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人七夕碎语

时间:2022-10-17 05:29:58

闽南人七夕碎语

过去,闽台两地的闽南人都过七夕,他们通常认为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娘妈生日”,在这天傍晚,许多人家特别是有十六岁以下小孩的家庭都要祭祀“七娘妈”(亦称七仙女、织女、七星荨⑻焖),俗称“拜七娘妈”,以祈求七娘妈保佑家中的小孩能够健康平安长大。人们在院子中排设香案,供上牲醴、果品、清茶等,也供上鲜花、脂粉(胭脂和“凸粉”)、红纱线、芋头油饭等专用于祭祀七娘妈的祭品。香案边上要放一椅子,上置一盆清水,并放一条新毛巾,以供七娘妈洗脸洗手。然后点上红烛、三柱香祭祀,祭毕则烧些金箔、床母衣、经衣给神灵,并把脂粉中的一部分、红纱线和鲜花扔到屋顶上,献给七娘妈,给她梳妆打扮用。祭祀后的脂粉给自家的女孩或妇女用,据说能像七娘妈一样美丽动人。祭毕七娘妈,还应拿一份芋头油饭到内室祭祀“床母”,并烧“床母衣”给“床母娘”。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拜七娘妈仪式。

闽南人认为七娘妈是小孩的守护神,故常用将小孩过继给七娘妈的方式,来庇佑小孩平安长大,此俗谓“做契”。做契多在小孩周岁那年的七夕举行。那年祭祀七娘妈时,要供上一张过继的“契约”,或烧给七娘妈,或贴在有女神的庙宇中。此外,做契时还要做或买一个“七娘妈亭”作为其神居来祀奉,将其挂于内室,以便时时保佑小孩。以后每逢七夕,都要买或做个新的来替换,旧的就在七夕祭后焚化。到小孩十六岁的七夕时,要买或做一个大型的七娘妈亭,在家中举行“洗契”的成年礼。在台湾,“做契”时多抱着孩子到庙中与七娘妈订立契约,然后给孩子挂上穿有铜钱的红纱线,此俗称的“续命丝”,有的则挂长命锁。孩子十六岁那年七夕,家中需购置一大型的七娘妈亭,到“做契”的庙宇中,答谢七娘妈守护小孩长大成人之功,并举行“脱契”的过关成年仪式,脱去续命丝,从七娘妈亭下钻过,此仪式台湾人也称作“做十六岁”或“出婆姐宫”。

闽台民间在七夕祭祀的七娘妈,根据清代孙霖作所撰《赤嵌竹枝词》的注:“七夕,家供织女,称七星”的记述看,七娘妈就是织女,故七夕的祭拜习俗与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有关。南朝宗檩的《荆楚岁时记》中就已记有这一神话故事,其云:“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许嫁河西天牛郎。嫁后遂废织饪,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使其一年一度相会。”晋代张华的《博物志》也有类似记载。因此,至迟在魏晋南北朝时,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就已形成。后来人们又不断建构,于是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就出现许多版本。

其一曰:玉帝的第七公主叫织女,花容月貌,手艺高明,天天为天宫织锦。此外,天上还有一美少年神仙叫牛郎,他负责牧牛耕种。他俩喜结良缘后,因沉迷于爱情中而渐废职守。玉帝非常担忧,就命喜鹊告诉二人,他俩只许七日相聚一次,其余日子均需工作。但喜鹊粗心,错传谕旨,说是每天可相聚一次,因此二人继续缠绵于恩爱,终废其职守。玉帝得信大怒,严命二人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并用发簪划出一道银河,把二人隔离。同时,为了惩处喜鹊的过失,命其每年七月七日夜在银河上搭长桥,让牛郎织女过桥相会。因此,每当二人相聚时,因互诉衷肠,伤心之泪不停,故每年七夕常有毛毛细雨。而人们若躲在葡萄架下,就可听闻牛郎、织女的绵绵情话。

其二说:牛郎(有人认为其叫董永)是一位家贫而勤劳的青年,他的勤劳打动了天上巧手织女的心,织女偷偷下凡嫁给牛郎,过着男耕女织恩爱的生活,并有了爱的结晶――一对孩子。然而,织女私自下凡的事让王母娘娘发现了,就派天兵天将下凡把织女抓回,拆散这对恩爱夫妻。牛郎发现后,在神牛帮助下,挑上孩子去追赶。当快追上时,王母娘娘用发簪在俩人之间划出了一条银河,让他们隔着银河可见而不能聚。后来,织女救过的喜鹊为了报恩,就在七月七日纠集其同类,在银河上搭了一座鹊桥,让他们过河相会。

当然,牛郎织女故事的变体还不止这些,这里就无法一一述举。从以上这些不同的建构中,可见一些共性,如七月七日是牛郎和织女相会日,相会之桥是鹊桥,牛郎织女是男耕女织的典范,织女的手极其灵巧等。正因为有如此凄美的传说,人们不免同情与祝福他们,并因此形成七夕祭拜的习俗。至于如何把七夕引申为织女的生日,这大概是人们想,牛郎与织女为何要选择这天才得以相聚,也许这天就是织女的生日,所以王母娘娘才会开恩让他们在这天相会,因此也就有了七月七日为“织女生日”或“七娘妈生日”的说法。

由于织女以手巧闻名,故七夕也有“乞巧”活动,女孩们在这天祭祀织女,除了祝他们夫妻团聚之喜,也希望自己能获得一双与织女一样的巧手,可以更好地担负起养家的重任。据《海录碎事》:“汉宫女,七夕穿针,皆会于开襟楼,针皆七孔”的叙事,汉代时就已在七夕举办“乞巧会”了,到了近代,七夕除了乞巧外,也增添了其他内容。如《福建通志・泉州岁时》说:“七夕,乞巧,陈瓜豆及@,小儿拜天孙”。“七夕,女儿乞巧,持熟豆相饷,谓之结缘”。清代台湾的文献也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女儿罗瓜果、针线于中庭,为乞巧会”,并因乞巧主要是女孩的事,所以有人也认为七夕是“女儿节”。

到了现当代,因西风渐进,2月14日的西方情人节也渐在中国蔓延开来。正是在这种西方文化的侵袭下,有些人感到西方文化的侵淫,有损民族精神的发扬和民族文化的发展,故重新解释了七夕的意义。他们认为,月亮并非外国的圆,中国原本就有自己的情人节,这就是七夕,因为牛郎与织女缠绵的爱情故事,一点也不逊色于圣瓦伦丁的故事,而且人们在七夕时的祭祀,原本就有祝愿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涵义,所以七夕就是中国的情人节。就这样,在抵御西方文化的侵蚀中,七夕也逐渐被人们称之为中国的情人节。

上一篇:成功在于坚守 下一篇:人才流动还是楚材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