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融入幼儿生活

时间:2022-10-23 12:01:25

让数学融入幼儿生活

摘要:新《纲要》中关于数学领域的目标定义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也就是说,数学教育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教育应该生活化。我尝试在幼儿的生活和经验中挖掘数学内容、渗透数学知识,将数学生活化,使幼儿在生活中学习、运用数学,促进幼儿自主发展。

关键词:幼儿;生活;自主学习;数学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263-02

新《纲要》中关于数学领域的目标定义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那么,如何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积累经验,逐步内化数学知识?我们在实践探索中有了些许收获。

一、挖掘多元的数学内容,自主积累数学经验,将数学融于生活场景中

我们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挖掘数学活动内容,把生活中常见的、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充实到数学教学中来。

1.在一日生活中寻找。由于幼儿生活的现实环境中充满了数、量、形、时、空等有关知识和内容,利用日常生活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可以使幼儿在既轻松又自然的情况下获得简单的数学知识。

2.在区域游戏中渗透。①专门的生活化数学区。生活化数学区讲究从生活中取材,有着相对宽松的活动氛围,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能满足幼儿的不同需要,充分发展幼儿的个性。比如,我们提供各种图形进行“形状对对碰”,巩固幼儿对图形的认知;开展“穿项链”游戏,练习排序等。这些形式多样的内容,使幼儿在有趣的操作中,快乐地学习,体验到数学游戏的乐趣。②与其他游戏区的整合。区域游戏有丰富多样的内容,各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和价值。如在银行游戏中,设计存钱、领钱表格,帮助孩子练习点数和巩固数物对应等技能;在“医院”游戏中“制作药片”,练习“看两个标记画图形”;在“巧手坊”开展装饰画活动,让幼儿学习按事物的规律排序等。

3.在主题活动中开展。我们的园本课程以主题活动形式开展,我们以现有课程为载体,尝试在不同的主题中渗透数学活动,使数学活动更生活化。如在“亲亲秋天”主题中,我们组织孩子们按照一定规律用树叶设计项链,用图形和颜色标记给树叶做“身份证”;在“春天悄悄的来”中,设计了“数学宝宝去春游”,将练习顺数、倒数、接着往下数等技能融入春天的美景中。

二、开发生活化操作材料,自主进行数练习,将数学渗透在游戏材料中

操作材料是数学活动的重要载体,它本身的特性及由这些特性所规定的活动方式往往决定着幼儿获得知识的多少,激发兴趣的大小及开发智力的深度。在探索中,我们尽可能就地取材,选取生活化的材料,把学习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1.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操作材料,省时省力。幼儿园数学教育实际上是数与形的教育,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善于捕捉教育契机,就能充分利用生活环境中提供的数学材料,引导幼儿学习数学知识。如,教师可让孩子观察桌面的不同形状;测量桌边的长短;在学习“数数”活动时,让幼儿观察活动室墙壁上的窗户数量,楼梯台阶的多少等。这些皆可以作为幼儿有意义的数学材料。

2.有效利用废旧材料,变废为宝。对废旧材料的利用和开发也是增添幼儿操作材料的好途径。如收集各种形状、大小的饮料瓶等等,进行观察、比较、数物匹配等活动。数学操作材料除了实物操作材料外,还有半具体、半抽象的操作材料(如:圆点卡片)和完全抽象的操作材料(数卡、分合号、加减符号、等号等),这些抽象和半抽象的操作材料可以用废弃的硬纸盒来制作。

3.巧妙利用幼儿巧手,自主创造。《纲要》中“科学”部分明确指出:“要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索问题……要尽量创设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我有意识地组织和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制作数学活动材料。例如:制作各种图形和设计标记,获得长短、粗细、大小、形状等知识;有的活动中所需材料的数量很多,我们发动幼儿一起来寻找材料。孩子提供的数学活动材料,比教师准备的现成材料在操作中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和调动他们活动的积极性。

三、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数学,将数学融于教学情境中

1.环境暗示法。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早对数学产生了枯燥乏味的、神秘难测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因而,我们充分利用环境巧妙地渗透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为幼儿营造“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氛围,让幼儿在自己生活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学习新知识。如认识时钟时,我们就挂了一块大钟表,在一日活动中渗透时间概念;在“超市游戏”中设计了小标记,按图形、颜色让孩子一一对应摆放,让他们逐渐形成整理玩具、物归原处的行为习惯。

2.生活情境法。培养幼儿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这是《纲要》中对幼儿园数学教育提出的重要内容和要求。我们根据《纲要》精神,让幼儿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事物,创设生活中的问题情景,让幼儿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比如:大班的幼儿已经开始学写数字了,但总是重复地让幼儿练习,他们的兴趣不大,于是,我们改变方法,让幼儿回家统计家里物品的数量,这样既练习了数字,又提高了他们的兴趣。让幼儿在实践中灵活地练习了书写数字,又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理解练习了较抽象的统计。

3.游戏探究法。幼儿喜欢模仿,拟人化心理特征明显,需要教师经常与他们一起游戏,以拟人化的活动形式理解参与活动。在“图形宝宝找妈妈”活动中,幼儿扮演“图形宝宝”,教师扮演“妈妈”进行游戏,幼儿在拟人化的集体游戏中认识了图形。

通过这些有益的尝试,幼儿的能力在增强,对数学知识的敏感性也在提高。我深深体会到只要善于观察、捕捉幼儿感兴趣的内容,把握时机及时地引导,让自己有一双能挖掘生活中隐含的数学教育内容的慧眼,帮孩子营造一个自主、快乐的生活空间,就能让幼儿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全身心地参与,主动地学习,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Z].2001-08-15.

[2]胡勇军.在游戏中建构幼儿的数学教育[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06).

上一篇:独立学院数控实训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下一篇: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电子专业课改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