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教育现代化范文

时间:2024-01-19 15:14:53

浅析教育现代化

浅析教育现代化篇1

论文摘要:文章详细分析了现代教育技术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游戏和日常生活三个环节中的作用,总结出当代幼儿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必要性及其优势。

    现代教育技术以其优势的教学功能逐渐深人到教育的每一个角落。研究探索现代教育技术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作用,以提高幼儿园教育效率,全面落实教育目标,已经成为幼儿园教育中的一个新的教育方式。本文结合自己从事幼教工作的实践经验,谈谈现代教育技术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游戏和日常生活三个环节中的作用。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教学信息形象化、生动化、综合化,因此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幼儿更具有吸引力,较易达到教学目的。具体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媒体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培养了幼儿的兴趣

    在语言教学中,我们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创设一个轻松愉快、优美的语言环境,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发幼儿的语言表达欲望。大班多媒体语言活动《小蟒鲜找妈妈》,通过一系列动态的画面和小蟒抖与鱼妈妈、乌龟妈妈、鹅妈妈等之间的对话,感受探究生命过程的乐趣。幼儿们很轻松地就理解了故事的整个过程,能模仿课件用不同的语速、声调及体态语言表演故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幼儿参与的热情非常高:一幅幅富有动态的画面,让幼儿觉得就像在看动画片,一个个都喜欢得不得了,而教育目的却轻而易举地达到了。

2.录像片在幼儿科技教育中的作用,培养了幼儿的科技素质    科技教育,是幼儿教育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向幼儿传授科技知识中的抽象枯燥的概念与原理的过程中,用传统方法往往难以引发幼儿的兴趣,用形象、生动、直观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使我们的科技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幼儿科技教育更需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3.视听手段的运用,促进幼儿个性得到发展

    让美妙的音符流动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音乐是有声的画,图画是无声的歌”,古希腊的柏拉图认为音乐艺术有形成性格的力量。我园的广播系统和班上的各种录音设备,都发挥着无形的教育作用。幼儿早晨人园、早操、进餐、午睡、分区活动、户外活动等,我们都精心挑选各种风格的音乐,或优美抒情,或活泼轻快,或振奋激昂,让幼儿有意无意地去欣赏、去感受,日久天长,潜移默化,所收到的教育效果不亚于投人时间和精力设计的音乐活动。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游戏活动中的作用

    游戏是幼儿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幼儿园游戏的性质、内容、目标等范畴出发,抓住幼儿的年龄特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全方位地将其渗透游戏过程中,做到融会贯通,创新深化。

1.营造游戏氛围

    在表演区,以往我们只为幼儿提供录音,让幼儿去表演。现在,我们利用投影仪展示各种风格的歌曲、舞蹈、儿歌,让幼儿感受到了动作、音乐、节奏的和谐,使幼儿真正体验到了欢乐的过程。如幼儿在玩《化蝶》这一音乐游戏时,我们运用课件,将音乐的奇趣与角色的形象巧妙地融于一体,对平时难以描绘的蝴蝶飞舞场景有了鲜明直观的感知,表演时兴趣盎然,形象到位。

    在手工区,我们发挥了多媒体课件灵活、形象、多变的优势,帮助我们设置问题,取代了平白的语言表述。如泥工《可爱的蜗牛》,我们利用数码相机将蜗牛的制作步骤拍摄了下来,清晰地将操作流程步步展现在手工区的墙面上,孩子们对照着步骤图,一步一步认真地做着,少口罗嗦的说教,多了自主的探索,真正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化的特殊效能。

2.积累游戏经验

    我们在丰富游戏经验的时候,有条件的学校才会带领幼儿去参观一些活动场所,如超市、菜场、交通岗等。而对于我们没有条件的学校,则只有通过图片、枯燥的讲述使他们慢慢了解。有了现代教育技术,我们就可以将这些需要了解的场所拍摄下来,减少参观次数,缩短讲解时间,提高活动效率。如小班的宝宝家的游戏,我们利用摄像的方式把生活中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在家里的言行举止录下来,然后通过观看录像了解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在家里都做些什么事情,这样孩子们就会进行模仿,游戏变得有声有色。

    在角色游戏过程中,幼儿常常会对某一问题产生不同的观点,这时,我们就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截取相关的影像资料,提供生活场景,丰富生活经验。例如在中班的游戏中,大家对好朋友坐公交车要不要买票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对此,我们找来了有关上车买票的vcd,当看到上车要买票或出示月票的镜头后,这位“售票员”说什么也不同意了,他一本正经地说:“我已经懂得这个道理了,上车要买票。”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1.拓宽幼儿视野

    在休息放松的时候,可以准备一些知识性的内容让孩子们自己去浏览,或者有计划地安排机器自动播放,这样可以增长孩子的知识面。假若教师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做一些充分的准备则可以使教育内容更加生动活泼,孩子们会自然被吸引进去遨游知识的海洋。

2.便于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交流

    我市实施的家校路路通联系方式和我园的网络建设,使幼儿教师和家长的联系沟通更加方便。家长可以通过班级网站,查询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甚至观看孩子在班上的活动图片,或对老师、对幼儿园提出建议和意见。教师也可以通过信息交流系统了解到幼儿在家里的情况与家长的所馈意见,实施对幼儿的及时教育与保育,从而更加完善幼儿教育管理与教养体制。

3.有利于实施安全保护措施

    安全事故是幼儿园最敏感的话题,因为幼儿个个都是家长的心肝宝贝。信息系统可以用于监视幼儿活动,以便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可以用于家长接送交接手续,防止冒领幼儿或幼儿走失。

浅析教育现代化篇2

1、特殊教育现代化的背景

进入新世纪后,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以人为本观念深入人心,国家和政府从政策层面给予残疾人群体更多关注,包括教育部门、学校、企业在内的社会全体对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认识普遍提高,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特殊教育内涵与外延获得更新与完善,特殊教育事业价值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更加注重特殊教育的服务性、公益性与可持续发展性。

2、特殊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在我国实现特殊教育现代化,其实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转变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内容,更加重视生产实际应用的特殊教育。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特殊教育现代化将彻底改变传统特殊教育面貌,为推动整体教育事业发展发挥不可磨灭的作用,特殊教育现代化具有多方面的特征,具体表现在:淤更加注重知识的专业性和实用性,突出理论教学的实践应用性,有助于残疾人群体职业生涯发展;于现代化的特殊教育与传统教育不同,它更加开放、多样,强调“打开大门来办学”;盂完善考核评价标准,主动走出传统应试教育体制阴影,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为社会输送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复合型人才;榆转变教学思想,丰富教学方法,善于运用多媒体等电教设备,创新教学内容,将行业的最新动态和科研成果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合理运用激励性评价,因材施教,实现学生个性发展。

二、实现特殊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有效措施

首先,转变教学观念,促进教学模式现代化。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实施情智教育。教育是永恒不变的主题,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人本主义观念深入人心,我国特殊教育体系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新课程标准改革如同一股春风,带着久违的清新吹进了特殊教育校园,洋溢着浓厚的人文气息,在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现代化教育模式要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通过自己的情感和智慧作用于学生,实施情智教育,更加强调对特殊学校学生的尊重与关心,合理运用激励性评价,营造出富有浓郁人情味的和谐、高效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鼓励学生勇于表达,使每一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知识和情感的双重收获。

其次,完善教学设备,实现教学硬件设施现代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实现教学硬件设施的现代化,特殊教育现代化才有了物质保证,同时它也是衡量特殊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型教育设备层出不穷,大大丰富了教学手段,为教育现代化拓展了新思路。具体来讲,特殊教育学校应积极引进多媒体电教设备,完善电教硬件设施,如多媒体电子阅览室、语音室、投影仪、摄像机等,将这些现代化的电教设备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实现课堂教学现代化。通过这些多媒体电教设备的合理运用,将音像动画融入到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刺激学生感官感受,加深学生学习印象,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根据不同残疾学生群体要求,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学习新知识。此外,政府应加大对特殊教育设施建设扶持力度,推动特殊教育现代化。

最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特殊教育现代化。作为特殊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自身素质与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特殊教育现代化发展。特殊教育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热爱特殊教育事业,尊重残疾学生,切实关心学生,其次要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良好的业务水平。学校应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训、进修,提高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积极主动地为教师创造深造机会,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为了弥补特殊教育行业当前师资不足的情况,鼓励高校大学毕业生积极投入到特殊教育事业中来。通过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残疾学生实践应用技能提升,为未来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现代化的特殊教育模式下,突出对特殊学生群体的尊重与关怀,主动与之交流沟通,发现学生的价值,挖掘他们的潜能,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因材施教,实现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进而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浅析教育现代化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现代素质教育;现代化教学手段

经过几年的实践,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和社会的共识,也成为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在21世纪,现代化、网络化、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已经普遍地应用于高职的教育教学中,贯穿于整个高职教育的素质教育中,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素质教育中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已经成为现代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手段。

一、高职教育中素质教育的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高端技能人才,目前各高职院校都在不断探索和研究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途径,以确保培养人才最终目标的实现。主要的方法有加强“两课”教育,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树立学生职业人的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沟通能力;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通过各种课外活动激发、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潜能等。但是应当看到,这些教育方式,还只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不能包括和代替全部的素质教育。如果仅仅从这些方面进行素质教育,对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仍然会有一定的距离,也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究其原因,个人认为,还是教育实施者对素质教育的内涵没有深刻理解,片面地认为素质教育是职业道德教育和人文素养的教育,将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的培养割裂开来,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相对不够灵活、现代;对受教育者缺少深入地研究,一味地将自己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强加于当代的有着独立人格的90后身上,而不管其内心所想,不顾方式方法;对社会所需人才的需求标准和要求没有进一步分析,缺少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引导和培养,缺少对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的培养,缺少对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能力和持续接受教育能力的培养。

二、高职教育的素质教育中现代化手段的运用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就业为导向,这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坚持素质教育,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高端技能人才,以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素质教育不只是一种教育方式或教育的一方面,而是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模式,是贯穿于整个高职教育始终的,也是高职教育目的。因此,在现代化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不断地将现代化的技术、教学手段应用于教学中,以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现代化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主要是指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利用现代化的教学仪器如投影、幻灯、录音、摄像、录像、计算机、网络等,利用声、光、电等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授课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不同于传统的授课方式,它突破的已经不仅仅是教学的方式,甚至是教学模式、教学理念的一种变革。

主要表现特征:

1.直观性、交互性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我们的高职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变化,使用多媒体的技术后,能更加直观地利用声、光、电技术等展示课程的内容,传递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展示一些无法直接看到或难以表述的技术内容,这是传统手段所不能比拟的。比如,在“两课”中展示的某个历史事件,可以使用一段影片,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比如,在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中,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立体地展示出某个工作过程,可以使学生参与其中,并担任一个角色、承担一个任务进行“工作”;比如,有些无法到达的地方,也可以通过图片、图像或者网络进行现场模拟等;再比如,学生在参与学校或教学的事件发展时,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讨论,查看其讨论的进展情况,这体现了其交互性的特征。

2.教学平台的开放性

使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后,教学平台不再是单一的教室,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跨越时间与空间的界限,进行学习,使教学平台由传统的封闭形式转为开放的形式,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教学平台进行师生相互沟通。

3. 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性

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的出现使现代教学理念和现代素质教育理念的实现变得如虎添翼。现代教育理念中的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使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配合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可以更加多样化地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探讨。如案例教学法、现场演示法、任务或项目工作法、分组教学法、模拟实践法、情境再现法等等,这些方法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下,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4.教学手段的适应性

现代高职的素质教育范围已经从传统理解意义的思想品德教育、身心教育、文化教育过渡到增加了专业教育、能力教育、创新教育等内容的综合教育,现代社会发展的本身,需要现代化的技术与发展,现代人的工作与生活,早已渗透现代化的技术,因此,我们的教育就必需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在现代的综合素质教育中,在课堂内外,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是有一定的适应性的。

三、素质教育中现代化手段运用的作用

1.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很难想象,面对着一群90后的高职学生,如果课堂上还是只使用传统的一支笔、一本书、一块黑板进行授课,会是一种什么情形。在现代高职教育教学中,使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早就是必须使用和需要很合理、很好地使用了。一方面,学生通过这些多媒体技术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较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强化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可以提高素质教育教学的信息量,扩展学生的视野

浅析教育现代化篇4

论文摘要 随着现代化进程步伐的加快,人在教育实践中被不断的异化。教育成为了满足社会需要的工具,以培养标准化人材为目标。人类对科学的崇拜导致了功利主义和唯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取向, 无视了教育与生命的交流。本文从当前学校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探寻学校教育过程优化运行的基本对策。

教育过程是通过影响教育活动的性质和价值直接导致现实教育结果的教育活动,它并不是教育目标与教育结果之间的中介或形式,因而,教育过程的优化运行需要撰弃对教育过程结构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强调和对某一局部过程的特定突出,需要对各要素关系动态的分析,寻求各因素和各局部过程之间一种新的互促关系,最终建立教育过程优化运行的动力机制。

1 现代化进程下学校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自从有了人类的教育活动,也便有了教育过程。①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以过程的形式存在,又以过程的方式展开。离开了过程就无法理解教育活动,更无法实现教育目标,过程属性是教育的基本属性。应试教育之所以受到批判,就是因为它忽视乃至无视教育的过程价值,以追求功利为目标。教育机构变成了加工厂,教育过程被简化为工厂操作的生产流程,所有的人被视为加工所需的原料,被制造成满足社会需求的“产品”。教育就是为学生开设统一的课程,采用统一的灌输式教学,而不考虑如何使教育适合每一个学生;课程内容被人为化的分割,有用的留下,没用的删去,学生在被动中获得知识,被塑造为理性化、知识化、单一化、规格化、标准化及集体化倾向的个体。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人类只看重如何运用手段来实现目的,却忽视甚至无视所实现目的的本身其价值是否符合人类的终极价值。一切教育目的都渗透着功利思想,人类的精神价值和情感遭到漠视。教育把人视为“物”,成为了“见物不见人”的教育,人被当做“工具”来培养,被当做“人力”来“生产”。教育的长度和广度得了增长,可是却以失去深度为代价;一切的教育活动只剩下了目的而没有了过程,成为了目的的奴隶。

2 学校教育过程优化运行对策分析

教育过程的优化运行,讲究的是要联系具体的教育内容和真实的教育情境,不能以谋求“功利结果”为目的,要时刻关注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整合,要在“真理”与“幸福”之间谋平衡。②需要反对割裂的、片面的、机械的、功利的教育目的,而应当崇尚的是教育过程整体价值。

2.1 教育过程应以追求人的终极价值为目标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人们还无法完全控制自己的生活能力,对自身以及周围世界的认识水平非常低,由于梦和一些难以理解的自然现象出现,于是在人类社会中出现了关于灵肉分离以及神创世界等观念,接着也就形成了早期的图腾崇拜,这是最初的原始宗教的反映。当人类社会发展到后期,人们的研究开始走向自然、人本身乃至宇宙的时候,宗教体系和哲学思维渐渐融入了原始宗教,从而出现了以探寻人类生命意义与生命存在的价值体系。本体论就是古代哲学最早开始探讨的问题之一,本体是一种存在,是融合了世界运行的规律、最伟大的力量,人生意义及万物产生的最初原因等因素的存在。 教育的原初含义为“引出”。 柏拉图认为,现实中的教育不可能像某些人宣称的那样,能把灵魂里没有的知识通过各种手段灌输到灵魂中去,就好像瞎子的眼里永远不可能被植入视力一般。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关爱人的灵魂”,“使人的心灵和谐并达到完善”。③真正的、好的教育无法对人的灵魂进行植入,只能促使灵魂转向。生成性思维的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发展不是仅仅通过知识的量的累积来实现的知识的获得过程,也需要达成接受、理解、内化和意义升华的整合,因此,知识是重要的,但绝对不是唯一重要的。

2.2 打破教育过程中的时空划分

海德格尔认为,人必须要继承过去的遗产,只要充分认识到“过去”对人类的发展意义与教育意义,人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价值。人的生命是在对话中获得的,这种对话指的是个体与自己的过去乃至整个人类的过去的交往。因此,每个人都必须承认自己的过去,并将过去纳入到自己的生命之中。④教育同样如此,要对过去的生命进行解释,将其纳入到教育系统中,并吸收到现在的生命中。将来内隐于现在,如果只注重过去,而割断了现在去将来的联系,现在也失去了自身的内容而走向崩溃。⑤

同样,任何教育活动的运行永远不可能只存在于一个教育空间内,而是在多个空间中进行转换,任意一个空间的形态都会对教育本身的进程与实践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甚至会改变某些根深蒂固的教育观念。空间的转换带来的不仅仅是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上的不同,更为关键的是,会对整个人类生存系统产生影响。在教育空间转换的过程中,人类社会的进程的整体构架就会发生变化,一旦人类的生存空间发生变化,就预示着人本身也会产生变化,空间不同就意味着世界不同,社会的发生、发展不同,这种差异会对世界的“存在”产生影响,而改变了“存在”就等于改变了人本身。

2.3 教育过程回归生活过程

人的存在的本来面目,是一种有生命的个体存在,真实的人存在的目的就是这些个人的现实生活以及为了生活的劳动,而这种生活本身就是一种能动的发展过程。在马克思看来,人、生活、历史、存在、社会等在本质上都是实践的,是由实践活动、劳动创造产生的,因而,他从实践活动、劳动的角度来理解人的存在, 把人的存在理解为一种实践活动或者是一种劳动。而这种实践活动是以社会历史为基础条件和实质,因为,社会历史不是抽象的、非现实的,因而还须从人的角度把握历史。教育不是抽象化的、自存的世界,不是外在于人的、自我封闭的系统,而是处于当下历史进程中的、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生成与改变着的活动领域。教育是一个由特定历史发展条件下的具体个人组成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人的世界,而不是与人无关的活动。教育是人类在理想的维度上追求自我保护、自我发展从而增加更多的生存机遇的一种手段。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生命活动选择了教育活动。教育的内涵随时展又因教育学者的理论旨趣不同而不同,但从教育的使命来说,它总是或应该是关注人类生活和人类命运的,它总是应该与人的发展、人的未来和人的解放这一理想联结在一起的。教育是人的生活需要,教育在人的生活中,是人的生活的一部分,是为了生活需要而建构的一种生活样式。

3 结语

正如,《学记》开篇所说:“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化”的过程就是一个教育过程,是在人文关怀指引下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人们可以真正享受生活的愉悦,探寻生活的真谪,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只有坚持教育过程中的“情感重于智力、人性优于物性”的人文禀赋,教育的目的和过程才能实现完美的契合。

注释

①柳海民.教育过程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16.

②郭元祥.论教育的过程属性和过程价值生成性思维视域中的教育过程观[j].教育研究,2005(9) .

③刘铁芳.走在教育的边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1.

④[德]o.f.博尔诺夫著.教育人类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96.

浅析教育现代化篇5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观;现状特点;教育路径

所谓大学生社会主义观,主要就是指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客观事物的基本观点、根本认识和主要看法。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社会多样化和个性特色化,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和思想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敏于接受新鲜事物,但他们还没有成熟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价值判断,很容易受到各种负面因素的干扰,在认识社会主义的视角和方法上出现西化、僵化、淡化等错误倾向,从而对社会主义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和接班人培养带来了严峻挑战。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社会主义观的梳理

社会主义从思潮的萌发到派别的形成,从运动的兴起再到制度的确立,经历了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狂飙突进的发展历程。伴随着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以及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理论构建、革命实践、建设探索和改革攻坚过程中,都形成了一脉相承并与时俱进的科学社会主义观,成为我们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观进行培育与引导的重要思想资源和理想目标范式。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是对未来社会主义的大致描绘,“其根本特征在于历史与价值的高度统一,不仅从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上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历史根据和必然性,而且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场上,论证了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合目的性,并强调二者的统一”。

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与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基本上是一致的,“但随着马克思逝世后整个社会出现的新情况、新发展、新变化,恩格斯在如何看待和怎样对待社会主义方面较之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发展和完善,如在发展阶段的认识上,他认为经济更为落后的殖民地国家,可以越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进入社会主义”。

列宁在苏俄人民七年的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形成了自己丰富而科学的社会主义观体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思考。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尊重现实,努力探索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架起理想社会主义与现实社会主义之间的桥梁;另一方面,作为一名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是列宁努力实现的理想。”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他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不仅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而且,使我党在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走出了对苏联经验的迷信圈,提出了以苏为鉴;提出了农轻重关系正确处理的战略,摒弃了优先发展重工业模式;发现了社会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完善和改革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纠正了传统社会主义从“原则”出发的思路和“左”的习惯,恢复了马克思主义从现实生活出发,从实践出发的思维方法。“可以将邓小平社会主义观概括为:第一,社会主义没有固定的模式或形态。第二,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第三,我国现在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从我国这一历史定位出发,结合实际,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第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第五,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第六,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妥善处理和外部世界的关系,坚持对外开放。”

江泽民同志的社会主义观围绕进一步回答和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主题而展开,“形成了以生产力发展首位论、基本经济制度论、市场经济体制论、现代企业制度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论、经济发展战略论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创新观点体系;形成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党论、治国论、治军论、力量论、安全论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创新观点体系;形成了以先进文化地位作用论、先进文化建设目标任务论、先进文化建设战略部署论、先进文化建设方针原则论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创新观点体系”。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观的现状特点归纳

我们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观现状调查采用的是由我们自主研制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适时调查软件1.0版”,根据征集的、用一句话表达对社会主义的看法、即时形成问卷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调查在电子科技大学三个本科教学班169名学生中进行,调查对象均为大二、大三理工科学生,主要运用的是SPSS 15.0软件将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和KMO(Kaiser—Meyer—Olkin)检验模型对数据进行检验。我们的数据反映出当今部分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的典型现象和突出问题,值得学界参考。具体说来,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观可以从如何看待和怎样对待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两个维度来把握。

(一)当代大学生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当代大学生对当下中国所走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强调特色的认同是高度赞同。数据表明,有46,3%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国特色化,走出的适合中国发展的一条道路。真正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其他国家是学不来的”。有81.1%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着重于‘特色’二字,它是一个过程,始于初级;它是一个有机体,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它是几代领导集体在摸索中寻找到的或者正在寻找的一条适合中国的特色道路”。有89.2%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在不断探索实践中走出一条顺应历史发展,能促进中国繁荣的创新之路”。均值数据分别为3.38、4.17、4.38,表明学生总体态度是处在比较赞成或非常赞成水平。

当代大学生对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富强之路的认同是直中有曲,而尚需矫枉的。数据表明,有41.2%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好!非常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正地使中国人富起来了”!也有39.4%的大学生对此观点持中立态度。有36.9%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很好很强大”!同时,也有42.3%的大学生对此观点持中立态度。均

值数据分别为3.30、3.25,表明学生总体态度是处在比较赞成水平。

当代大学生对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存在错误观点或模糊认识的认同是鲜明反对,而不盲目跟从的。数据表明,有57.2%的大学生不赞成“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一群脱离了马克思原旨的人为了自身利益而编造出的一套流于马克思主义表面的虚假与空洞的意识形态”。有53.9%的大学生不赞成“路途曲折,进展缓慢,没有很好地履行初哀,照搬国外经验”。有34.7%的大学生不赞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太注重形式,而不是结果”。同时,有39.5%的大学生对此观点持中立态度。有48.5%的大学生不赞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走资本主义路线”。同时,也有31.5%的大学生对此观点持中立态度。有38.0%的大学生不赞成“变相的不健全的资本主义道路”。同时,有36.7%的大学生对此观点持中立态度。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融合”的看法,有27.4%的大学生不赞成,31.5%的大学生持中立态度,41.1%的大学生持赞成态度。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够快、够假、够混乱”的看法,有45.2%的大学生不赞成,同时,有32.1%的大学生持中立态度。对于这些错误或模糊观点,均值数据分别为2.32、2.49、2.95、2.62、2.80、3.17、2.63,这表明学生们的态度总体上是不太赞成的,具体呈现出对错误观点是不赞成,对模糊观点是不太赞成的特征。

当代大学生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认识的观点的认同是有所保留,而不保守僵化的。数据表明,有45.5%的大学生不赞成“爹亲娘亲不如共产党亲,千好万好不如社会主义好”!同时,有33.9%的大学生对此观点持中立态度及20.6%的大学生持赞成态度。有14.0%的大学生不赞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创造性”。同时,有26.8%的大学生对此观点持中立态度和59.2%的大学生持赞成态度。均值数据分别为2.62、3.65,表明同样的观点,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学生们对它的认同是差别较大的。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看法既有正确认识,也有模糊认识,还有传统认识。对正确认识的看法均分为3.97、3.27,位于中立与比较赞成之间;对模糊认识看法均分为2.7,位于中立与不太赞成之间。对传统认识的看法均分为3.13,位于中立与比较赞成之间。总的结论是,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二)当代大学生怎样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发展最佳选择的认同是冷静客观的。数据表明,有26.2%的大学生赞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中华民族的最终、最佳、最完美的选择”。同时,有36.3%的大学生对此观点持中立态度和37.5%的大学生持不赞成态度。有28.9%的大学生赞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民主、民生、民权的社会主义”。同时,有38.9%的大学生对此观点持中立态度和22.2%的大学生持不赞成态度。有57.2%的大学生赞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绝大多数中国人尤其是统治阶层所信仰和推崇的走向民主富强以至共产主义的发展模式”。同时,有29.1%的大学生对此观点持中立态度和12.7%的大学生持不赞成态度。均值数据分别为2.80、3.17、3.61,表明在这一问题上,学生们的总体态度是处在中立或比较赞成水平。

当代大学生对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正确发展之路的认同是高度肯定的。数据表明,有80.9%的大学生认为“特色社会主义走的是基于中国国情的以发展为首要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之路”。有69.5%的大学生认为“实事求是,在一代又一代的领导者领导下,全民共奋,在坎坷与机遇中创建独立、民主、富强的中国面貌”。有65.3%的大学生认为“它能带来美丽的未来,也可以说这是我国的最好选择,有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中国的未来更美丽、更强”。有66.6%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在党的领导下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更幸福的明天”。有67.7%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功是巨大的,作为中国人而感到自豪”。有74.4%的大学生认为“邓小平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使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达到了历史性的飞跃”。有72.6%的大学生认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国历史与现状做出深刻分析后做出的历史性战略性抉择”。有74.2%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经受住了重重考验,我相信,在其指导下,中国必将崛起于世界”。均值数据分别为4.02、3.85、3.75、3.81、3.80、3.99、3.87、3.99,表明在这一问题上,学生们的总体态度是处在比较赞成水平。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中国国情的认同是极其肯定的。数据表明,有78.6%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有74.0%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适宜于中国历史背景和社会生态土壤的社会主义道路,它是具有科学精神和创造性的伟大创举”。有79.8%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中央的领导下,符合中国历史轨迹、现实国情、未来发展”。有76.4%的大学生认为“尽管遇到很多困难,纵然还有诸多不足和瑕疵,但我相信前途是光明的”。有69.4%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次革命性、历史性的诠释”。有78.9%的大学生认为“道路曲折,前途光明”!均值数据分别为3.99、3.91、4.05、4.00、3.90、4.07,表明学生们对此问题的总体态度是处在比较赞成或非常赞成水平。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在怎样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基本是正确认识。对正确认识的看法均分分别为3.19、3.88、3.13,偏向于比较赞成。总的结论是,大学生对待社会主义的方面处在比较赞成水平,但同样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总括起来,大学生社会主义观是:在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上,强调中国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典型特征,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富强之路,对一些模糊认识和传统认识表现出一定识别能力。在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发展的最佳选择,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正确发展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中国国情。

(三)关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观的二维结构关系

大学生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和怎样对待社会主义之间存在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关系。根据已经获得上述这两个方面若干指标的测量数据,我们完全可以借助结构方程的数学工具,计算这两 个方面的路径系数,为本文后面的定性分析作出导引。具体数据见表1。

表1第二行数据揭示了看待社会主义的四个观点对“最佳选择”产生的影响。这行数据表明,“富强道路”的因素最为强烈(0.48),其次是“强调特色”。此数据表明,当大学生把充分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富强之路”时,有助于他们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看作是中国发展的“最佳选择”。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模糊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发展的“最佳选择”的影响较小。关于社会主义的传统认识有助于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发展的“最佳选择”看法。

表1第三行数据揭示了看待社会主义的四个观点对“坚信正确”产生的影响。这行数据表明,“强调特色”的观点最为强烈(0.40)。其它三个观点的影响甚弱。尽管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模糊认识则与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的观点方向相反。因此,在帮助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时,要特别注意帮助学生澄清模糊认识。

表1第四行数据揭示了看待社会主义的四个观点对“符合国情”产生的影响。这行数据表明,“强调特色”的因素最为强烈(0.60),依次是“富强道路”(0.21)。此数据表明,当大学生把充分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富强之路”时,有助于加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中国国情的认识。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模糊认识则妨碍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中国国情的认识。

表1第五行数据揭示了看待社会主义的四个观点和对待社会主义的两个观点对“坚信正确”产生的影响。在这里我们是把帮助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作为最终结果观点。这行数据表明,“符合国情”、“最佳选择”、“富强道路”对“坚信正确”的影响为正。而“传统认识”、“模糊认识”、“强调特色”的影响为负。

三、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观的影响因素分析

尽管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观主流是健康的、正确的、向上的,但其中也夹杂着模糊认识和错误看法。因为,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过程是处在资本主义得到稳定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却在发展中遭到严重挫折的时期,他们往往只对近几十年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相比较,因而存在片面的认识,加之受到社会上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观点的影响,对“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样深层次的思想理论认识问题存在模糊认识。

第一,当代部分大学生受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现实状况影响,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制度的认同度不高。20世纪80年代末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共产主义运动陷入最低潮以及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方面的显著调整,当代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感到迷茫、困惑和不解,出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走资本主义路线、是变相的不健全的资本主义道路等极端错误认识。这种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的错误认识,加之,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产生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社会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长期得不到正确的解答,他们的思想自然会产生对社会主义的怀疑和动摇,并直接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第二,当代部分大学生受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等西方主要社会思潮的影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信度不高。“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使西方价值观和各种思潮乘虚而入,使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滋生和泛滥。这些社会思潮对人们的思想特别是对青年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培养,会发生直接的和深层次的影响。”而且,面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大潮,在当前这样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当代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思路不明、途径不周、方法不当的地方,势必导致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淡化和弱化。

第三,当代部分大学生受市场经济“商潮”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满意度不高。当代大学生深知“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和活力”。但部分大学生因为亲身感受到或亲眼目睹到改革开放30多年来带来贫富差距的悬殊、地区发展的失衡、官僚腐败的恶化、暴力事件的频发、民族矛盾的尖锐以及环境污染的严重和就业形势的严峻等,使得他们对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心存疑虑。为此,我们必须向学生指明,这些负面问题,特别是那些改革开放过程中影响生产力发展、阻碍社会主义优越性充分发挥的具体制度和体制上的问题,其解决的根本途径只能靠积极稳妥地推行社会主义改革。因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主旋律,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和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复兴世界社会主义。”转贴于

四、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观的培育路径探析

社会主义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决定着大学生培养的质量和性质。在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等一系列新的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认同所呈现出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对国家安定、社会和谐、接班人培养带来了严重威胁。为此,结合数据调查统计,我们认为,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观培育需要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主义观为培育起点。科学理解并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主义观,是我们对大学生社会主义观进行培育与引导的重要思想来源和理想目标范式。因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主义观内容丰富、视角独特、思考深邃。如果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社会主义观的内容进行准确提炼、社会主义观的本质进行高度概括、社会主义观的特征进行有效把握,进而形成科学系统理论,就能为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观提供有机“养料”,形成萌发正确思想的肥沃“心田”和指导理性实践的可贵“向导”。

其次,要明确宣讲特色道路、富强道路为社会主义观培育重点。数据表明,大学生充分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富强之路”时,有助于他们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看作是中国发展的“最佳选择”、有助于他们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正确道路”和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国情” 的认识。所以,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突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在我国社会主义观教育中的地位,坚定大学生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努力提高社会主义观教育的针对性,仍是高等学校肩负的重要责任。

再次,要将澄清错误观点、模糊认识作为社会主义观培育的难点。数据表明,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模糊认识与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看作是中国发展的“最佳选择”、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正确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国情”认识的方向相反。所以,“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内各领域正涌现大量新情况新问题,人们的思想、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注重让学生掌握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智力,挖掘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能力。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态度,不回避,不迎合某些学生错误心理,引导他们澄清错误认识,加深对党对社会主义的感情,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努力提高社会主义观教育的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的神圣使命。

最后,要以纠正极左言论、僵化认识为社会主义观培育的拐点。数据表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僵化认识与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看作是中国发展的“最佳选择”、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正确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国情”认识的关系不大。所以,在清醒认识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同时,还要牢牢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个活的灵魂,敢于并善于结合充满时代气息的思想和精神来教育、说服、激励当代大学生,结合新信息的传达、新知识的传授、新观念的传递、新思想的传播,努力提高社会主义观教育的时代性。

[参考文献]

[1]康朝光,马克思社会主义观与“三个代表”思想[J],社会主义研究,2001,(5).

[2][4]李屏南,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的与时俱进[J],社会主义研究,2003,(4).

[3]苑秀丽,理想与现实:解读列宁的社会主义观[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1)

[5]刘娟,解读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6]徐明善,方永刚,试论江泽民的社会主义观[J],社会主义研究,2003,(5).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

[8]靳辉明,关于当前影响我国的四种社会思潮的剖析和思考[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09,(2).

[9]本书编写组编,伟大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12.

[10]周治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社会主义实现形式[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349.

[11]严书翰,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历史命运[J],科学社会主义,2008,(5).

浅析教育现代化篇6

孟子“民为贵”对当代中国领导的启示李默海;

民族精神的系统观及其特性周早弘;

活跃大学校园文化加强高校社团建设于林山;

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途径张云华;

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王永胜;

各界文论 也谈《论语》中的“仁”胡舒;

思想政治课创新理念闫会民;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马东琴;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和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孙洪涛;

浅谈《公证法》杜艳;

浅析小额诉讼程序尹伟君;

理性看待我国的试婚现象李晓婧;

信用卡诈骗罪中使用伪造的信用卡行为陈弓;

浅议西方法治及其大众法律文化赖勇军;

以人为本是大学管理的创新方向张娅;

谈有效遏制有偿新闻张涛;

高师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浅析——以《陆地环境》一章为例高凯;

浅谈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周晓嘉;张秀;余晓玲;

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变化及其伦理调试赵阿华;

使用放射药品医院防护实例研究余晓玲;

试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决策肖淑玲;

加强“三农”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王正宇;王智结;

新闻真实性辩析仲英春;

简析《荀子·劝学》的教育思想及现代价值崔暐;

浅议北师大课标版数学教材的教学工作张惠兰;

校外教育管理是教育管理的创新郑开翔;

以学风建设为学生工作主线推进学生全面成才刘东康;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王岩;

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思考张智明;

浅谈教学反思张晓妮;

教师人格魅力在德育中的作用耿英志;

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郑雷玲;

教育必须先教“成人”再教“成才”徐春富;

说说农村中学班级管理中的社会影响作用龚孝敏;东海;

班主任如何带好后进生王岩;

谈数学素质教育中的“启发式教学”刘亚;肖楠;刘云;崔春红;王阳;

教育也应该为教师减负钟年映;

识字教学策略新探郑亚松;

论发现式教学在课堂中的作用冉茂英;

浅谈化学教学中创新教育各界文论 于清旺;HttP://

当前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之思考师晖;

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刘朗;

风险管理的成本效益分析张琴;

浅议经济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朱霞;卢润德;

快速变迁时代项目经理素质探究于学勇;陈建成;

试论施工企业会计委派制栗姜凤;

房地产投资风险因素和应对文烽;苗飞;

创新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王珩;葛敬光;

浅谈项目经理的质量管理理念王平波;于学勇;

完善材料质量管理的几点管理措施武敏杰;

从文化认知的视角谈英语隐喻的翻译曾凤英;

浅析教育现代化篇7

论周必大的游记文 郭玉杰,陈雷雷

古代对"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论述——以明代为个例论证 曾银银

"圈外"说武侠 范南江,陈利,刘鉴锋

小议《正义论》中的"心理学根源" 张倩倩,冯香

The meaning of modern design 齐长涛

对平面设计中艺术空间展现的研究 陈俊晶

论建筑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 栾雷

Design Hates a Depression 欧阳乾

汉字图形在文字设计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与价值研究 徐妹

设计从生活出发 李欣澄

The research of Gaomi clay 张春燕

浅谈"空间"在展示设计中的运用 杨婉,毛飞

对艺术设计创新要素的突破研究 陈振宇

基于民族质朴文化的古船木灯具设计 盛传新,吴易潮

Design it yourself 杜杰

关于书籍装帧设计的思索 王俊

泰顺"百家宴"管理目标初探 夏彩玉

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技巧研究——以《大江东去》伴奏为例 邱畅

浅谈民族器乐作曲 谢咏林

谈音乐课对维吾尔民族地区中小学双语教学的作用 买买提·沙

浅析中西方合唱的发展和相互推动性 饶阳

有关大提琴演奏中运弓的要素分析 杨雪欣

论谈话类节目的氛围——营造与感染 刘志毅

电视包装与电视节目产业化研究 米智钟

《非诚勿扰》——开创婚配节目新模式 叶璇

思想政治教育漏洞之大学生恋爱观教育——以湖南卫视《8090》节目为典型分析 张英

Poli Red mattingS 王树敏

论《简·爱》人格的魅力 陈园园

My First Field Trip in America 陈了了

谈日本"双轨制"于中国设计的借鉴意义 段岷星

浅析中日数字文化差异 郭才佳

谈皮亚杰游戏规则背后的两种关系 付民杰

概述开封书法的历史变迁 李雪峰

浅谈晋商大院 飞

桥墩镇"非遗"普查保护案例分析 钟少琴

论美术创作中的艺术规律 陈楠

论现代陶瓷艺术与美学 张晓杰

关于动画中的角色造型设计 周鑫

市县图书馆联合开展少儿暑期活动初探——以泰顺县图书馆为例 龚士玲

满足需要,制造幸福 贺业鹏

谈民族主义与民族精神的区别 李定国

阐释学观照下的译者地位——以林纾翻译为例 李兰

基于受众心理机制视角下广告诉求方式分析 李嵩

浅析新词新语的"整合"生成 李晓东

小议网络语言的语言习惯 史川

试析"里"族字 王楠

浅议城市精神的培育 吴满平

舒芜"交信"事件考 闫笑然,戴玮

略论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 张欢欢,王艳芳

浅析高校公共体育田径课的改革 黄光彬

语文美读教学三步曲——理解美,感受美,表现美 郑昌平,张明晶

论高等数学教育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艾米热古力·库尔班

论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情感教学策略 陈涛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在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中的应用 齐曼古丽·吐尔逊

对我国高等教育学分制收费的思考 侯红山

浅谈设计课程教学工作中如何贯彻职业素质教育 任文娟

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语法理解能力 茹克亚·赛买提

对当代大学生物理实验学习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杨冰

培养真正的人——美育义不容辞 张明晶,郑昌平

浅议刘大櫆的时文观 安舒

男性世界中作为"他者"存在的女性——沈从文《边城》翠翠形象解读 张瑞哲

对当代文学的一些初步感想 朱沛升

浅谈我国现代陶瓷首饰设计中的形式美 姚佐英,龙侗香

原始彩陶装饰纹样赏析 杨晓燕

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刘飞

艺术作品中的艺术美 范慧丽

设计中的设计——论中国色彩设计 陈果

现代漆画装饰风格的取向 李文瑾

"墨与意"的乐章——论中国写意国画与水墨动画其精神与艺术价值的共融性 李欣

难以忘却的形象——就当代油画创作的反思 董郭英

论以神写形的现代油画 向华雄

中国水墨人物画发展之我见 李春燕

速写的重要性 包春燕

浅析中国画的水墨观——禅学影响下的审美观念变革 王艳梅

声景在旅游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汤小芳

论语言文字对设计思维的影响——表意汉字与设计思维 程文婷,黄亮

古兵器设计对中国现代设计的启示 秦杨

传统纹样在中国茶叶包装中的设计与应用 吴蕾

传统座椅设计与使用 谭杉

日用品的情趣化设计 熊伟

为社会和环境责任感而设计 徐小宁

动漫领域中应用服装设计的探索 徐毅

古典与浪漫的交汇——门德尔松艺术歌曲的创作 岳睿

《意想曲》第一乐章音乐和声分析 傅天琪

钢琴感悟 刘家琪

浅谈新民乐 林远

浅谈我国当代古典舞表演的"精""气""神" 戴金叶

畲族音乐初述 柯唯

简述20世纪中国流行音乐的第一次发展 赵建学

浅析中国钢琴音乐的演奏技法 夏瑒

论钢琴演奏中音乐表现的分寸感 刘舒吟

浅谈主旋律电影的市场化出路 韦丹秋

中外动画怪异形象的类型分析 袁媛

手机电视内容产业的发展策略研究 叶欣

影视动画中隐性广告的应用研究 刘涛

宜人——中国传统室内设计的主流 尹蓓

我国造园艺术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李响

浅谈酒店园林的设计原则 张敬斌

室内装饰设计的利与弊 吴寒

光在和谐设计中 张佳亮

"气韵生动"的涵义变迁及其对中国绘画的影响 李丹

赵之谦花鸟画的艺术特点 卢婧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李晓霞

浅议钢笔画技法 王春

浅析马远《雪滩双鹭图轴》与山人《怪石双禽图》中形式美的法则 陶涛

浅析贝壳及工艺图案设计 宾琼,张碧玮

浅谈对当代书法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刘琴,李永福

早期现代汉语话剧发展脉络 彭璇

设计·生活·爱——原研哉设计观的启示 常青,杨柳

感觉和直观 李健康

冯友兰的道德四境界说 徐荣

浅谈高校声乐教学创新 曾玮莎

从《梨园春》看当今我国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樊彩霞

浅谈声乐的想像教学 钟德芳

会唱歌的手指 李姣

中国戏曲衰落的内因和外因 王晗

关于钢琴演奏的心理训练问题 许姗

明清戏剧之艺术审美特征 王楠,郭金良

从苏珊大妈到曾亦可——中西选秀节目文化异同分析 张晖

青春偶像剧:美育的尴尬 鲁阿庆,刘丰伟

浅谈动画中的传统文化 吕湘毅

在自我想象中狂奔向爱情——论电影《周渔的火车》 宋学勤

动画剧本创作的特色性 石甲豪

央视也亲民——从央视改版看中国大众传播受众中心时代的到来 张秋丽

韩剧在中国市场流行的因素分析 李杰

西方现代绘画艺术运动与设计艺术变革 章瑾

解读《带胡须的蒙娜丽莎》 冯建文

简·爱的性格特征分析 郑佑民

浅析教育现代化篇8

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功能定位及转化形式

浅析博客在高校共青团工作的运用及价值——以广西师范学院博客团组织建设为例

浅析手机对中学生的双重影响及引导

离异家庭对子女性格形成的影响及教育对策

也谈学前儿童敏感期教育

国防生培养的军人职业导向及启示

当代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改进措施探讨

现代公路系统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探析

高校合同制教辅人员心理契约管理现状调查及分析

商学教育与企业社会责任教育:挑战、现状及优化对策

硕士研究生准入制度现存问题及其对策思考

论高校学生社团的实践功能

从就业难谈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

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的现状和对策

谈谈高职院校图书馆借阅一体化建设——以江西青年职业学院为例

在校大学生盗窃犯罪犹豫制度的构建

论我国网络隐私权私法保护

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定罪与处罚

海盗罪的管辖障碍及其完善

论西周“以德配天”思想

江西入境旅游发展阶段及现状分析

浅析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可行性

南昌城市湿地景观建设若干思考

浅析《野性的呼唤》中巴克形象的审美意

浅析范晔的天人关系思想

跨文化传播研究综述

法学专科教育的问题与出路——来自江西九江的调查与实践

对“富二代”现象的剖析与思考

江西高校大学生假期打工状况调查与分析——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

剖析新生管理工作 创新转型期管理模式——以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为例

就业引领型社会实践模式探析——基于增强高校团组织社会实践实效性的思考

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阵地建设

高校德育个体发展价值的实现探析

职业院校“实践性德育”的思考与探究

浅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红色影视”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研究

回应与反哺——“网状”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产学研结合的探索和研究

关于新时期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权力制约视野下的高校行政权力的内部监督

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职业技能培养定位的思考

和谐语境下刑事诉讼的司法保障作用——以刑事诉讼法的完善为视角

论检察权配置中公诉权与刑事审判监督权主体的统一性

合并仲裁问题探讨

论无权处分与善意取得

江西省投资银行发展的政策支持研究

论鄱阳湖生态文化与职业教育的融合

浅淡农村教师的培训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加强图书馆建设

理想与现实的抗争—-论贾政的尴尬人生

悼亡诗中的情感因素分析

民俗文化在“三言”建构中的功用

《瑞普·凡·温克尔》遁世文学说新解——新历史主义的观照

基于图式理论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模式

中职学校《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浅谈中职学校教师如何用好多媒体教学

上一篇:个人工作思想报告范文 下一篇:教育现代化意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