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多点自己的味道

时间:2022-10-23 02:52:44

让“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多点自己的味道

【关键词】综合与实践;综合性;实践性;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1-0052-02

“综合与实践”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四个课程领域之一,是新课改的一大亮点。近年来,“综合与实践”教学成为大家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1)重视程度不够。一些教师往往对教材中“综合与实践”的内容一带而过,这直接带来了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轻视。(2)偏重数学知识的讲授。对于教材中“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内容,教师多努力挖掘其包含的考点,力图“讲”明白其中的数学知识。(3)实践活动虚化。教师操作事先设计好的演示文件,根据图片、资料向学生发问,鼓励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实践活动,课堂缺失了真正的实践过程和自主探索过程,背离了开设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的初衷。我校引领教师开发“综合与实践”校本课程,在如何开展“综合与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现以五年级《一张A4纸中的数学》一课为例谈谈我的研究收获。

“综合与实践”教学,选择合适的研究内容很重要。我认为,在内容选择方面要以课本为本,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这样选出来的研究素材才能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让课堂充满数学味、生活味和儿童味。《一张A4纸中的数学》一课的设计就源于一位学生将夹在复印资料中的一张空白A4纸随手丢进了垃圾桶的现象。

【镜头一】这是一节10分钟的小课

一天,利用中午10分钟的特色课程活动时间,我要求学生找一张A4纸,思考并交流:你可以研究它与数学、与生活有关的哪些问题?

生1:一张A4纸又薄又轻,但它一定是有重量的,我想研究它有多重。

生2:对,还可以研究它有多厚。

生3:研究一张A4纸的体积,可以将你的问题包括进去。

生4:我发现还有A3、A2、B2等型号的纸,我们可以研究一下这些纸为什么叫这些名字,A4纸是不是都一样大。

生5:同样是A4纸,市场上的价格各不相同,这些A4纸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

罗列出学生想要研究的问题,我要求他们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思考并进行研究,并鼓励学生按问题组成相应的研究小组。

【镜头二】这还是一节10分钟的小课

各研究小组交流自己的想(做)法,商量汇报方法。全班交流,互相启发。

生1:我们小组研究的是“A4纸的大小是怎样确定的,它的长和宽为什么不是整厘米数”,我们从网络和百科全书上搜集了一些资料。

生2:我们小组研究“一张A4纸有多重,有多厚”,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了很多资料,但发现数据不尽相同,我们会进一步测量、计算,以我们的实验数据来得出结论。

生3:我们研究的是“一张A4纸最多能对折多少次”,上节课有同学提醒我们A4纸有厚有薄,我们组准备多找几种不同厚度的纸进行实验。我们还想在这个基础上再来研究一下“一张任意大小的纸最多能对折多少次”。

生4:我们研究的也是“一张A4纸最多能对折多少次”,受第一小组的启发,我觉得我们也可以借助网络搜索,看看别人用的什么方法,取长补短。

…………

【镜头三】这是一节40分钟的汇报课

小组汇报。研究主题:一张纸最多可以对折多少次?

生1:我们到文具商店了解到市场上的A4纸确实厚薄不一,常见的有60g、70g、75g、85g、120g这几种,我们各找了几张来做实验。

生2:实验前,我们估计70克的A4纸应该能对折10次左右。可经过我们组所有人的尝试,发现最多只能对折6次。比预想的要少。

生3(举起对折好的一张纸):瞧,对折6次后,只剩一点点大,很厚,折不动了。

生4:我们想如果用更大、更薄一点的纸,可以对折的次数应该多一些。就找到了字帖里面用的那种拷贝纸,也只能对折8次。

生5:其实这个结果跟我们在网络上搜索到的数据基本吻合,多数资料都认为一张纸最多能对折8次。

生6(播放一段视频):这是中央电视台《原来如此》栏目中的实验,用一张篮球场大小的纸,借助压路机实现了10次对折。

生7:我们通过计算发现对折之后,纸的张数变化令人吃惊:1次2张,2次4张,3次8张,4次16张,到10次有1024张……如果按一张纸约0.06毫米厚,计算对折27次相当于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对折51次就相当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了。

(随着数据的呈现,学生由惊讶到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

“综合与实践”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种综合、实践地去学数学、做数学、理解数学的机会,发展学生动手、动口的能力,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搭建平台,也为学生自主参与、全程参与、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创造条件。这节《一张A4纸中的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正是想努力达成上述目标。

1.选素材,突出综合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要使学生能充分、自主地参与“综合与实践”活动,选择恰当的问题是关键。这些问题既可来自教材,也可以由教师、学生开发。把生活中能引起学生研究兴趣的话题设计成“综合与实践”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一张A4纸中的数学》一课的设计就源于这样的思考。

2.重过程,凸显实践性。

“综合与实践”教学要突出“做”,体现“过程”。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猜测、观察、实验、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显而易见,对于大多数“综合与实践”活动来说,要真正“做”起来,一节40分钟的数学课肯定是不够的。《一张A4纸中的数学》利用我校每天中午10分钟的特色课程活动时间,用2节小课与1节大课完成,分小组、分步骤、课内课外相结合,给学生留有充足的做和思考的时空。在课外,学生进行资料搜集、实验研究;在课堂上,则进行讨论、交流和质疑。学生在活动中经由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搜集资料、小组合作、动手实验、合情推理等活动过程透彻地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可以看出,这是一次学生真正“做”了的、有“过程”的“综合与实践”教学。

3.巧评价,调动积极性。

评价是数学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检验,也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针对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的特殊性,我们以表现性评价理论为依据,设计了多种层次的评价量表。在《一张A4纸中的数学》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指向活动过程,针对学生参与项目的积极性、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及信息量的多少、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方式、发现的问题、与同伴协作的能力等多方面及时地给予评价。而学生评价(包括自评和互评)渗透于活动的全过程,哪怕仅仅是一个赞许的眼神,都能使学生探究的愿望更加强烈。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

上一篇:“学本课堂”观照下Grammar Time板块与Fun Tim... 下一篇:一张“研究单”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