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实施探究式教学的策略分

时间:2022-10-24 12:10:28

新课改下实施探究式教学的策略分

[摘要]探究式教学在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探究式教学在高中被广泛应用于实践并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转变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的认识,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等对策。

[关键词]高中教师;实施;探究式教学;对策

在教育改革上要求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知识以及主动解决问题这样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在情感、意志和道德上的品质是我国教育界面临的一个迫切而重要的问题。从中央教育主管部门到各省市再到每一个学校,上上下下都进行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探索。在初试水的新课改执行过程中,探究式教学存在的问题也一一暴露,下面就谈谈我对高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几点对策:

一、转变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的认识

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前提首要做的是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教师更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其职责越来越多的是激励学生的思考。教师要具有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精神,培养学生做人和做事相结合的教育思想。而作为探究式教学的直接组织者,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在这过程中处于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育如何创新?要求教师必须从观念上来一个根本转变,进一步解放思想。

1、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提高他们对探究式学习的认识。“教师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力量,他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己形成了自己的教学观、学生观、课程观、评价观,这些观念成为他们教学行为指导思想。这些思想是否与新课程教育的理念相符合,需要进行一定的梳理与反思”[1]。因此,有必要开展教师队伍的培训,组织其参观、讨论、进行学术方面的研讨,加强专家与一线教师的联系,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让教师在参与课程建设的同时更加了解和熟悉课程,理解新课程改革的意图,从理论上转变教育观念,提高他们对探究式教学的认识。

2、合理充分的利用教材。在教材上的阅读材料、注释、插图、漫画,学科间交叉的知识等都存在或隐含着“问题”;而理论、概念、原理等,往往因为其高度的概括、抽象,让学生感到高、难、空而难以人手,影响探究情绪。因此在教学中,拟出适合学生研究的问题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对通过调查、访问、收集到的具体数据、材料、事例等的研究,去认知把握原本抽象的东西,使他们既找到理论支持,又产生一种成就感[2]。在探究过程中,教师那里没有现成的标准答案,一切都要靠学生自己去发现、解决。

3、注重教师对学生探究的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于按照学生的实际要求,提供信息和启发思路,补充探究学习的研究与探索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对某些已有结论进行质疑,探究不同的观点,大胆创新[4]。例如在高中生物课中,可以结合具体农业生产实际、“热点焦点”问题进行学习,这是由“热点焦点”问题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共同决定的,因为可以提高学生的觉悟和能力,达到学以致用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再例如我和学生们的一节生物课中,通过袁隆平取得杂交水稻成功的启示,有小组同学提出“如何利用杂交育种使玉米产量翻一番”的问题,针对学生提出范围过大的课题后,教师要肯定学生能关注生活,并且带着责任感来提出问题。教师要给学生分析选题中的问题时,而这些困难是他目前无法解决的,然后,教师可以给他一些修改建议。

二、提高教师的素质

1、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学科知识。在高中实施探究式教学中,学生是向教师汲取知识,教师成为知识资源而像搜索引擎一样被“检索”。由于探究式教学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因此,要求教师具有综合化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勤于学习,不断汲取新知识,使自己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要求教师拥有相对广博的学术素质。“一桶水和一碗水”的关系告诉我们,教师要拥有广博的知识作为基础。

2、注重提高教师探究能力。一个不重视探究学习的教师,自然不可能在探究式教学方面作出贡献;一个自身探究能力不高、探究欲望不强的教师,也难以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因此,开展探究式教学,最需要就是提高教师对探究学习的认识。

3、关注生活,深入社会。探究式教学要求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需要学生融进社会生活,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学校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桥梁作用,教师的社会实践体验深刻了,这就为学生提供这方面的帮助。

三、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美国教育学者和演说家伊凡汉耐尔(GoIvanHnane)指出:“提问具有如下功能,第一个功能是它确实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是否己经学会了指定的任务。第二个功能是使学生参与。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功能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瞬间。换句话说,这些问题要求学生理解,或真正弄懂,或者要求学生运用他们的批判性思想技能。”[3]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贴近学生现实生活。问题情境是一种具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师生努力去共同去克服,而又在学生能力范围内的学习情境。因此,问题情境主要在于学习任务与学生己有知识,经验的适应性如何,只有在能够解决又不完全解决的情况下,学习情境才能够成为问题情境。

2、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要考虑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这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把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自主活动,积极参与记忆、思维、想象直至提出问题。

上一篇:《弟子规》与儿童的实际生活 下一篇:利用历史人物评价 加强学生品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