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流动还是楚材晋用?

时间:2022-10-23 05:24:43

人才流动还是楚材晋用?

早在199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及媒体实验室创办人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在他的畅销著作《数位革命》(Being Digital)中说:“公元2020年以前,已开发国家中最大的一群雇主将会是‘自己’,你敢赌吗?”

16年后,终于来到这一天,我应邀去官方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办公室,参加一个名为“大陆人才磁吸效应”的业者座谈会。我跟联络人说不喜欢参加“大拜拜”式的座谈,她再三强调领导希望跟大家深入交流,所以才安排三个钟头的会议。但十多位学者、专家、企业和协会代表,每人一次发言后也就到散会时间――仍旧停留在“各抒己见”的阶段。

这次座谈会的主题是谈“人才外流”,而且是针对大陆对台产生的“磁吸效应”。这是个真命题,还是伪命题?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高等人才“来来来,来台大,去去去,去美国”是普遍现象,七十年代随着台湾经济发展和外在某些局势转变,台湾也曾有过一波类似大陆的“海归”热潮。

现在随着大陆崛起,曾几何时,台湾不担心文创、教育、科技人才跑去欧美,反而开始担心“楚材晋用”,被大陆市场抢光。

人才是否被抢?人才的价值和商品是否具有“表现的独占性”?在大陆出书、接案子的台湾作家、设计师是否就算被抢?那周杰伦去拍电影《青蜂侠》算不算被美国抢,还是这反而叫做“台湾之光”、“华人之光”?

这个题目往好处看,至少代表台湾还有人才,某些人才还可以外流,目前还流得出去,有人需要。

如果到了没有人才,人才青黄不接,或自以为有才但其实使不上力、跟不上时代、创不了风潮,或有人才但别处的人比你更优秀,根本容不下你去过江过海闯荡的时候,人才不再有“出口价值”,只能“自产自销”。

大陆近年搞文创,各种拥有巨资和响亮名目的项目,从中央到地方铺天盖地展开,比台湾多的是钱、地、政策与雄心,但开展文创最缺的还是高素质的人才。

文化也好,文创也好,虽有与制造业和服务业相通处,但也有很大一部分相异。一如我之前提过,在各行各业,精英都重要,但文化艺术延伸出的文创产业,可能比很多行业更需要天才、精英――毕竟,文化、文创处理的是人心、审美、价值与集体潜意识。

前面提到的座谈会中,引言之一提到,漫画家庸、蔡志忠和舞台剧导演赖声川入驻“杭州西溪湿地文创园区”,有免费大房子住,还有个人作品收藏馆。其实都是大陆几年前就有的旧闻了,到现在台湾“公部门”终于稍微有点“感觉”。

引言之二提到“2010大陆投入200亿人民币发展文创产业”,影视圈、出版界都有很多台湾人被大陆高薪挖角。台胞跨海去当台干、台商,是个超过20年的趋势,演艺界幕前幕后某些人,就算赚人民币赚得不亦乐乎,似乎也还拉不到官方讨论的层次。

根据资深传媒财经专家魏靖的文章:“据文化部的不完全统计,目前已募集及已设立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超过300亿元。”其中最大的基金是由财政部出资、中银国际进行管理的“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200亿人民币。当然很多基金募资都还未完全到位,先拿出大钱的都是中央或地方政府。

台湾也可以先讨论政府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政府愿不愿意投下这么多钱,能不能吸引财团投下这么多钱,而不是一味感叹某些行业的个别人才西进。

引言三提到太仓市政府颁布“文创人才奖励政策”,包括了安家与住房补助。我本还不知道太仓在哪,一查才知是苏州市代管的县级市。这个资料也来得不明不白,因为如果要比补助,台湾政府也不是没在撒钱。单以今年度台北市政府补助艺文工作者或团体从事有关艺文之保存、创作、传习、展演等的预算(直接由个人或团体申请补助),就达1.03亿新台币(约2300万人民币);改善艺文环境及人才奖励与培训的业务费用,也达4978万元新台币(约1118万人民币);还有闲置公有房舍免费提供文艺团队或小型工作室进驻的空间媒合平台,以及其他林林总总的奖励、补助、培育计划。

但,值得注意的是,再多的人才培育,不代表人才可以充分就业、尽情发展,也不代表所在地的一城一县可以绑架人才。人往高栖,寻求对自己与家庭最合适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本来就是个人自由。

套句某“财星”杂志500大企业总裁的话:“人才资本会流向需要它的地方,而且会常驻在善待它的地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知名作词家,也是作家、主持人、编剧、大众文化评论人和企管营销顾问等。现任银河网络电台及IC之音“理性与感性”节目主持人、中华音乐著作权协会(M.U.S.T.)董事、中华音乐人交流协会理事等。

个人官网:

腾讯微博:/chenlerong

新浪微博:.cn

/chenlerong

上一篇:闽南人七夕碎语 下一篇:《一生一次的长假》离开,才能重新发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