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

时间:2022-10-23 11:43:59

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

2006年教育部下发的文件指出,近十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滑,这是一个关乎国家及民族的兴衰存亡的问题。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决定,从2007年开始,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在全国亿万学生中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的热潮,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效地发挥高校体育的教育功能,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是我们每个体育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

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

多年来,根据不同时期的要求,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在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了不断的尝试。首先,改变了传统的以传授运动技能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进行了以增强学生体质与传授三基相结合为教学目标的教学改革。80年代后,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以增强学生体质和增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方面,各高校基本采用两段式教学模式。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个性化体育”、“快乐体育”、“素质体育”、“终身体育”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提出,我国普通高校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体育教学改革热潮,各高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改革探索。目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呈以下特点:教学指导思想多元化、教学模式多样化、课内外一体化,针对各校的实际情况,突出特色体育教学,加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教学目标占据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主导地位。

二、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1.体育育人功能发挥不足。长期以来,传统的体育教学理论依然深深的影响着很多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体育技术、技能的培养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开发,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主体的存在,体育意识培养不足,无法实现终身体育教育的教学目标。

2.师资队伍建设滞后。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中有学士学位的占85%,硕士学位的占4-5%,甚至有10%左右的专科生,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存在很大的差距。资料显示:美国的高校体育教师95%具有硕士学位;四年制大学中,60%的体育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所以,如何科学地进行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制约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瓶颈。

3.教学实效性差。由于高校体育环境及师资力量的限制,现有的课程设置,还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与选择的需要。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更多的把体育视为传授有关身体运动知识的过程,过分强调教学过程的规范化而忽视学生体育兴趣和习惯的养成,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率低下。

三、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途径

1.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全新的教学指导思想指导体育教学实践。高校体育教育是一门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并具有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它不仅要研究如何增强学生的身心素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要研究人才培养与国家建设之间的联系,同时运用独特的教学方法、特殊的训练手段,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体魄健美、心理稳定、富于开拓和创新的合格大学生。因此,高校体育教育的首要任务则是要深刻理解素质教育的核心,即德、智、体、美等全方面发展,同时还要提高大学生的劳动技能、心理素质,注重个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这不仅有利于我们清除传统教育残留的重德智、轻体育的片面性,而且有利于我国高校体育工作与国际接轨,与教育现代化的接轨。

2.全面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是能否达到改革预期目的的前提条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缺乏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切改革措施只能是纸上谈兵,即便具备良好的客观条件,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也无法得到贯彻、实施。

3.相关领导及职能部门提高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高校主管体育工作的领导及职能部门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内容落到实处。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提高体质健康水平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各学校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监督《全民健身纲要》的贯彻实施。同时还应在完善体育设施的基础上,营造全民健身的氛围,激发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有效地发挥学校体育的特有功能。

4.融入“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高校体育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科学地进行体育教学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针对教学对象的个体差异,采取区别对待的原则,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和积极参与教学的热情,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强化体育教学的效果。在课程改革中,要重视对运动深层教育价值的挖掘。不能因为强调体育课程的健康性,而把运动仅仅作为锻炼身体的手段看待,忽视其社会价值。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不仅是健身的手段,还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

5.体育教材应多元化,能够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要。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的教学应有合理的比重,内容安排要与健身教育和职业实用性教育相结合,注重有关人体科学知识的传授,使理论课教学具有实效性和长远性,与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的教学指导思想相吻合。

在实践课程设置上,要根据实际情况,多开设易学、易练、实用的能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实践课程,如乒乓球、健美操、轮滑、太极拳等,使学生通过体育教学,掌握实用的体育锻炼知识,尽快掌握运动技能,培养锻炼习惯,逐渐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6.加强课内外结合,注重锻练习惯的培养。体育课以传授技术、技能和基本练习方法为手段,增强体育锻炼意识,培养锻练习惯。而课外体育活动以锻炼为目的,巩固技术、增强体质为目标。学生通过课内学习,可以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课外体育活动活动可以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和运动技能。所以,作为体育教学的补充和延续,应该把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课外体育活动纳入体育课程管理当中,形成课内外体育活动的有机结合。

7.建立科学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有效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作为高校体育的薄弱环节,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一直是教学改革的焦点所在。科学的体育课程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学习过程、教师教学过程和课程的建设这三个方面。对于学生学习的评价,除体能与运动技能的评价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等方面。但在一定时期内,不应淡化体能与运动技能评价,这是提高学生体育参与意识的有效途径。针对目前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应相应提高考试的标准,以督促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增进体质健康水平。

四、结语

高校体育教学要认真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针对当前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地进行体育课程的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校体育工作管理水平是保证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得以落实的关键因素,为从根本上改善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提供可能。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上一篇:论网络在线交流的人文意蕴 下一篇:大学语文开放式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