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的实证分析

时间:2022-10-23 11:15:04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的实证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镇居民的消费性支出与消费需求逐渐向精神享受层次迈进。本文利用因子分析对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的各项分析,研究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现状与潜在的经济市场,发现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已经从温饱型农产品、生活必需品消费过度到小康型耐用型消费,有相当一些中高收入的居民向比较富裕性的服务类、高层次消费品迈进,这预示着城镇居民消费正在向更高层次的消费水平推进。

【关键词】城镇居民 消费性支出 因子分析

一、引言

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消费结构正在逐步升级,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城镇居民的消费观念正在扭转,已从传统的基本生活消费逐步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转移,消费品的档次越来越高,折旧越来越快。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社会经济活动的变化,只有了解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掌握消费需求的热点和方向才能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引导消费者合理扩大消费。近年来国内学者围绕对居民消费性支出的各项因素进行了较多探讨,其研究成果对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内需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扩大内需、引导居民消费是促进市场经济增长,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良好契机。因此,对城镇居民各项消费支出进行分析,把握城镇居民消费变化的趋势,进行宏观经济调整,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转变,实现消费结构的合理化,正确引导居民消费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选取与预处理。

本文通过选取2012年全国31个省份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的8个组成因素进行因子分析。它们分别为X1―城镇居民家庭人均食品消费支出,X2―人均衣着消费支出,X3―人均居住消费支出,X4―人均家庭设备及用品消费支出,X5―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X6―人均交通和通信消费支出,X7―人均文教娱乐服务消费支出,X8―人均其它消费支出。

首先考察收集到的原有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是否适合采用因子分析提取因子。本文借助变量的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和KMO检验方法进行分析。由于数据中存在缺失值,采用均值代替法处理缺失值。

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233.764,相应的概率P-值接近0。如果显著性水平α为0.05,由于概率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α,则应拒接原假设,适合作相关分析。同时,KMO的值为0.773,因此原有变量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在SPSS中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处理原始数据,得到默认选取特征值大于1时提取的数据成分。可知人均居住消费支出提取的信息量相对较少,说明信息丢失量较大。因此重新进行主成分分析,选择抽取3个因子得出下面的说明的总方差。

由上表可知,第一个因子的特征值为5.451,方差贡献率为68.132%,前3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0.796%,总体上原有变量的信息丢失较少,前3个公因子已代表原始数据绝大部分的信息。

(二)因子的命名解释。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X1、X6、X4、X7、X8在第1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可解释为“生活必需和享受消费因子”;X5、X13在第2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X2在第3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

(三)计算因子得分。

本文采用回归法估计因子得分系数,并输出因子得分系数。

F1的载荷系数表明,2012年全国各省市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最大的是食品,其次是交通和通讯、家庭设备及用品、其它、文教娱乐服务、居住,可见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已经从温饱型农产品、生活必需品消费过度到小康型耐用型消费,有相当一些中高收入的居民向比较富裕性的服务类、高层次消费品迈进。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居民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也随之增加,食品、家庭设备及用品、交通和通讯、文教娱乐服务增幅有较大的提高,占有很大的比重,这预示着城镇居民消费正在向更高层次的消费水平推进。因此,要拉动城镇居民消费,就必须从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入手,即第一公因子所反映的各项支出指标。掌握城镇居民消费变化的趋势,进行宏观经济调整,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转变,实现消费结构的合理化,正确引导居民消费,促进经济增长。一方面,制定相应措施,正确引导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档次的变化,对中高收入群体鼓励其消费,扩大消费规模;对于低收入群体应完善其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以带动国民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重点引导消费方向,培养新的消费热点。居民对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享受日益突出,比如:餐饮业消费,文化教育消费,假日旅游消费,住房消费及其带动的住房装饰、装修、家居、家电等消费等。这些行业有着无比旺盛的生命力,也给消费市场带来了新的信号和动力。

参考文献:

[1]薛薇.统计分析与SPSS的运用(第三版)[M].人民大学出版社.

[2]冯单单,黄蔚.中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区域差异分析[J].宏观经济分析,2009,(2).

[3]孙彩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因子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7,(1).

上一篇:浅谈山西票号对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的借鉴意义 下一篇:创业教育促进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