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女人”的痴恋

时间:2022-10-23 04:47:05

“文学女人”的痴恋

那是1943年,正是战争频繁、兵乱纷争的时候,年仅22岁的张爱玲,出身名门闺秀,是清代重臣李鸿章的曾外孙女,生得花容月貌,名动四方,正在沦陷区的上海滩充分享受着《流言》、《传奇》等名作给她带来的巨大荣誉,以致成为上海滩上红得发紫的女作家,被誉为“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女”。

一个年轻漂亮的旷世才女,自然招致许多“风流才子多春思”。久闻张爱玲大名的胡兰成便有意写了一篇吹捧她的文章《评张爱玲》,以其极漂亮的文字赞美张爱玲。

张爱玲看了以后,顿觉心旷神怡。

胡兰成是上海沦陷期汪伪政府宣传部副部长、《中华日报》的总主笔,可谓政界要员名士。他评张爱玲的目的是在感情上亲近她。一天,他在《大地》文学月刊上看到配发张爱玲的照片后,胡兰成为她的姿色而神魂颠倒,立即找到该刊主编苏青,得知张爱玲的地址后,便急不可待地去其家里拜访,两人就这样相识了。这一见竟成了张爱玲一生的转折点。她当时万万没有想到,她的初恋和痴情后来都给了这个“风流才子”,造成了终身的遗憾。

胡兰成在情场上“技压群芳”,到处拈花惹草,出尽风头。他很快便成了张爱玲家的常客,两人开始同居。

在狂恋中,理智常常屈服于感情。此时,张爱玲的心灵深处总是萦绕着一个由完美无缺的外表美和无懈可击的内心美相结合的理想形象。这种理想形象曾激发了她的文学创造力。

1944年秋,张与胡秘订婚约,但没有正式结婚。夫妻也罢,情人也罢,两人总算同床共枕过了一段极为甜美的生活。可惜好景不长,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胡兰成逃亡出走。临别时,张爱玲极悲伤地对他说:“你如果改名换姓,可叫张牵张招,天涯海角,有我牵你招你。”

他们在危难中挥泪分离后,张爱玲依然对胡兰成一往情深。好些政府要员追求她,都被她拒之门外,她仍企盼与胡完婚;而胡兰成则迥然不同,他仍“艳星高照”,“群芳纷争”,并最终与他人成婚。

张爱玲等呵,等呵,期待有一天早晨,胡兰成幡然悔悟,如迷途的羔羊,似远游的浪子,悄然归来,重新投入她的怀抱,然而这一天却永远未回来。艳压群芳的张爱玲,经过数年痛苦的回忆和折磨之后,她想起前人的忠告:“学会遗忘,这是医治心灵创伤的唯一良药。”1954年,她决定从这场不幸的“情海遗恨”中摆脱出来,赴美国定居。后经华裔友人劝介,嫁给一个比她大45岁的美国作家赖雅。然而异国情缘,习性有别,两人相处不很融洽。往事悠悠,前情难消,每当晚霞满天之际,张爱玲常常独立楼顶遥望东方……

1967年,赖雅因病突然去世。遗憾的是,两次婚姻都没给张爱玲带来后嗣。本来就孤傲的张爱玲,此后更转入冷寂。她苦恼、烦闷、悲伤、厌世,拒绝与人交往,“闷坐窗前望云飞”,“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像潘多拉的盒子一样封锁起来”。1973年,张爱玲迁往洛杉矶城,独居偏隅,直至在公寓里的一张地毯上孤独地死去。

临终前,张爱玲还在撰写着最后一本散文《小团圆》,可惜书未成人已逝。

也许是生活经历所致,她一生写作都倾注在爱情、婚姻、家庭和日常生活琐事上,笔调嫩弱绮靡,多愁善感,并似乎早已把人生看得透彻。“要求火化遗体,不举行任何丧礼,骨灰撒到任何广阔的荒野,还自然对人类的思泽……”张爱玲在1972年就立下了这份遗嘱。

由此可见,对于富于幻想的“文学女人”,由于对灵性生活有偏高的追求,普通的“对象”、“交友”、“相敬如宾的夫妻”……对她们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她们需要的是永恒的爱与被爱,不像常人所需要的那样,“随择而得,随遇而安”,生儿育女,心安理得。她们总想超越常人,渴望过一种富于情趣的独特生活,可又始终达不到这个境界,这也许就是她们文学创作的生命源泉吧。

上一篇:郊游的孩子:不要采食马桑果 下一篇:“偷”尸体做解剖的学科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