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综艺节目的版权侵权认定

时间:2022-10-23 12:10:04

我国综艺节目的版权侵权认定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电视综艺节目的版权保护问题也日益成为热点。网络版权侵权具有更加迅速、多发且侵权形式多样、技术性强、取证难等特点,这些新的情况都给我国的版权制度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实践当中,经常要根据网络电视节目版权争议的原因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法律制度。试从分析网络电视节目的特点入手讨论我国版权法在其中的应用,重点探究综艺节目模式版权的侵权认定问题。

关键词:网络电视;版权;电视节目版权;综艺节目模式;侵权认定

中图分类号:D92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3-0196-02

一、问题的提出

在互联网技术发达的今天,电视综艺节目的利润价值和对文化传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大,同样的,由于传播交流的便捷,综艺节目的抄袭现象也时有发生。格林诉新西兰广播公司案件开启了国际间有关电视综艺节目版权保护的大讨论,通过该案的判决,当时的欧美各国对电视综艺节目的版权保护形成了两个观点,第一,版权的客体是作品,而综艺节目不属于版权中的作品,不受版权法的保护。第二,节目模式缺乏确定性,不能成为版权客体。由于当时的电视文化技术不发达,现实当中的综艺节目抄袭侵权的问题不是很严重,所以这种观点也没有引起公众的注意。但是随着数字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综艺节目的构思和创意很快就能通过网络在全球传播,这使得欧美各国渐渐发现如果再把综艺节目排除在版权法之外是不合理的。在我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一直都是走借鉴模式的路线,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很多地方电视台都是模仿中央电视台的综艺晚会,如央视《综艺大观》中“明星+表演”的节目模式。之后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各大电视台开始模仿港台的综艺节目,如湖南台的《玫瑰之约》模仿香港的《非常男女》。进入21世纪以后,各大卫视综艺节目的模仿对象直接转向了欧美,如湖南台的《超级女声》模仿美国的《美国偶像》。为了防止节目被抄袭,各国电视节目制造公司纷纷要求在法律上以节目模板相近似为原则来判断综艺节目是否存在抄袭。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规定版权法的客体包含了节目模板,如果我们将电视综艺节目归入知识产权法的保护体制下,那么其客体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节目名称、标志等可以归入商标法的客体;第二种是节目中的台词、歌曲、舞蹈等可以归入版权的客体;第三种是节目模式,并且建议也将其归入版权的客体,但争议很大,因为根据目前版权法的规定,版权法保护的作品必须是能够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即作品必须是有固定的表达形式,而有些学者认为电视节目模式还达不到这一点。很多学者认为不应该将节目模式直接作为认定电视节目相近似的标准,而是应该将节目模式通过文字描述表达出来,将动态的节目模式变成静态的节目模式创意书,从而将节目模式创意书进行版权保护。这一观点的提出为解决目前出现的节目抄袭现象提供了新的方向,具有进步意义。但遗憾的是,这种做法存在很大的问题。那么,在互联网传播技术发达的今天以及将来,我们应该怎么对电视节目的抄袭现象进行规避呢?节目模式可不可以成为版权的客体呢?

二、综艺节目模式可否作为版权客体的讨论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要促进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最好的方式就是将电视综艺节目的模板当作一种“作品”取得版权的保护,电视综艺节目作为数字化时代文化传播的利器之一,对其进行版权保护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一,综艺节目模式拥有巨大的经济和文化价值,经过最近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在国外版权保护比较完善的国家,综艺节目模式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通过出售节目模板和赞助取得。节目制作方通过创新使得其综艺节目拥有广泛的知名度,这样可以获得广告商和赞助商高昂的费用,如我国综艺节目《最强大脑》第三季的冠名是2.5亿元人民币。同时,节目制作方通过转让节目制作或播放的权利获得巨额的转让费,如湖南卫视花费1千多万人民币买到韩国《爸爸去哪儿》的中国制作权。另外,一个优秀的综艺节目可以影响社会文化的发展走向,如《非诚勿扰》的火热直接在社会上引爆了对剩女和拜金女的评价,《变形计》的出现使人们思考孩子的正确教育等。而且,在全球文化的交流中,节目制作发达的国家很容易通过综艺节目对其他国家进行本国文化价值的传播,施行文化的入侵,如在我国发展迅猛的韩流等。并且,正是由于节目模式的贸易,英、美等国把它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道德信仰等输送到全世界[1]。第二,对综艺节目模式进行版权保护保障了制作人的利益,一个新综艺节目模式的出现要经过制作人的精心设计,是制造人智力成果的体现。而且在创作过程中,制作人还要投入巨额资金去进行实践和修改,并且还要承担巨大的投资失败风险,这些都体现了制作人的劳动价值,而无偿的抄袭行为是对制作人权利的极大侵犯。第三,对综艺节目模式进行版权保护可以维护综艺节目的发展秩序,促进综艺节目的创新。当初湖南卫视首先推出相亲节目《玫瑰之约》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由于没有法律的保护,随后几年其他电视台也纷纷推出与其节目模式相同的相亲节目,最终的后果是该类节目的泛滥直至《玫瑰之约》停播。这种同质化的现象在目前我国的综艺节目中也大量存在,其导致的竞争无序的后果也越来越明显,特别是有些节目为了在同类型的节目中获得生存,大量使用低俗的活动,这种综艺节目的恶劣影响是巨大的。

对综艺节目模式进行版权保护是进行综艺节目保护中比较可行的方式,但是要符合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我国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模式复制的智力成果,即版权法中的作品必须要满足三个条件:(1)有独创性;(2)有固定形式且可复制;(3)是智力成果。根据该规定我们可以得知综艺节目模式是符合成为版权客体的标准,第一,综艺节目模式是一种艺术的表达方式,属于智力成果。一个完整的综艺节目需要导演、表演者、嘉宾、摄影师等人员的精心编排,通过穿插音乐、演讲、表演等艺术元素,再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制作出来,达到使观众感到开心、紧张、悲伤等文化娱乐和艺术传播的效果,所以说综艺节目模式是属于智力成果的范畴。第二,综艺节目模式体现了独创性,版权法只保护作品的表现形式而不保护作品的思想,所以,只要一个综艺节目模式的表现方式与其他的综艺节目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则即使在节目主题思想都相同的情况下也可以认定该综艺节目模式具有独创性。第三,综艺节目模式可以表达出来,具有可复制性。版权法上作品的表达必然要借助一定的载体,形成一定的形态让他人可以感知。在我国著作权法列举的几种作品中,如口述作品的表达是语言,通过胶带或数字化技术复制再现,电影作品的表达是声音和画面,通过光盘和数字技术复制再现。而目前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综艺节目模式也可以采用类似于摄制电影的方式通过数字化技术对其声音和画面进行复制再现,比如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就是购买了韩国的《爸爸去哪儿》节目版权,在国内制作出节目模式相同的综艺节目。

三、综艺节目模式版权的侵权认定

目前我国司法界对版权侵权认定的方法是采用“实质性相似+接触”这两个步骤来进行判断。先判断原告和被告双方的作品是否构成实质性相似,再进入第二步,即认定被告在创作之前或创作时是否接触过原告的作品,若接触过则版权侵权成立,若没接触过则不成立。但是在综艺节目模式版权侵权认定中,由于综艺节目一旦被播放出来,则很容易让人知道其节目的模式,因此对其版权的侵权认定主要集中在对实质性相似的界定。在版权司法实践中,我们认定两部作品构成实质性相似的原则是从读者的角度来说的,并且这个读者应该是一般的非专业的人员。当然,这种界定并不是一种严格的定义,它没有规定具体的内涵,也没有明确详细的外延,甚至有学者认为是背离了版权法的基本原理[2]。但是这种方法提供了一种思路,根据著作权中“思想―表达”二分法的主张,思想是指作者反映的观点、事件的主题等,而表达是指作品的表现手法、技巧,而在认定实质性相似时是指表达的相似,对于思想不进行保护也就不需进行实质性相似认定。所以在综艺节目中,同类型的节目只要其表达形式不同,只要作者独立完成作品并非抄袭即可[3],我们就认为实质性不相似不构成侵权。但是在综艺节目中并非所有的表达形式都会得到版权法的保护,对于那些“功能性表达”我们就应该排除在外,“功能性表达”是指任何综艺节目都必须包含的元素,如主持人、嘉宾、说话这些都属于,对于属于功能性表达的元素,由于其已经进入公共领域,属于全人类均可以自由增减使用。

在对传统的文学作品如小说,电影等进行实质性相似界定的方法选择上,国际上普遍采用了三种方法:第一,模块法,这种方法主要应用在小说的版权侵权中,该方法认为作品是有不同的模块构成的,即使改变作品的文字表达方式,也可以认为力量感作品构成实质性相似。第二,总体感官法,该法分外部测试和内部测试,外部测试即从作品的情节、主题、对话、氛围、背景、节奏、角色、事件等客观的因素来对比,内部测试即依靠普通观众的主观判断来对比,先判断是否外部测试相同,相同则进入内部测试。第三,抽象法,即“抽象―过滤―比较法”。三种检验法各有优势和缺陷,电视综艺节目作为一种综合了各种文艺因素和非文艺因素在内的复杂作品,如果单独使用一种检验法是不合理的,虽然电视综艺节目是运用了类似于电影的拍摄方法,但电视综艺节目是非虚构类叙事,也就是说,电视综艺节目与电影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电视综艺节目存在不可控因素。在电影中,由于有剧本,所以演员的对话和场景都可以事先通过剧本来控制,而在电视综艺节目中却存在大量的不可控因素。因此,在对综艺节目模式进行实质性相似认定时应该是针对可控制的部分来进行,可以体现一个作者的创作高度[4],具体操作方法可以从情节、主题、对话、节目序列、节目的背景、氛围、节奏等几个方面来进行。

参考文献:

[1] 冯晓青.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原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236.

[2] 何怀文.著作权侵权的判定规则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35.

[3] 史勤艳.论作品独创性的判断标准[J].司法论坛,2005:(6):75.

[4] 韦之.著作权法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6.

上一篇:《山楂树之恋》中张艺谋的柔情表达 下一篇:大数据技术在重载铁路运营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