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企业信贷资金供给与需求失衡分析

时间:2022-10-23 05:42:50

农村企业信贷资金供给与需求失衡分析

摘要:农村企业作为城镇化建设与农民创业的主要载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受到的信贷融资约束仍非常严重。本文以保定市的银行和农村企业为对象,深入调研分析双方信贷资金供求失衡状况及原因,为破解农村企业信贷资金供求失衡提出对策建议。

Abstract: As the main carrier of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peasants entrepreneurship, rural enterpris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but are still under serious credit financing constrai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upply and demand imbalance between the banks and rural enterprises in Baoding and the causes, 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关键词:农村企业;信贷资金;供求失衡

Key words: rural enterprises;credit funds;supply and demand imbalance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4-0010-04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企业发展迅猛,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经济转型升级以及小康社会建设贡献了巨大力量。2015年,国务院出台政策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虽然国家和地方积极推动农村企业的发展,出台了多项鼓励和支持农村金融的政策,但农村企业获得贷款仍然非常困难。央行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6月底,我国农村贷款总额为20.7万亿元人民币,占全部未清偿贷款的22%,但同时部分农村金融机构存在脱农倾向,县域资金外流情况较为严重,因此,信贷资金供给需求失衡是横亘在银行与农村企业之间的重大问题。

1 农村企业信贷需求与供给情况分析

2015年7月-2016年2月,对河北省保定市的农村企业与部分银行进行了实地走访与网络调查,共走访银行4家、1家农村信用合作社;走访农村企业6家,并通过互联网向农村企业发放192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11份,有效率为57.81%。据统计,所调研的农村企业规模以中小企业为主,行业主要集中为生产制造业和零售批发业,占调研企业的75.68%。

1.1 农村企业调研数据分析

1.1.1 运营资金缺乏,对银行贷款需求较大 调研数据表明,79.3%的农村企业非常需要运营资金的支持,希望提高资金的变现能力以应对经营范围的扩大、项目创新等情况。同时发现,70%的样本企业资金状况紧张,运转良好的占21%,非常充裕的仅有1家。农村企业为了稳定良好的发展,十分渴求得到贷款成本较低的银行青睐,将银行贷款作为第一资金来源的样本企业高达90.99%,64%的样本企业希望银行能够满足自身的贷款需求,但50.5%的样本企业表示获得银行贷款十分困难。

1.1.2 资金来源受限,过分依赖内源融资 在调研的111家农村企业里,通过内部积累获得流动资金的占67%,5%的样本企业选择银行借贷,5%的样本企业则通过民间借贷,由此可见农村企业主要依赖于内源融资,这极大地束缚了农村企业的发展。另外,在农村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来源方面,其通过内部积累的比例也达到55.86%,向银行借贷的企业占20.72%,向民间借贷的企业占12.61%,而通过第三方担保、网络融资等途径获取资金的企业占比不到2%,通过直接融资渠道融资的不到1%。

1.1.3 产品销售范围窄,盈利能力有限 多数农村企业的发展由于信息、交通的限制,禁锢于县城,限制了发展。调研数据显示,61%的农村企业产品销售范围只在当地一些城乡镇或者市区,辐射范围小,36%的农村企业可以扩展到河北省,但是能够辐射全国的农村企业仅占3%。此外,71%的农村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26%的农村企业即使有自身的品牌,但并不知名,这说明农村企业的产品宣传差,企业利润低。这样不但会影响企业战略发展,更重要的是,在向银行申请贷款的过程中这一因素会严重影响银行对于企业发展前景的预估与评价,因为企业的产品销售情况和盈利能力是银行审核的重要判定标准。

1.1.4 信贷政策了解不足,申请贷款难度大 68.47%的农村企业对国家相关扶持政策了解程度很低,也不了解怎样申请并获取何种扶持;53.15%的农村企业希望健全和完善银行金融服务,开辟农村企业的绿色融资通道。47.75%的农村企业不了解银行贷款程序;58.56%的农村企业认为银行信息不透明,及时获取信贷产品信息较为困难,近六成的农村企业觉得自身不被银行等金融机构重视,60.36%的农村企业认为银行应该提高贷款手续办理效率,81.98%的农村企业表示银行的授信比例和授信额度与其所需水平相差甚远。

1.2 银行访谈资料分析

1.2.1 农村地区网点较少,缺乏有效信贷资源 调研了解到农村地区的银行网点设立较少且稀,布局不甚合理,很多乡村没有银行网点或远离银行业务网点,金融资源的缺乏严重束缚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如,兴业银行保定分行在保定农村没有设立业务网点,沧州银行保定分行仅在定州设有1个支行业务网点,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保定市分行设25个网点且基本集中于市县,中国农业银行保定分行设27个网点,也基本集中于市县,虽和城乡联系紧密,但营业网点还是不足以满足农村企业的发展。相对银行来说,农村信用社依然占据着广大的农村市场,但是仅凭农村信用社难以担当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大任。

1.2.2 信贷服务有限,无法满足企业需求 与银行进行深入访谈后发现,仅有中国农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将农村企业作为战略发展对象,另外3家银行还是倾向于城区企业。银行机构、信用社都很少有针对农村企业的信贷产品、部门、技术,目前普遍使用抵押贷款,信用贷款、供应链贷款等产品都没有使用。即使中国农业银行也没有专门的农村企业信贷部门和产品,农村企业只能凭借房屋产权进行抵押贷款,而且县级支行没有贷款审批权,全部由市级分行进行审批,与非农企业的审批条件基本一致,小企业的贷款审批时间为7天,大中企业一般为1个月左右。通过访谈农信社,了解到农信社许多分支结构没有权利贷款给农村企业,且农村企业在农信社申请贷款的审批成功率虽然很高,一般在90%以上,但绝大多数企业在贷前的考核环节就已经被筛除了,根本就进入不了审批环节。

1.2.3 难以获得企业信息,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 银企信息的不对称,使得银行对农村企业的了解有限,经营资金状况、企业家个人信息等数据获取困难,银行了解农村企业的融资需求、经营水平、信用评价、水电、税收、借贷、担保等信息的渠道少,难度大,信息更是真假难辨。因此,银行往往需要避免高不良贷款率情况的发生,更习惯于向老客户提供贷款服务而非农村企业。银企信息非对称的状况,无形中提高了银企贷款对接的难度,以至于出现农村企业在银行“贷款难”、银行对农村企业“难贷款”的局面,从而造成农村企业信贷资金供求失衡的情况。

2 银企信贷供求失衡的原因分析

银行与农村企业的金融服务不对接,信贷资金供给与需求严重失衡,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这里面有信贷供求双方的问题,也有监管部门和政府的责任。

2.1 农村企业自身的原因分析

2.1.1 经营不规范,管理水平低下 农村企业的管理者主要是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都较弱的农民,且大多以家长式的领导方式和个人权威的管理方式为主,管理层拥有权利太大,缺乏科学有效性,不利于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由于自身的规模和人员有限,一般的管理人员都由血缘关系维系,农村企业并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企业管理制度,致其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效率低下,不仅如此,更会衍生出员工缺乏工作热情、因没有制度束缚而在工作中懈怠等一系列不利于农村企业发展提升的局面。

2.1.2 财务状况不佳,财务管理混乱 财务状况是农村企业得到资金的重要保证,但目前,财务管理是农村企业的一大漏洞。众多农村企业都未设置专门的财务部门,管理层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并不重视,再加上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较低,导致企业的财务状况十分混乱,支付违约金或滞纳金的情况也常有发生,管理层也难以进行财务决策。如此,农村企业要想从银行获得正规的贷款的困难程度又将增加。

2.1.3 信用基础较差,贷款条件不足 一方面,农村企业的资产有限,抵押品少且价值小,不能满足贷款条件,银行通过审核也会淘汰大部分信用基础差的企业;另一方面,银行会多方面考察企业的信用情况,专利、商誉、合作伙伴甚至是管理者的个人品质等条件都是银行审核的重点,而农村企业在这些方面相对薄弱,主要表现为管理者存在不良嗜好、企业商誉不佳、产品质量差、生产不标准、发展前景不明朗等问题,这将导致农村企业难以踏进银行的信用贷款门槛。

2.2 银行方面的原因分析

2.2.1 风控不完善,信贷技术落后 银行由于不能完整全面地获取企业信息,容易诱发农村企业的道德风险,造成其贷款风险大、成本高。银行的主要目的是盈利,并有效控制不良贷款率,而农村企业并不能满足。即使银行放宽要求向农村企业发放贷款,也会偏向风控程度较高的抵押贷款,而信用贷款一般不在选择范围内。此外,银行信贷技术比较落后,没有针对农村企业的信贷技术及产品。相较而言,城镇企业存在着较大优势,如地理位置、信息获取、风控能力、竞争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等,银行的资金更有可能流向这类企业或农村中的非农业企业。

2.2.2 信息不对称,缺少中介平台 分布在农村的银行网点在服务农村企业信贷需求上,有着明显的本土优势和比较优势,但是目前两者间缺乏沟通桥梁,信息交流困难,银行不了解农村企业,优质客户选择困难,获取申请授信企业的信息效率低下;农村企业对银行的信贷政策与信贷条件了解有限,选择困难,且成本较高。由此造成农村企业贷款成本居高不下、贷款风险大、风控能力弱的局面,主要原因是借贷双方的信息不透明、信息不对称。

2.3 政府和监管方面的原因分析

2.3.1 政策落实不到位,信贷资源垄断 国家鼓励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改革与发展,打破传统农村金融机制,放宽农村金融准入限制,加快建设集商业性、合作性、政策性于一体的,资金充裕、功能齐全、服务完善、保护严格的农村金融体系。可农村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由来已久,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但并未收到十分显著的效果。针对中小企业的中小金融机构并未建立完善,信贷资源不足,面对巨大的信贷缺口,显然是杯水车薪、不足以解决问题,而且众多大银行的信贷资源多倾向于大中型、经营规范的企业,处于县域的分支机构贷款给农村企业也多属于无奈之举,使得农村企业的信贷资源极其有限,发展艰难。

2.3.2 调控针对性不强,银行信贷作假 国家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调控政策与对大银行的虽然有不同之处,表面上对看农村金融机构存在一定程度的政策倾斜,但真正实行时并没有将“三农”贷款优惠政策落实到实处,针对性不强,以国家对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控制为例,这一指标要求农村企业和其它企业的保持一致,这将导致农村金融机构在同样条件下,甚至农村企业优先的情况下不愿冒险将贷款贷给农村企业、尤其是农业企业,各银行甚至为达到国家要求,信贷数据作假来欺骗监管部门也不将贷款贷给农村企业。

3 解决信贷供求失衡问题的对策研究

3.1 农村企业的内功修炼

3.1.1 规范自身经营,提高管理水平 农村企业要有新思路,通过股份制等现代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方式,探讨农村企业规范化管理的有效途径,有效分离所有权与分配权,让全体股东享有充分的决策权、监督权、分配权,同时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增加决策管理的民主性、科学性、有效性。对于规模较小、且带有家族式特点的农村小微企业,根据企业经营的特点,鼓励适当合并或重组,改良运营模式,一改传统个人权威的集中经营与管理模式,提高民主经营决策的水平,并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规范化的农村企业管理,势必为企业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便利架石铺路。

3.1.2 加强财务管理,优化财务结构 对于农村企业来讲,首先应该做的是要根据企业战略目标制定明确的管理目标,以保证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目标导向的作用;其次,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资金“用得到”,更要“用得好”;加强财产控制、保持财务信息资料的完整性也必不可少,对于管理者分析过去和预测未来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申请贷款的必要条件;最后,农村企业还要根据经营内、外部环境的转变,不断调整财务结构,保持动态优化,促进企业稳健发展。

3.1.3 建立增信体系,提高企业信用 农村企业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应全方位增加自身信用,提高贷款时的信用基础。经营者要高度重视个人信用,提升自身的信用意识,坚决杜绝不良嗜好,增加贷款时的企业家个人信用分值。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实现自身的品牌效应和特色优势宣传,扩大影响,稳固其在市场中的地位,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同时企业也要建立自我约束机制,规范经营,诚实守信,注重提升企业信用等级,努力突破银行机构设立的信用条件瓶颈。

3.2 银行的外部推进

3.2.1 加强农商行建设,形成科学布点 目前,在广大的农村区域,除了农村信用合作社外,商业银行主要由四大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组成,且多集中于县、镇等农村中心地带,其他跨区域股份制商业银行或地方性商业银行多集中于城市区域,远离乡村。所以,要加快农信社转型为农商行的步伐,并吸引各家商业银行深入农村,设立网点,科学布局,形成良好的融资竞争格局,为农村企业融资创造更多的有效资金供给来源。

3.2.2 创新信贷产品,提升服务水平 银行要支持互联网金融,引入互联网技术,开发新型信贷产品,加大信用贷款产品的研究力度,突破银行产品同质化现状,建立市场化、多元化、差异化的融资机制。创新“互联网+信贷”模式,针对农村企业的发展个性,推出类型多样的表内外授信业务,用服务质量和业务水平提升农村企业客户的满意度。此外,可以通过创新审批方式,提高审批效率,缩短贷款审批时间;同时优化信贷结构,加强贷款风控,控制隐形成本,降低企业贷款成本;也可以创建贷款直通车,灵活运用电子邮件、公司网站、电话等方式便利企业申请贷款。

3.2.3 利用网络优势,获取企业信息 银行应该改变战略方针,对接农村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积极建立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一是搭建银企的交流平台,及时向企业讲解最新的信贷政策与产品;二是利用银行电子显示屏、官方网站等媒介,银行信贷产品信息,并支持农村企业的线上、线下咨询;三是强化风险管理职能,构建多层次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增强风险抵御能力;四是利用地域优势,实地走访农村企业,建立地方数据库,增强银企信息沟通和互信,创新对接方式;五是将农村企业列入重点服务名单,发掘优质客户,合理使用资源。

3.3 国家的有利调控

3.3.1 政府部门要加大农村信贷资源投放,确保优惠政策落实 国家持续对金融支持“三农”实施定向调控措施,不断降低针对三农领域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扩大农村信贷规模,很大程度扩大了农村企业的信贷资源,在此基础上政府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制定优惠政策;同时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重视与农村企业相关的信贷工作,下放贷款审批权限,简化业务手续,按照“普惠”原则,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完善农村金融基础环境,降低农村企业经营成本,增加金融服务覆盖率、扩大公平性与可得性,真正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落实到实处。

3.3.2 政府部门要为银企信贷搭桥,降低信贷成本 政府要成立贷款再担保机构,创建专项担保基金,重点扶持“三农”中小微企业和优秀民营企业,发挥再担保的风险规避与风险转移作用,降低银行对农村企业贷款的风险。同时,搭建银行与农村企业金融信息交流的“线上+线下”网络平台,使供求双方信息畅通,拓宽融资渠道。同时,要保证平台信息的专业性、真实性、安全性,让农村企业随时随地了解政策动态,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对应正确的政策支持,紧随改革的步伐;获取实时银行信贷信息动态,及时获得有效资金支持;根据企业当前发展特征,选择特殊的信贷产品。

3.3.3 监管部门要加强银企监管,防止信贷造假 银行业内还存在一块灰色地带,通过一些方式造假掩盖发放给地方政府或者大企业的贷款,使农村企业或小企业贷款达到监管指标。金融监管部门应发挥监管的引导作用,控制信贷程序的正常进行,及时发现虚假信贷数据,维护经济秩序;和政府通力合作,加强宏观调控,进行检查走访,对欺骗监管部门的机构进行严惩,防微杜渐;引导银行机构和农信社创新形式,设定结构化的基准利率,帮助金融机构掌握市场信息;鼓励企业诚信经营,遵守贷款规则,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加大监管力度,加强执法强度,防止信贷造假,维护农村企业的正常信贷资源。

参考文献:

[1]阮华,翁贞林,曹志文.农村金融供求失衡的理论分析[J].金融与经济,2015(5):24-27.

[2]刘志平.互联网金融对农村金融的启示[J].中国金融,2015(3):93-94.

[3]郑良芳.确保农民实现小康必须要切实建设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基于农村合作金融视角[J].金融与经济,2015(11):82-83.

[4]王延涛,鲁艺.农村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探讨[J].农业经济,2015(11):110-111.

[5]赵安红.创新满足农村金融需求[J].中国金融,2015(9):83-84.

[6]李清政,刘绪祚.金融支持与我国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5(4):142-152.

上一篇:探索海绵城市在生态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下一篇:中药单体及其有效成分抗病机制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