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习题内隐意图 彰显教材外显价值

时间:2022-10-23 05:35:41

挖掘习题内隐意图 彰显教材外显价值

教材中的每一道习题的编排都蕴含着编者深思熟虑、寓意深刻的意图,我们应该善于发现编者的意图,善于挖掘习题的内在价值,在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合理取舍、补充或调整,以便揭示数学的本质,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1页有这样一道题:

下面红色线段的长比( )厘米多一些,蓝色线段的长比( )厘米少一些,这两条线段都可以说大约长( )厘米。

新课程十分重视学生估计能力的培养。无疑,这是一道具有丰富教学内涵与思维价值的估算习题。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看出直尺上面的红色线段比8厘米多一些,直尺上面的绿色线段比8厘米少一些,指出它们都是大约长8厘米,让学生初步体会“大约”的含义。而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这道题的处理却经历了“一波三折”,最终才让学生逐步领悟到“估算”的方法,知道了“大约”的含义。

一、尺不动,线不动,学生着实难懂

第一次教学时,本以为在帮助学生建立好1厘米和几厘米的表象后,直接呈现题目,学生就能轻松解决,于是,就以静态文本的形式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填写,过了好长时间,大家还是愁眉紧锁,有些人直接在下面嘀咕:“老师,这道题目我看不懂什么意思?”到底下巡视了一圈后发现,答案是“五花八门”,其正确率几乎为零。最后,为了赶时间,只得草草收场。课后反思:“学生既然对厘米已经有较好的认识,怎么还会出现‘不知所云’的情况?”,在评课时,师傅告诉我,教材中一长串概念化的文字留给学生是冰冷、抽象的,而孩子渴望得到的是直观、形象的表述,这中间少不了多媒体课件的支持与运用。化静为动,分层呈现——利用FLASH课件的直观性与可操作性,能够有效突破这个教学难点。

二、尺动,线不动,学生似懂非懂

在听取了师傅的建议后,我在第二次教学时,我做了如下处理:让尺子动起来,即通过FLASH课件先让尺子靠近红色线段,让学生知道红色线段比8厘米多一些,(如图1所示)

下面红色线段的长比(8)厘米多一些,蓝色线段的长比( )厘米少一些,这两条线段都可以说大约长( )厘米。

然后再让尺子靠近蓝色线段,让学生知道蓝色线段的长比8厘米少一些,(见图2)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出这两条线段都可以说成大约长8厘米。

下面红色线段的长比(8)厘米多一些,蓝色线段的长比(8)厘米少一些,这两条线段都可以说大约长( )厘米。

通过比较实验和统计数据分析,这样的教学设想虽比直接呈现题目好,但其实施的效果并不明显,还是有少部分人不能真正理解题目的要义,给人感觉是似懂非懂的。细细想来,虽然有了动画的形象演示,但是这样的演示过程是零散的,间断的,学生无法深刻体验到两根线段间的比较及变化的过程,自然也就无法体会到“大约”的含义。因此,问题解决的关键是要抓住一个“参照物”——8厘米进行估计,在“比”字上下足功夫。

三、线动,尺不动,学生一看就懂

吸取了前两次教学的失败经验后,在第三次试教的过程中,我们又将教学预案调整如下:先看后填,化难为易。即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完整的动画演示过程,然后再组织填写。即先给出两根8厘米长的线段,(见图3)

随后通过动画演示红色线段变长了一点,追问“红色线段现在发生了什么变化?比几厘米多了一些?”(见图4)

接着让蓝色变短一些,追问“蓝色线段现在发生了什么变化?比几厘米少了一些?”(见图5)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无论是比8厘米长一些还是比8厘米短一些,我们都可以说成大约长8厘米。然后呈现题目,让学生自由练说,独立填空。(见图6)结果,其实际教学效果远远超过了前两次,学习氛围热情高涨,其答题正确率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下面红色线段的长比( )厘米多一些,蓝色线段的长比( )厘米少一些,这两条线段都可以说大约长( )厘米。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对于这道练习题“一波三折”的处理让我明白:对于“估算”教学,学生需要依据一定的“参照物”进行估计,有时还得运用“分解”的策略,让学生拾阶而上,有据可循,从而降低许多估计问题的认知难度;而对于课堂练习的处理,则需要我们对教材中的习题作更多的研读,准确把握编者意图,深入挖掘习题中的潜在教育因素,充分考虑教学实际,用足教材,用好教材,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作者单位:江苏如东县马塘小学)

上一篇:澳大利亚TAFE学院国际化策略浅析 下一篇:有效性集体备课的操作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