers, 1997.

[2]Morrison,Toni. Song of Solomon[M].New York:Signet,1987.

[3]查尔斯・鲁阿斯托尼・莫里森访谈录[J].外国文学动态:1994,(1).

[4]刘灵.所罗门之歌:歌声的分裂[J].外国文学评论:2004,(3).

上一篇:影响双簧管演奏之难度所在 下一篇:设计幸福,幸福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