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富县的尉氏实践

时间:2022-10-23 02:32:52

绿色富县的尉氏实践

作为一个平原农业县,尉氏县委县政府摒弃“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发展方式,选择以低碳、循环、环保为标志的绿色发展路径,实现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尉氏县的做法有着典型的借鉴意义。

从尉氏的探索来看,推动绿色发展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的关系,坚持政府主导力、企业主体力、市场配置力“三力合一”,加快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制等手段,建立健全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工作体制、利益机制和评价制度,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绿色发展模式。

河南尉氏县概况

尉氏县地处豫东平原,属七朝古都――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历史悠久,春秋时为郑国别狱,为狱官郑大夫尉氏采食之邑,故名尉氏,沿袭至今。秦始皇三年(公元前219年)置县。尉氏县曾涌现出许多历史文化名人,诸如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竹林七贤”中的阮籍、阮咸。

尉氏县历史上属黄泛区,一度“岗上不长草,风刮黄沙跑,有地不打粮,常年靠统销”。经过尉氏人不懈治理,尉氏成为河南省首批全国平原绿化达标县,先后获得了河南省林业生态县、全国绿化模范县等称号。尉氏县的造林经验被印度、新西兰等国编入高等教材。

尉氏县是黄淮海农业开发区,耕地面积8万公顷,盛产小麦、棉花、玉米、西瓜、花生等,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优质棉生产和出口基地县、水利百强县,尉北千亩蔬菜基地是开封市首个直供港澳和东南亚的蔬菜基地,贾鲁河滩区是全国最大的鱼鸭混养基地,被列为开封市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

走进全国绿化模范县――河南尉氏县,恍若徜徉于绿色的海洋:村庄鸟语花香,路河绿色长廊,城区绿地花园,城郊森林景观,田间林带纵横,沙岗新披绿装。这个过去曾是“风吹黄沙遍地流,十年九灾不保收”的内陆农业县是如何走上绿色发展之路的呢?

县域发展环境面临诸多挑战

尉氏县地处豫东平原黄河故道,全县土地总面积180多万亩,沙化土地面积45万多亩。“别看如今这儿四处郁郁葱葱、生机盎然,过去这儿可是流传着‘沙区没有林,有地不养人;沙区有林就有粮,没林挨饿打饥荒’的农谚,一场沙尘暴过后,农田被埋、河道被堵、房屋被压塌,生态环境极度恶劣。”尉氏县委书记王国立介绍说。

不仅如此,尉氏县的发展还遇到了我国许多县域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

――产业水平总体较低,工业生产的能源资源消耗比较大,特别是纺织、化纤、建材等传统产业比重较高,而且近几年增长幅度仍高于工业平均增幅,这种高投入、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很难一下子从根本上扭转过来。

――环保压力逐步加大。环境容量有限与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需求不断增加之间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污染减排的压力越来越大,减排空间不断缩小,削减难度不断增大;环境质量改善的难度进一步增加,资源能源消耗总量刚性增长的总趋势短期内难以改变,资源节约利用空间越来越小。

――生态意识比较淡薄。一部分群众的生态意识和绿色消费观念不强,节水、节能尚未形成自觉行为;部分企业负责人节能减排意识薄弱,在全社会尚未完全形成“建设生态文明,人人有责”的良好风尚。

――考核体系尚未健全。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生态文明管理考核制度,对于生态环境建设也是重在惩罚性考核,缺少奖励性考核,特别是在生态文明建设管理的系统性、连续性、平衡性和操作性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走农林畜牧业统筹协调发展之路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而推动绿色发展,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面对新挑战和新要求,尉氏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及时转变发展思路,提出了“生态富民、绿色强县”的发展战略。走农林畜牧产业统筹协调、绿色发展之路,是尉氏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尉氏绿色发展的主要做法与成效是:

――建立生态林业长效机制。尉氏县先后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防沙治沙工程、淮防林建设工程、高标准农田林网工程、通道绿化工程、经济林基地建设工程等。因地制宜实施“农田林网”,极大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条件,提高了产量,也增加了农民收入。实行集体栽植,分户承包,收益按比例分成;鼓励个人和民营主体参与造林。灵活、多样的造林绿化机制,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各界参与造林的积极性。据了解,该县先后涌现出850多个造林大户,投入资金3100多万元,造林成保率达到95%。通过多年替换改造,目前,全县30万亩刺槐林已有17.5万亩得到改造,林木生长率显著提高,仅此一项年可增加经济效益1.5亿元。经济林的大面积推广为林产加工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尉氏木材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逐步形成了“造林-流通-加工”、“三位一体”并驾齐驱的良好格局,一条完整的林业产业链初步形成。目前该县各类木材加工企业发展到570多家,从业人员1万余人,年产值近15亿元,林业产业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之一。

――探索平原生态农业模式。尉氏县把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发展绿色种植业,尉氏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达到8个,面积10万亩,年生产无公害蔬菜近百万吨。大力推广使用沼气,成功探索出了“猪―沼―果”、“猪―沼―菜”等生态经营模式,使沼气的用途由生活向生产延伸,既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又保护了生态环境和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尉氏县还建立县、乡、村三级技术培训和服务体系,积极探索走专业化施工、标准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的道路,组建了近80个沼气施工队,统一做好承建沼气池和科学使用沼气等开发服务工作。目前,全县推广生态农业面积10万余亩,年可节省化肥2000多吨,节约农业成本400多万元,直接经济效益1000余万元。尉氏县为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其创收能力,还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及农村经营体制创新的新切入点,尉氏县农村专业合作社采取政府扶持、龙头带动、农民参与、中介组织服务的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推进。

――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尉氏县倡导以林养畜、以畜促林的生态养殖方式。门楼任乡赵家村村民任林江等人利用丰富的林网带,率先在林地里养起了肉鸡,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在其带动下,赵家村当年发展林地养鸡60多棚,肉鸡存栏五六万只。为进一步调动村民的养殖积极性,村两委班子还在林地里建立赵家村生态养殖小区。为鼓励畜牧业发展,尉氏县积极落实各项优惠政策,2010年共发放生猪良种补贴156万元、秸秆养牛示范县扩建项目150万元、乡镇兽医站建设52万元、现代农业发展基金500万元。为推进畜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发展,该县还聘请专家深入村镇进行全面规划和技术指导,提供全程服务。发展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推进结构战略性调整。尉氏县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走“以工兴农、工农互动”的良性循环新路,形成了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格局。该县以畜禽物流公司为龙头,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肉鸭产业。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各类养殖小区114个、规模养殖场(户)6635个。与此同时,该县及时引导、规范新建养殖小区及养殖场实现健康发展,并取得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证,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同时,也带动了河南雏鹰农牧股份有限公司尉氏分公司等一大批企业的投资兴建,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仅雏鹰农牧公司就安排3200余人就业。

尉氏绿色发展的借鉴意义

作为一个平原农业县,尉氏县委县政府摒弃“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发展方式,选择以低碳、循环、环保为标志的绿色发展路径,实现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尉氏县的做法有着典型的借鉴意义。

――推动绿色发展,必须要以科学理念为先导。尉氏县认为,越是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越是要坚持以科学理念为指导。在发展的理念上,不能因噎废食,而是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既要青山绿水,也要金山银山。坚持做到“三个统一”。要注重发展与生态的统一,即求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求得经济的增长。要注重增长与效益的统一,即在追求生产总值的同时,力争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要注重发展与转变的统一,以发展为前提,在发展中转变,在转变中求更大的发展,做到量与质的统一。

――推动绿色发展,根本目的是造福人民群众。尉氏县正确处理发展富民和生态惠民的关系,坚持把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作为绿色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绿色发展的实际成效造福尉氏人民,以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检验绿色发展水平。

――推动绿色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创新。从尉氏的探索来看,推动绿色发展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的关系,坚持政府主导力、企业主体力、市场配置力“三力合一”,加快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制等手段,建立健全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工作体制、利益机制和评价制度,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绿色发展模式。

(执笔:王志远 陈楠)

■(责编/徐艳红 美编/叶锐)

上一篇:“菜贱伤农”恶性循环谜题之源 下一篇:绿色发展如何用好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