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普法教育的迫切性和对策

时间:2022-10-23 01:59:56

加强大学生普法教育的迫切性和对策

[摘 要]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更应是普法教育的重中之重,尤其是近年来大学生违法事件的频发,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大学普法教育已刻不容缓。

[关键词] 大学生;普法教育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基础和前提是加强法制建设,而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法律意识和学法、知法、守法、依法办事的自觉性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因为任何法律的制定、遵守、执行都离不开一定社会的法律意识的指导和支配。大学生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更应是普法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强化普法教育就是强化国家的未来

1、加强大学生普法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我国仍处于和谐社会的发展时期,但是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不安定因素、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仍然存在,治安形势十分严峻。特别是近几年来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北大安然杀人案、中国政法大学付成励杀师案、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撞人并刺死伤者案等恶性事件的发生,无不说明了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势在必行。

2、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大学生毕业后是要踏上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大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才能自觉地遵守法律,自动有效地运用法律调整和规范自己的行为,维护社会的法律秩序,才能在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建设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3、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需要

素质教育从本质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法制教育对人的价值观、道德素质、思维方式、精神状态等各方面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影响,有利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法制教育可以培养他们具有健康的思维方式,在遇事处事时能经常从法律的角度考虑问题,从而逐步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

二、大学法制教育的现状

1、对普法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大学普法工作缺乏明确的工作目标,短期内难见实实在在成效,大学普法工作处于“可抓可不抓,抓了也白抓”的尴尬状态。普法工作时断时续,并且过于强调学生的作用,在法律教育的实践活动中,缺乏懂法律专业实践经验的教师的悉心指导和学校财力的大力支持,难以形成可持续普及法律的长效机制。

2、法制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单一

法制教育是一项理论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综合教育。目前的普法教育,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忽略了大学生对法律的实际需求,缺少有针对性的以案说法的内容,这样很难让学生真正领会到学习法律对建设法治国家和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意义。

3、普法的效果评估不具可测量性

对普法行为有可衡量的评价标准,才能对后续普法的行为产生动力和压力。从全国范围内的“六五”普法规划,到各地各系统的“六五”普法目标,都缺乏效果的可测量性。普法评价标准含糊不清,过于重形式,忽视了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和法律意识的增强。

三、关于加强普法教育的建议

1、强化校园管理,构建和谐校园

首先,学校要配合当地公安机关做好学校周边的歌舞厅、网吧、酒吧、游戏厅的安全防范工作,认真解决好学校后勤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其次,通过各种校园媒体加大普法宣传教育力度。学校的报纸、广播、网络是学校主要的宣传和传播媒体,通过文字、声频、视频等形式,经常地、形象化地影响学生生活。法制讲座、法制宣传教育专题影片、案例展览、以及法律知识竞赛活动,这些都是开展普法宣传教育的重要手段。

2、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巩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成效

在校大学生正处在心理和生理的发育期,心理上具有强烈的要求他人和社会认可的冲动,极力想摆脱来自外界的干涉和约束,独立自主意识增强。同时,进入大学后,学习环境、人际关系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着经济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众多人生考验,一些心理脆弱的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容易对法律、制度产生心理抵触。为此,大学要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其消除不良的心理状况,最大程度上预防和避免因心理问题引发的违法行为,从而巩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成效。

3、普法教育要面向社会,立足于学生

大学期间,大学生就会面临各种法律问题,例如兼职与就业中的安全问题,利益保障问题,作为消费者时应该享受的权利等。普法教育就是要贴近学生自身,这样才能更好的贯彻实施。

四、结语

加强大学生普法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而迫切的现实课题,需要引起大学教育工作者、管理者和社会上的司法行政部门与法制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更需要各方的相互协作,共同努力,使大学生对法律有科学的认识、深刻的理解和全面的掌握,使得他们不仅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更能理解法的精神、法的作用,增强自身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共同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胡姝,普通高校法制教育的价值取向及实现路径U1.辽宁教育研究.2006(8).

[2]韩翠凤,强化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思考[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1(5).

[3]郑德霞,汪峰.时代性与规律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立足点.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6(3).

作者简介:李春红(1984―),女,学历:本科。汉族。现任职于汉口学院法学院。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上一篇:也谈数学课题探究 下一篇:如何利用高中数学教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