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

时间:2022-10-23 12:25:40

怎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

近几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语文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根本性转型,基本上淘汰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杜绝了讲解式教学。多数语文教师都能运用“启发式”教学。然而,在启发式教学被广大教师所推崇的今天,启发式教学的运用,多少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有的学生有启能发,而有的学生启而不发。面对这一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学应从启发式教学的利与弊中找原因,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接受的转型。下面谈谈如何实现这一基本转型。

一、剖析启发式教学的利与弊

众所周知,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课堂中教师向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学生从教材的字里行间找出答案,然后教师加以归纳总结使学生的答案得到进一步的证实,达到增强学生记忆的效果,也完成了学生从不会到会、从无知到认知的教学过程。这种教学法,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引导其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式教学法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截然不同,既改变了教师苦口婆心地讲,也打破了学生晕头晕脑地听的现状,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然而“启发式”教学表面上看教师教的轻松便捷,学生学得不费力,从传统的抄写、背诵、记笔记等走出来,可是也只能适应半数或者少数的优生,多数学生还是启而不发,一问三不知的现象普遍存在;或者优秀生有了答案,教师就认为学生就学会了。“学生会了的不讲”是高效课堂的要求,而少数学生会了,多数同学还在云里雾中的状态下,教师若进行到下一个启发性教学的问题中,多数学生还是一脸茫然,不得不囫囵吞枣,随着教师的脚步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下去。久而久之,启发式教学越来越适用于优生,对多数的学困生效果不明显或不大。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为了一切学生,这种“启发式”教学有待进一步改善和升级。即需要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到理性理解接受的转型。

二、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接受的转型

凡在教学一线的同行们都深有同感,在短短的45分钟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需要师生之间得力的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学生要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这样老师才能有所启,学生才能有所发;否则老师虽能启,而学生却不能发,那么整个教学过程就无效果可言。

1. 认知始于感性认识

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所谓感性认识就是指学生通过眼看、耳听等方式,对将要学习的新内容的表层知识进行初步的了解,只有这样,教师启发时才能触发学生的潜在理性思维。否则,启而不发不足为奇。例如,以《木兰诗》教学为例,教师应首先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在课堂中将要学习的内容,包括生字生词、诗歌的理解等,这个预习无论是走马观花,还是通篇细读,都不能让学生信马由缰,教者要有针对性的预习提纲交给学生,让每个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要学习的内容,从而使学生在预习中思考问题,初步了解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形成初步表层印象。无论学生是有所想,还是无所想,都能为课堂中的启发带来一定效果,这就是眼看、心想、所思要达到的效果,也就是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所在。

2. 感性认识到理性接受的过渡

预习过程中,不仅可以自己看、独立思考,还可以小组合作预习,优秀生讲所要预习的内容,其他组员听、思考、体会,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感。优生有“小老师”的优越感,差生对学习没有畏惧感,这也就是耳听。这种预习是没有老师却围绕老师转的课堂,对学生没有束缚性,自然而然地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理解过渡。这种方法也是“学进去、讲出来”的“学讲模式”的具体运用,也是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的有效运用,更是陶行知先生的“学用合一”的突显。

这种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接受的过渡是在课堂上很难完成的,这不是单纯的课堂启发,而是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解的思维性启发,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启发式教学要落到实处

在课前预习相当充分的前提下,启发式教学要也未必促成高效课堂。课堂的组织、方法的运用是重中之重。既要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也要充分检查学生课前预习的效果,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做到学生的学习思路和老师的教学流程协调一致。首先要从教学内容的表层入手,初步了解学生对课前预习中老师留下的问题掌握到了什么程度,教师逐一针对每个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教学内容,让学生的课前预习得到进一步的巩固。接下来要把课堂交给学生,课前老师留下的问题,每组学生的答案应不尽相同,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中的“十二”和“爷”的用法学生会有争议,教师应引导学生分组作以比较,由学生分组争辩讨论,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更加完整。让学生更加肯定自己,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的课堂。

教师教学思路的清晰、教学手段的变换、教学方式的潜移默化、循循善诱的引导和启发,再加上教师和蔼可亲的教态、妙语连珠的教学语言,足以实现学生对知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理解接受的转化,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启发式教学落到实处,力避启而不发,实现有启必发。

上一篇:初中古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革新方法 下一篇:现浇空心连续板梁的施工与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